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要求是遵守适宜性、渗透性、参与性、发展性这四个方面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指教师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创设教育环境实施教育过程等环节中,都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以最适合幼儿特点的课程开展教育活动;
2、渗透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自然进行,保育为主,保教结合;
3、参与性原则:指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和调动幼儿的主题参与性,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体验与发展;
4、发展性原则: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发展的途径,使幼儿既获得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法,回答时声音响亮。4、正确操作学具材料,爱惜物品,操作完放回指定地方并摆放整齐。5、写、画时姿势正确,握笔姿势保持正确。6、坚持带教具进教室,注重幼儿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寓教于乐,应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注重个别幼儿的指导。7、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8、值日生协助老师收拾整理学具及材料。在活动结束诗能引导幼儿整理教室。保持桌面和周围环境整洁。四、点心及午餐1、有秩序地盥洗,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擦手,不玩水,洗好后关紧水龙头。2、值日生协助分发餐具、点心,餐后主动擦桌子,整理桌面。3、专心进餐,不挑食、偏食,尽量不掉饭粒,保持桌面干净。餐后正确使用毛巾擦嘴、脸,用凉开水漱口。五、午睡及起床1、入厕后安静进入寝室,换好拖鞋、衣服,将拖鞋摆放整齐后有秩序地上床。2、保持正确睡姿,不蒙头睡,不趴着睡,不玩棉被、草席,不影响同伴。
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 一、选择好教材 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教材的好坏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给幼儿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科学:
其次要考虑它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能让幼儿懂得什么道理,培养幼儿什么品质;
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基础,即选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儿接受,跟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多大差异:
第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选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地学。教材的选用只有考虑了本身的科学性、教育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才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才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好的教材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二、制订适切的目标 选择了一套好的教材后,教师便要结合教材内容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适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既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则是指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对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目标的表述上,教师应以幼儿的角度出发,使用“体验”“感受”“喜欢”“探索”等词汇。如“手印螃蟹”的活动目标是体验用手掌印画螃蟹贝壳,尝试运用画的方式来表现螃蟹的不同动态;使幼儿乐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能独立创编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提高感受力、表现力”等,这些可能是教学的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这六个环节。 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根据幼儿注意力的特征,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 5 分钟~15 分钟这个时段;其次,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还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设计恰当的问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那么,到底怎样设计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考虑问题与活动主题的联系性。如“我要上小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幼儿园与小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对此能紧扣主题展开讨论,列举了许多方面的差异,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直截了当的问题,能引导幼儿迅速进入活动的主题,节约达到教学目的的时间。 其次,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即幼儿能否回答这些问题,是否适合回答这些问题。对幼儿的提问,要从幼儿已有的亲身体验出发,使幼儿在对问题的思考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 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进一步推进或延伸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带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让幼儿在自身原有的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探索新的知识。否则,幼儿的认知就得不到发展。 第四,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儿个体性的差异要求教师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如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可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可请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另外,在整个活动的进程中,教师还要留给幼儿提问的时间与机会。一个活动中不应只有“教师问,幼儿答”,也可采用“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进行有效的回应 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回应,这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到底怎样做到有效回应呢? 首先,教师要对来自幼儿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捕捉和分析来自幼儿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对教学有帮助,哪些信息应该及时回应,哪些信息可以进行引导和进一步拓展。 其次,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幼儿的需要,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 再次,要运用多种回应的策略。教师回应幼儿的策略有很多,如表扬、设疑、追问和参与等。如何选择有效合理的策略来回应幼儿,也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陈家镇幼儿园组织的 “可爱的水鸟”活动中,有个女孩模仿仙鹤的动作:身体前屈,头扬起,两手下垂在体侧,脚尖绷紧,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走步、点头、旋转,神态逼真,动作优美。教师发现后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她在集体面前示范,其他幼儿于是也积极投入,想出了许多优美的动作。这种表扬的回应策略,激起了幼儿的表现欲,达到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而在一次“四季风”活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经验,使幼儿知道一年不光有四个季节,而且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些迫问,幼儿的经验便是零碎的。 此外,参与也是一种回应的策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没兴趣,有时碰到困难会放弃,这时教师的适时参与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中班的“小树叶”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听着音乐编舞,幼儿觉得很难,不知道怎样编。这时,教师及时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和幼儿一起编舞,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看着教师的动作,模仿着跳起舞来,这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激发师幼互动 在评价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时候,师幼互动的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师幼互动的策略一般有五种类型,即示范与训练类策略——教师耐心规范与细心要求,通过言传身教与榜样引领来鼓励幼儿;贴近与融入类策略——师幼广泛交谈,分享情感,教师则换位思考,并积极以幼儿的眼光看问题:引导与帮助类策略——教师抛球回应,使幼儿保持兴趣,小步递进,鼓励幼儿破解难题,组织幼儿互教互学:平行介入与参与类策略——教师引导讨论,形成一系列规则,启发幼儿思考,巧解矛盾;支持发展类策略——教师提供平台,布置任务,给予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 师幼互动的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师幼互动方式。如在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有支持型互动——激起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在阅读中积累提升经验;有诱导型互动——帮助幼儿分析阅读材料,并给予适时的点拨诱导,提供阶梯;有介入式互动——采用抛砖引玉、设疑推理的方法,让幼儿带着问题去阅读;还有合作式互动——通过平等对话,使幼儿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 这些互动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互动的关键仍在于教师的观察和判断,在于教师的即时调控和专业化水平。如在一次教学活动“有趣的报纸”中,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看报纸吗?在一般情况下,幼儿都会说“喜欢!”可有个小男孩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喜欢!我不喜欢看报纸!”在这一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教师怎么回应呢?这名教师不慌不忙地说:“是吗?可据我所知,爱看报纸的小朋友才会有知识,才可能成为小博士呢!”这么一说,其他幼儿便马上抢着回答:“我爱看报纸!”教师的巧妙回应,不但保护了那个幼儿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其他幼儿一个良好的引导:大家都爱看报纸,这样能增长知识。 要开展好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如教师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教学风格等,这些因素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反思。
幼儿园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求包括:
一、教育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选择活动的内容,确定活动的主题,创编活动的素材,运用直观生动、让幼儿有真情实感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二、教师应根据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幼儿实际选择恰当的形式,灵活地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在活动的基本部分,教师的组织指导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师幼活动应始终围绕活动目标进行。
2、以多种形式让幼儿参与活动,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和生活经验,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3、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符合幼儿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水平,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4、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成人化语言。
5、教师在活动组织指导的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愿望,适当调整活动目标及活动环节,处理好教师预设目标与幼儿的兴趣需要的关系,力求在组织形式上和指导方法上使二者达到协调统一,最终使活动既实现了教育目标,又尊重了幼儿的兴趣和愿望。
四、在活动组织指导的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情感人,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愉快向上的情感,营造热烈而有序的社会学习氛围。
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不仅是小朋友们独自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场地,也是孩子们自我激励和探索的场所。在幼儿园,小朋友们开始认识自我,并逐渐对自己的体内器官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慢慢地加深了对自身身体的支配力,并开始效仿成年人的性行为。
而幼儿期则是小朋友们对任何都好奇的阶段。缺乏了成年人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教导,孩子们将无法产生健全的人格观念。同时孩子也无法对外部伤害作出适当反应。而一旦小朋友们在缺乏性教育的状况下感受到了自身的性心理问题,而且又无法克服它,孩子就会错误地相信这是一个成年人不认识的性心理。
而幼儿们所能做到的便是一直抑制自己的性行为,这也将对孩子们今后的个人发展形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个人的发展也就是性的发展。所以,幼儿园就应该针对儿童的认知特征进行性教学,帮助儿童认识自身的生殖器,教儿童怎样护理自身的私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