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看到需要你做义举(无偿帮助别人)的事情不做 就不是勇敢的人。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为:做;勇:勇气;也:表判断语气。
读解: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见义勇为是个词语,不是名言。鲁迅先生说的无谋之勇非真勇这句话有它的时代意义:先生不愿年轻学生和战士在反抗反动派时做出无谓的牺牲,因为生命对所有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不加思索,不采取谋略去斗争而一味地去拼命的做法是不值得的。这句话对于现在的我们仍具有教育意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动动脑子,不能蛮干。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的翻译是先生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遇见你该当做的事不做,这是你没勇气。
注:非其鬼,不应当祭祀的鬼.谄,求媚.见义不为,知而不为.祭祀不应当祭祀的鬼,是求媚;见义不为,是无勇也。
原文出自《论语 第二章 为政篇》。读解: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文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先生说:“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遇见你该当做的事不做,这是你没勇气.” 无论是“谄”还是“无勇”我想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就是内心有妄想,有执着.这妄想和执着越是向外求,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多,就越依赖外界.任何人,在环境里都是脆弱的.他觉得自己不脆弱,是因为没看到脆弱的真实性,或者是把内心的力量放大了.太多依赖外界,就太多需要外界的帮助.我们不去谈这种需求是对是错,只是,“谄”的人,“无勇”的人,他们自己并不愿意这样吧?谁不愿意内心自在地活着呢?不谈对错,也是相对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故怀着对死亡的敬畏,把死后的灵魂,称为代表恐怖怪物的“鬼”。《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辞书《尔雅》云:鬼之为言归也。
祭祀,便是古人对鬼的致礼仪式。
古人视祭祀为头等大事,有着一整套严格的流程和规矩。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祭祀所用的食材,从原料到加工,都要特别的讲究,不可有丝毫马虎。此外,祭祀有着严谨的等级划分,譬如说,帝王可以祭祀“天神”,诸侯最高只能祭祀“地神”,士大夫最高只能祭祀“宗祖”。而对于祭祀“宗祖”,帝王可以祭七世,诸侯只可祭五世,大夫只可祭三世,士族只可祭二世……
至于普通的庶人,就只可祭祀先祖。
宗祖与先祖同指去世的先人,但宗祖更悠远,涵盖族群的始祖及重大贡献者。先祖的格局较小,一般只指自家的历代先人。
祭祀天地,是为祭神。祭祀先人,则为祭鬼。
祭神乃是国之大事,自然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大格局之事。祭鬼则是自家私事,图求有限。
古人祭鬼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感恩,感念先人传承和抚育了家族的血脉,故而定期进行祭祀,以示不忘本;二是祈福,祈求先人不灭的灵魂庇佑,降福消灾,使家宅兴旺。
故而祭鬼,定例是祭祀自家先人,不祭别家的鬼。
《礼记·曲礼》有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意思是说,祭祀不该祭的对象,是妄滥的行为,祭之无益,得不到任何福分。然而偏有一些人,花费偌大气力,郑重其事的去祭祀别家的鬼,这是为何?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自己的先人却去祭祀,这是谄媚。
鬼:本义为上古祭祀时,戴着大头恐怖面具所扮演的一种怪物,恰如字型。后引申为众生死后的灵魂。
祭:按照既定的程序,向神鬼奉献供品,以示崇敬、祈求保佑的一种仪式。
谄:献媚、巴结,以一种比较低的姿态去讨好他人。
祭祀的意义,是通过心诚意正的郑重仪式,使社会风气变得敦厚,人们和谐共处。“非其鬼而祭之”的淫祀行为,却从根本上破坏了祭祀的意义。
因为淫祀不复心诚意正,已成为一种谄媚的方法。投其所好的淫祀,或许得不到鬼的认可,却可能会得到活人的青睐。
跟淫祀相类的,还有巧言令色、曲意奉迎等谄媚行为。譬如在现代社会中,人将某超级富豪称为“某爸爸”,将家世殷厚的某青年称为“国民老公”,其实都是一样性质的行为……这些谄媚的根源,是因为贪念,有不当的所求。
不当的所求,只能以不当的方法去获取,甚至不惜放弃原则与初衷。
这跟儒家的“仁道”,是相背而行的。
【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应当做的事而不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义:公正合理,泛指一些符合道德规范的美好行为。
勇:在困难或危险面前,所表现出的一种无畏态度。
本章前半句讲祭鬼,后半句讲义勇,这似乎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不当行为,事实上,孔子这是在指一事。
这件事就是“季氏旅于泰山”。春秋年间,鲁国权臣季康子要去泰山祭祀,按照礼法,只有天子、诸侯才能去祭祀泰山之类的地神。季康子虽然权柄涛天,甚至架空了鲁国国君,牢牢把持鲁国朝政,但其身份只是鲁国卿大夫,他去祭泰山,是严重的违礼。
孔子很担忧,季康子这样公开破坏礼法,会引发纷乱,使鲁国走向崩溃。
孔子的弟子冉有,时任季康子宰臣,深得重用。孔子便希望冉有劝阻此事,但冉有断然拒绝,答曰:“不能。”
冉有尽忠职守,他是站在季康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去祭祀泰山,有利于季氏提升威望,进一步巩固权柄,故而不可破坏。而孔子是站在鲁国国君角度来考虑,他希望身为臣子的季康子,举止合乎礼法,最好能够把权力归还给国君,从此君臣有序,国家就一片和谐大好了……
两人的立场不同,并无对错可言。
孔子失望之余,却无计可施,于是愤愤不平之下就有了本章。其本意当为:物以类聚,季康子非其鬼神而祭之,谄也;冉有见义而不为,无勇也。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祭祀对象却去祭祀,这是谄媚的表现。见到应当做的事而不挺身而出,这是懦弱的表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