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三马垄断互联网是谁(互联网野蛮时代结束,阿里腾讯或遭反垄断审查)

时间: 2023-04-09 04:30:13

三马垄断互联网是谁

三马指代中国互联网人物,包括马云、马化腾、马明哲。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马化腾: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在线互动平台创始人;

马明哲: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互联网野蛮时代结束,阿里腾讯或遭反垄断审查

阿里巴巴集团(简称阿里巴巴)、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简称腾讯),以及谷歌(Google Inc.)、苹果公司(Apple Inc.)等互联网平台经济巨头或将遭遇反垄断审查。人们的网络约车也许将不再承受无端的涨价,人们的网络信贷将享受更低的利息,电商交易和即时通信账户将不会再被无缘无故地封号,人们的隐私也不再成为别人贩卖牟利的工具。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将面临更严格监管。受该政策影响,网络 科技 类个股一时暴跌,阿里巴巴当日下跌9.8%。腾讯控股下跌7.39%。其余涉及网络 科技 的股票也纷纷回调。正在避免 科技 创新走向它的反面。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对平台经济的垄断行为作出规范和限制。(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平台经济反垄断是什么

该指南所定义的平台经济是指由互联网平台协调组织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按照指南,对于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达成垄断协议的行为,将进行反垄断审查,并可以不界定相关市场,直接认定为垄断行为。其中既包括,平台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横向垄断协议,又包括平台经营者与商家、消费者达成的纵向垄断协议。

人们熟知的“京东、天猫大战”逼迫商家“平台二选一”,以及“大数据杀熟”对于依赖度较高的用户提高商品价格、服务费用的行为将被处罚。低于成本进行大规模补贴销售,抢占市场,然后再大规模提价的行为将被审查。多个平台暗中联合统一价格扰乱市场,抑或封杀商户、竞争对手的行为将被禁止。此外,不恰当使用消费者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利用现有平台的市场支配地位收购初创企业、新兴平台导致影响 科技 进步的行为,也将纳入反垄断的审查。

作为罚则和救济措施,除了一般的劝戒、处罚外,指南还规定,可以采取诸如强制开放网络或平台等基础设施、许可关键技术、终止排他性协议、修改平台规则或者算法等限制措施;甚至可以采取剥离有形资产,剥离知识产权、技术、数据等结构性限制。换句话说,对于严重违反反垄断法、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将有可能面临被转让或拆分的命运。

目前的指南还只是一个原则上的规定、缺少应有细则。但是,这足以给企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性的预期。试图在给互联网经济与 社会 权利之间划出一条界限。

网络垄断已成 富可敌国

创新的归创新、资本的归资本、公众的归公众。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情况。但是,在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之初却没有这样的法律。这一方面使得互联网企业能够迅速地壮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网络资本垄断的形成。


目前,移动互联网前30的应用程序(APP),有将近7成都被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家互联网公司瓜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并且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家企业借着庞大的近10亿人口的移动互联网络规模,正在以平均每年近2,000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5美元)的投资增速,通过投资入股和收购等方式,向快递物流行业、网络 娱乐游戏 行业、商超、移动支付及云服务等经济领域扩张。

其中阿里巴巴体系就占有快递行业73%以上的业务量,不仅拥有最大的民营物流网络企业“菜鸟网络”,更是除顺丰快递外的前6大快递企业的主要股东。互联网金融更是形成了阿里巴巴体系的蚂蚁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腾讯则占取网络社交、网络 娱乐 和 游戏 行业的垄断地位。腾讯旗下的微信APP,《王者荣耀》 游戏 、腾讯视频基本都是国民级的应用。

除了网络领域,阿里巴巴和腾讯还将业务从线上拓展到线下,从网络平台服务拓展到市场创新投资。目前排名前十位的大型商超就有7家被腾讯和阿里巴巴入股,甚至是控股。全球500余家独角兽公司中,腾讯体系投资的就达到50余家,而阿里巴巴体系投资的也达40余家。美团、滴滴打车等都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的知名投资项目。它们分别又几乎垄断了餐饮外卖和网约车产业。

可以说目前每个人从线上到线下都已经离不开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平台企业。阿里巴巴和腾讯成功的 科技 创新、企业经营、资本运作对于 科技 进步、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财富也在迅速膨胀。目前,粗略估计阿里巴巴自身的市值已达5.6万亿元,再加上其参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投资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合计高达10.8万亿元。如果蚂蚁集团不被暂缓上市,其市值也将达2.1万亿元。而腾讯自身市值约4.6万亿元,再加上其参股控股的上市公司、投资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合计则高达11.8万亿元,真正的富可敌国。

早在2020年6月,苹果公司也已经遭到了来自于欧盟方面的反垄断调查。对于网络 科技 和平台公司的反垄断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

物极必反 野蛮时代的结束

然而,正所谓物极必反。和大多数已经形成市场优势的垄断企业一样,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大企业病带来的不思进取、官僚化、服务质量降低,以及垄断导致的对竞争的阻碍和野心的扩张,这些问题和危机也都在互联网巨头身上显露无疑。

利用市场的支配地位和资本优势,低成本倾销和高额补贴来打压竞争对手,形成独占后再肆意涨价;利用大数据进行价格歧视、所谓“大数据杀熟”;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消费者数据,进行隐私、家庭关系、财产分析,一方面向相关厂商、金融机构贩卖数据,另一方面对消费者进行广告轰炸、诱导消费。

同时,利用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市场支配地位,一方面向商家收取高额的平台入住费用,另一方面联合其他平台对消费者统一抬高价格;制定有利于平台的“霸王条款”,一方面逼迫商家在各平台之间“二选其一”,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和用户的投诉置之不理,随意封号、拉黑。

并且随着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资金积累,逐步形成了利用客户闲置资金进行理财的金融业务和信贷产品。各种消费贷款,利率高达15%的小微企业贷款,高杠杆、低资本的无限循环信贷已成为互联网平台快速敛财模式。 这种金融 科技 的创新给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金融安全隐患。透支消费、金融投机、非法洗钱、地下钱庄等等都在金融 科技 的掩盖下大行其道。

公众的利益、市场活力和国家的安全正在受到平台垄断和网络资本越来越多的侵害。如何趋利避害,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保护公众的信息和数据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并且随着数据本身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其背后蕴含的巨大财富已经被公众认知。如何将这些原本就属于公众的数据财富被公众享有,也已经成为 社会 财富分配的新课题。

《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也正是在进行逐步的规范和 探索 。希望逐步划清创新、资本与 社会 权利的界限,这有利于鼓励创新、稳定资本预期。就如同,对于知识产权的时间期限和公益限制一样,数据经济也需要形成相应的机制。 互联网经济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与不能因为有人发现了煤炭就要永远占有整个煤炭产业收益的道理一样简单。

互联网反垄断,“资本为王”的时代正在落幕?

文 | 谢九

最近,国内互联网行业开始面临反垄断压力,阿里巴巴、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以及顺丰的关联公司丰巢,因为收购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分别被处以50万元的罚款。 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互联网巨头们,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强力监管。

我国《反垄断法》从2008年开始实施,但是对互联网行业的垄断行为一直保持很高的容忍度,在相当长时间里,互联网行业几乎可算我国反垄断的法外之地。直到今年年初我国的《反垄断法》大修,才首次正式将互联网行业纳入其中。 由于监管层面的尺度宽松,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的手段无限扩张,我国的互联网行业形成了几大超级巨头把控的高度垄断格局。

过去几年,我国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和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便利,对中国经济也做出了显著贡献,互联网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 但是,随着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大,这种几乎不受约束的扩张与成长,负面效应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成长初期,为了抢占市场,通常都会通过各种补贴形式来吸引客户,给消费者带来了比较实在的福利, 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烧钱大战,最终损害了背后资本的利益,当市场竞争发展到白热化阶段的时候,在背后资本的主导下,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通常都会通过收购合并的方式来消除竞争。 或者是当市场上出现有潜力的竞争者时,现有的巨头就会予以收购,将竞争消灭在萌芽状态。

市场形成垄断之后,这些大型平台很快就会大幅涨价,曾经从竞争中获得好处的消费者,将不得不面临垄断带来的侵害。 这种伤害不仅只是价格上涨,还有个人信息被滥用,被各种平台大数据杀熟等,总而言之,互联网平台的垄断程度越高,消费者就越弱势,得到的服务质量就越来越差,某些特殊行业的平台,甚至会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滴滴。滴滴在2012年刚刚诞生之初,给传统出租车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尤其是后来和快的等竞争者打价格战,给司机和乘客大发红包,滴滴在民众当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但是,随着滴滴和快的在2015年合并,在2016年收购了UBER中国,滴滴在网约车占据了高达90%以上的市场。 滴滴一统江湖之后,从创新者变为垄断者,滴滴开始迅速变脸。 给消费者的红包越来越少,甚至开始大幅涨价,消费者的打车体验变得越来越差。给司机的补贴也是越来越少,导致优质司机大量流失,为了维持司机数量,滴滴降低司机的准入门槛,滴滴司机的整体素质下降,引发了多起恶性事件。

互联网行业的高度垄断,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挤压了很多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 很多大型平台挟垄断之威,逼迫中小商家选边站队,让很多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很多互联网平台原本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但是形成超级垄断之后,反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公司的垄断,甚至反过来让自己也成为受害者。 比如滴滴,如果当初一直保持良性竞争的格局,不出意外会成为市场的领先者,而且早就实现了上市目标,但是形成高度垄断之后,服务质量下降,导致滴滴迄今还无法上市。

除了滴滴之外,百度其实也是被自身垄断所害,当年在巅峰时期和阿里、腾讯齐名,但是谷歌离开中国市场之后,百度一家独大,在搜索市场高度垄断,失去竞争压力之后,百度也同时失去了进取之心和基本的道德底线,医疗广告的丑闻最终让百度形象大损,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也没有及时转型,导致百度跌出了互联网第一阵营。

互联网平台形成高度垄断之后,最大的冲击还在于给中国金融体系,乃至中国经济带来了潜在风险。 如果任由互联网巨头越长越大,不仅是每个微小的消费者个体和商家,甚至整个中国经济都将活在巨头的阴影之下。

如果互联网巨头们不加限制任意扩张,而且不受监管约束,最终就有可能“大而不能倒”,整个中国经济都将被裹挟,这才是当前监管层对互联网巨头出手的深层次原因。 今年11月,蚂蚁集团在上市前夜被紧急暂停,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 没有任何资本可以强大到凌驾于监管之上。

最近,欧美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也是疾风骤雨,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已是全球共识。 今年10月份,美国司法部对谷歌提起反垄断诉讼,指责谷歌扼杀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11月份,美国的监管部门对Facebook也提起反垄断诉讼,认为公司收购两家竞争对手Instagram和WhatsApp的交易构成了垄断。

面对这两大超级巨头,美国监管部门毫不手软,甚至考虑拆分这两大巨头,在美国反垄断的 历史 上,巨头被拆分的事件并不少见。最近几年,欧盟对谷歌开出了高达80多亿欧元的罚单,但这还远远不够,欧盟的反垄断还在继续升级,最近提交的《数字市场法》,被视为20年来欧盟对互联网企业的最强监管,如果互联网企业违反相关法规,将面临全球收入10%的罚款,甚至可能被拆分。

和欧美国家的高强度监管相比,我国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力度还是很轻,不过,监管层面已经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更大力度的反垄断风暴很快就会到来。 以反垄断之名约束互联网巨头们的扩张,只是对资本监管的第一步,反垄断之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强力监管。 从蚂蚁上市被暂停,再到三家公司因为反垄断被罚, 国内互联网行业已是山雨欲来,曾经资本为王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互联网巨头毁灭卖菜商贩?垄断的破坏力超出你的想象

最近一个话题很火,互联网巨头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

可以预料到,当互联网巨头用天量级补贴将小商贩击垮,并建立垄断优势后,打车软件和外卖软件的故事或许会重演。

发给我们的补贴,未来终要以平台费的形式,从我们身上赚回来。

可是,真的是赚一点平台费那么简单吗?

就如同外卖平台对于外卖员和商家强势,打车平台对于司机的强势一样。

如果生鲜电商形成垄断后,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压榨上下游呢?

2005年的时候,乐施会曾经对英国的咖啡产业链进行过调研,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规则体系。

一公斤的咖啡成本要29美分,可是乌干达的农民只能获得14美分的收购价。

采购商只接受这个价格,咖啡农要么赔本卖掉,要么什么都得不到。

采购商赚到钱了吗?

并没有,他们收到了咖啡豆,用19美分的价格卖给了加工厂,几乎也是一个不赚钱的价格。

加工厂赚钱了吗?

也没有,加工完的咖啡运到乌干达的首都,卖给贸易商也不过26美分的价格,没什么油水。

奇怪的是,贸易商也没什么油水,他们负责分拣、出口,在每公斤咖啡豆上只赚到1美分。

钱都被谁赚走了呢?

某家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

他们伦敦烘焙工厂的咖啡收购成本是1.64美元每公斤,研磨烘焙后,价格就上升到每公斤26.4美元。

加工一公斤咖啡,这家公司拥有24.76美元的收入。

它是否有能力出让一点点零头的利益出来,让咖啡收购价上升至29美分,至少让乌干达的农民不至于饿肚子呢?

轻而易举,但它不会做。

这就是垄断资本,所有的垄断资本都是这样做的。

它们只会利用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垄断地位去最大可能地压榨上下游,用天量级资本去击垮所有的反抗者。

在做期货之前,我对于产业链的理解是肤浅的。

我曾经天真的以为,供需决定价格,生产、消费、库存等因素决定了供需。

但现在我倾向于,话语权决定了市场。

谁在整个环节中占据绝对的话语权,谁就掌控了库存,掌控了供需,掌控了价格,掌控了利润。

投机资本在东北大豆产区疯狂的扫货,有多少收多少。数十亿资金疯狂囤豆,豆价飞升,而山东的榨油厂却因为买不到豆子,缺豆停机。

这就是话语权。

玻璃价格飙升至 历史 最高位,产能超过往年,市场一片供不应求的景象。而主要原材料的纯碱企业却面临滞销,库存积压。

这就是话语权。

产业链就像是沙漏,中间最窄的那个部分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并掌握了上下游的利益的分配权力。

如何成为沙漏中最窄的那部分呢?

人少,钱多。

卖菜领域的巨头们,他们在做的事情很简单。

杀光其他玩家,成为钱最多的那一个。

在巨头卖菜出现之前,卖菜领域是否存在巨头垄断呢?

超市时代,垄断就是存在的。只不过在我国不明显。

在非洲,这种垄断甚至出现过当地农民想要火烧超市的抗议。

因为超市从外地运来了大量廉价的蔬菜、水果和食物,本地的农业生产者被击垮,只能被迫种植其他更为廉价的东西。

在欧美,这种垄断也已经很成熟了。

比如说英国,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大型的Tesco,而在各个街区都有类便利店式的Tesco Express。

销售廉价生鲜品的品牌连锁无处不在,而小商贩只能转型成为精品模式,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毗邻大型超市,主打本地原产优选的差异化产品。

在我覆盖到的地方,你只能生产我指定的东西。

否则,要么没地卖,要么卖不过。

在发达国家,这种垄断还好,毕竟农业人口少,人均土地面积大。

而在农业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垄断最终毁掉很多地区大量人口的生计,塑造一个个乌干达咖啡农民那样的悲剧。

这种破坏并非是用菜贩的就业去创造配送员就业的置换,而会是美国机械化生产的廉价产品破坏亚洲小农经济的那种毁灭。

互联网卖菜平台一旦最后只剩下一两家,会将这种垄断的速度和深度都加到极致。

平台收入最大化,这一准则总有一天会去压榨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个体。

我自己也是卖菜平台的深度用户。

就上个周,补贴价0.33元一斤的甜玉米,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和1.25元一斤的饲料用黄玉米是处在两个时空。

1.5元一斤的红壳鸡蛋,让我觉得1.85元一斤的期货价格似乎还不算低。

便宜到这种程度了,还能够送货上门。

我知道这种垄断的风险,可是作为消费者还是在用脚投票。

恐怖的资本,脆弱的人性。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