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商开始,就有三脚鼎。
《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直到汉代还有三脚鼎存在。鼎是古代煮食品的用具,三足两耳,故称三脚鼎。传说夏禹收集九州的铁而铸九鼎,象征九州,谓之九鼎,后称九鼎言器物之重,一言九鼎。鼎又成了权力的象征。
三国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个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直至魏蜀吴三国归晋这么一段时间
中国所称朝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统一了中国全境的时候,但也有偶尔例外,例如宋朝就是如此,但宋朝虽未统一中国全境,也占有了当时最繁华以及周边的大部分地区,在地域面积和经济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故称宋朝,与其同时的辽、金均只为国,而不为朝。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所占面积相差无几,经济方面也没有太大差异,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哪一方能够仅凭一国之力灭掉其他两国,三足鼎力之势维持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战国时期是史学家对春秋之后、秦灭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的称谓,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吞并,最后剩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诸侯强国,就是通常所讲的“战国七雄”。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从而结束了这一战争频繁的时代。
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发展,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而且造福后世,此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方面,百家争鸣,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时,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虽然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但是仍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物产生。
第一节战国时期青铜器概述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商周以来的青铜礼器逐渐衰落,日常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如铜镜。铜镜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战国策•齐策》中“朝服、衣冠窥镜”,《楚辞•九辩》中的“今修饰而窥镜兮”等。战国铜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战国铜镜以它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此外,战国时期有青铜乐器,无论数量上、制造工艺及木架的装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其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除了乐钟装饰精美外,它的青铜装饰附件也是十分华美的,如钟架横梁两端的浮雕、透雕的龙、鸟和花瓣的青铜套,支撑栋梁用的六个佩剑的武士等等。这样精美的青铜乐器及其附属物,表明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同时在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这个时期各类青铜器的造型各具特点,在装饰艺术及工艺方面涉及很多门类,就其大类来说,包括图案、书法、绘画、雕塑等,也可以说其工艺集各类艺术之大成。如青铜器上图案的运用,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装饰手法,如充分利用对比度、呼应、虚实、疏密有节奏的变化,曲线和弧线的反复运用以及突出方向感和运动感等。书法应用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铭文上。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多出自于各诸侯国,因此字体多变,字形有肥有瘦,有些字是承袭商周时期的字体,还有错金字、鸟虫书等,通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我们可以对当时书法窥见一斑。战国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所能见的就是区区几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青铜器上的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绘画成就,这是战国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时期一些青铜器上的图案可以作为绘画来欣赏,如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战斗、狩猎、宴饮、车马、建筑等图案,构图简单,线条质朴,刻画娴熟,有的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此外,还出现了用铜浇铸的动物塑像、人俑,这与现在的雕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节战国时期青铜器分期
一、早期(公元前476年—前4世纪上半叶)
这时的青铜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战国早期和春秋晚期的共同点很多,但是战国早期的器物有一些自然演变的特点及时代特征。
1造型特征
鼎类的形制与春秋晚期的同类鼎相类似。但是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第2717号墓出土的五具列鼎中,有三具体呈扁圆,敛口,有盖,附耳,短蹄足形,这种形体的鼎在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很少发现。山彪镇1号墓列鼎五具,器体呈扁圆的形状且上下匀称,三足极短,腹底离地不远;同墓出土的贝纹鼎,形制也与此相同。这类扁圆形短足鼎,在战国早期的三晋战国•二人猎猪扣饰地区首先流行使用。另一种所谓联裆鼎或短鬲足鼎,实际上是采取软接触的做法将过短的足与器腹相连接,是新设计的造型,大约是把短足鬲的形体移植而来。
在这一时期大多为分体式,原平峙峪出土的 与风翔高王寺战国窖藏所出土的形式类同,鬲口处有一圈上斜的圆盘,用来盛放甑内蒸汽冷凝后的水,使之回流于鬲中,而不会溢出。此战国早期 中的新式样。
战国早期大墓中的酒器,往往有些特殊的造型,如曾侯乙墓的一对大尊缶、联襟大壶带有华丽套口和盖,可悬置在冰鉴内的大口方形尊缶等,这些都是绝无仅有的器物。相比之下,山彪镇1号墓所出土的青铜酒器的形制,更有代表性。其中的莲瓣盖壶,形体类似赵孟介壶而稍低。同类的器形也见于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盖上有的立有展翅的凤鸟。此类壶为战国早期的典型式样。较大的墓中也出土莲壶,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出土的一件莲壶,形体近似莲瓣壶,腹稍大而深,颈盖上有小环钮,两肩放置一活动的链式提梁。莒南大店1号墓出土的莲壶,腹部更有一可系绳的鼻,曾侯乙墓则出土有长颈鼓腹的莲壶。传世的莲壶大多为洛阳中州路2717号墓所出壶的样式。此外,在北方地区,还有瓢形壶,有鋬可执,鋬或有链与壶盖相连。春秋晚期流行的一般壶的式样,这一时期内仍然可以经常见到。
水器中以盘匜最为常见,另外中小型有圈足的鉴也有发现。
2花纹与装饰
就题材而言,战国早期的纹饰仍然是交龙、卷龙或蟠龙等龙的世界。山彪镇1号墓的龙钮钟,随州擂鼓墩曾侯墓编钟上都是新颖而复杂的交龙图案。擂鼓墩2号墓编钟上神人骑龙的纹样,是另外一种构图。另一变化是图像的变形有所增加。山彪镇1号墓的豆,主纹是圈点和小翅形的集合体,是交龙纹的省略和变形;同墓出土提梁壶和鉴的腹上密集的圈纹则是旧日的蟠龙纹、兽目纹的蜕变。曾侯乙墓中的具有六棱形甬的编钟上,交龙纹已经变为棘刺丛生型的纹饰。此类变形纹饰很可能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出现,到战国早期更为发展。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纯粹几何纹饰母题的出现,战国时期•铜鎏金青铜豆诸如曾侯乙墓青铜器上镶嵌的几何云纹图像,琉璃阁1号墓所出土的鉴的下腹复杂的三角云纹及涪陵小田溪编钟的错金云纹等。纯粹的几何纹在春秋晚期非常少见,而且也非常简单。战国早期描绘水陆攻战、燕乐、采桑等活动的画像很多,山彪镇1号墓的水陆攻战纹鉴、狩猎纹钫,成都百花潭的镶嵌燕乐纹壶,及陕西凤翔高王寺战国铜器窖藏镶嵌射燕壶等,都是这一时期施用这类纹饰的典型代表。
3铭文特征
战国早期青铜器铭文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铭文没有特别突出的区别,这时一般作器纪事型的铭文减少了许多。钟上作器纪功的铭文与曾侯乙墓编钟记载乐律数千字的铭文都是独特的现象,不带有普遍性。
二、中晚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封建社会初期的青铜器由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发展到极为鼎盛的阶段,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退,但是就整体来说,并不排除少数精美的器群。即使是诸侯墓出土的大器,其铸造工艺与艺术的装饰,也差于春秋早期和战国初期的盛期。青铜器在战国中、晚两期时的发展区别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两期合一来叙述。
1造型特征
山西长治分水岭12号、25号墓、辉县赵固第1号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20世纪20年代发掘的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陵所出铜器群,20世纪20年代发掘的洛阳金村古墓中的战国中晚期青铜器等都是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出的重要墓葬。
能代表战国中期器群的,当首推中山王墓所出土的器。安徽寿县李三孤堆被盗掘的楚王楚杵墓内出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风格比较一致,属于楚国末期的标准器。
鼎类青铜器南北风格迥异。中山王墓的九鼎都是附耳低短的盖鼎,这种鼎本是三晋时流行使用的一种传统式样,但是九鼎中的平底细孔流鼎就是很少见的了。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有附耳扁圆体平底的高足鼎,同样的型式也见于江陵藤店1号墓,这完全不同于三晋时期的型式。晚期的鼎都是有盖或没有盖的高足鼎,而且高足的造型越来越多样和雄壮,形制也较大。
此时期的 已经不是很流行了,鬲也并不多见,敦仍然是圆形的和扁圆形的上下对称的两种。方座簋只在寿县楚王陵出土器群中见到过,是战国•五连盏灯器座较低体形收缩的蜕化式样。豆类器为长柄的,燕晋都有。寿县楚王陵所出土的长柄豆,柄有节,盖有三钮,可以倒置。方豆仍然有所发现,如江陵藤店1号墓就出土了有长柄的方豆。
酒器类中变化较为明显的是壶,有方壶、扁壶、环耳圆壶等等。中山王墓出土的还有镶嵌的方壶,工艺非常精湛。方壶或钫这一类器是这一时期内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壶的新型式样还有许多种,如细长颈多钮壶、小口短颈大圆腹壶、蛋形壶等。
罍器有做成方形的,可称为方罍。三门峡上村岭5号墓出土的有镶嵌方罍,形体较低且肩宽,附耳可挹酒。同类器中,还有小型的传世。
水器的基本器型仍然是盘、匜、鉴。巨型的鉴在本时期内减少很多。三门峡上村岭5号墓出土的四龙耳镶嵌方鉴,是新的式样。楚地新出土的斜唇或平唇的中腰收缩平底双耳盘,耳有环,器壁很薄,有的还有刻花髹漆。
2花纹与装饰
战国中晚期的纹饰变化十分显著,除了战国早期的某些纹饰仍然流行使用外,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有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这种变形的几何纹编排规律,又富于变幻的绚丽效果,令人目炫。最典型的战国中期的几何变形纹饰有中山王墓的虎噬鹿器座、龙凤方案座、嵌金银翼龙、嵌金银绿松石钫,还有记伐燕之功的陈璋壶等。楚墓中许多环耳壶也大多施加几何纹饰,有的是以变形几何纹、狩猎纹及神话题材画像相间的装饰,如琉璃阁56号墓的21号、22号钫上的图像就是如此。此时还出现了刻纹画像。这种纹饰是用极锐利的尖刃刻凿而成的,而不是范铸后镶嵌的,如琉璃阁1号墓的刻纹“奁”、辉县赵固的刻纹“楼室燕乐”盘、长治分水岭12号墓的刻纹战国•鸟纹三足鼎人物车马建筑残匜、长岛战国墓刻纹人物车马建筑残匜等。这种纹饰只能在炼优质铜取得成功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此外,素面青铜器大量出现。大梁司寇鼎、梁十九年鼎、平安君鼎、楚王后六室鼎、集脰太子鼎等等,都是不施纹饰的素面器,至于中山王鼎、方壶则利用器物的素面凿刻大量铭文。对以大量纹饰为特色的中国青铜器来说,素面器的流行被视为纹饰衰退的表现,也是一种时代的印迹。
3铭文特征
在铭文的内容上,春秋时期铭文上的颂扬先祖、祝愿家族团结、昌盛之类的套语仍然存在,但已经少得多了。此类铭文仅在田齐铜器中延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其他列国的器物上发现得不多,一般铜器上的铭文只是较为简单地记明铸器的事由与器主。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与兵器、度量衡、错金银流鼎有关联的手工业加强了控制,使得铭文的载体大为扩展。同时在铭文中出现“物勒工名”的内容,记载负责监制青铜器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直接铸作器物的工匠名,还有的酒器、食器则记置用地点与掌管者官职,量器记容量、重量及使用地点。[
/wiki/%E6%88%98%E5%9B%BD%E6%97%B6%E6%9C%9F%E9%9D%92%E9%93%9C%E5%99%A8
只是简单介绍,中国古青铜器乘水吃饭喝酒祭祀的各种各样
青铜器:
酗亚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龙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鸮尊
历史:商代后期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国家,颇具传奇色彩。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钺 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此处所选两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
.爵 饮酒器,青铜爵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流与杯口之际有两注,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夏商时期
下面是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2。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加速发展。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金属。
〔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
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
〔例〕中国古人崇奉的两种圣虫:蝉与蚕。它们的蜕皮、羽化,反映了留连人世,关照后代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或者说“终极关怀”。蝉的习性是“饮甘露”,“甘露”象征着“天地清和之气所钟”,具体化就是酒。蚕丝被用作祭祀礼服,特性是圣洁和精细。蚕也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昆虫,有神虫的地位。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蚕”的规矩。
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当时的尖端科技产品——青铜器。作为盛装礼器之用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材质、造型、纹饰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
〔按用途分类〕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觯
沐水之盛:匜,盘,鉴(照镜,冰箱),洁字原写作絜,就是从这里来的。
牺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没有三足动物,而中国人作出了三足鼎。中国文化不是写实文化。)、鬲、甗
(全世界的陶器都以圆底始(果壳横削去一截),后来才发展出平底、多足。)
黍稷之盛:簋
仪仗器:斧、戚、戈、矛、钺
乐器:钟、镛(大钟)、铎、铃、铙
炊具:
〔按化学成分分类〕
砷青铜——>铅青铜——>锡青铜(商周)
〔纹饰〕
主要母题:兽面、龙(水的象征)、凤(风的象征)、蝉、蚕、火、“饕餮”
作用:镇慑,渲染气氛。
张光直:“兽是天人沟通的工具。”(不全面)
——“大人世及以为礼。”“世及”即父子相袭,统治者垄断了天人沟通(祭祀)的权力,把“天”神化、鬼化,与人民距离拉远,以领导群众。(“绝地天通”)
〔铭文〕
文字和礼器的天作之合。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亲亲”即诸子平等,兄终弟及,看重自然关系,不是“礼”的体现。
“尊尊”即宗子(嫡长)独尊,垄断祭祀祖先的权力。“别子为(另立)宗”。
特点: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高峰: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战国晚期,冶铁业出现,高水平的青铜冶铸业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包括青铜生产工具,青铜兵器,青铜礼器,铭文,青铜乐器等
望采纳,谢谢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