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皮影的起源与历史(皮影的历史?)

时间: 2023-04-09 14:55:27

皮影的起源与历史

皮影的起源: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历史: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暹罗、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日军入侵前后,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的历史?

皮影作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

皮影相传起源于汉代,与剪纸似乎有着共同的来源。《汉书·外戚传》云:“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妇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奇。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此作诗日:‘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记皮影条时,亦用武帝与李夫人之事,并接于其下云:“由是后有皮影……汉武以下无闻。”这里记录了一个方士使用法术,试图满足汉武帝思念故士的李夫人的要求的故事。方士所采用的法术的原理与现代皮影表演的原理很相似,也可以算是最早的关于皮影的记载。但在汉代后却再也找不到类似的记载,据顾颉刚先生考证,汉代以后,可能为方士之流所保存,“遂致秘而不彰”。直到宋代,有关皮影的记载才又多了起来。

到了宋代,皮影已成为一种普及的艺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崇、观以来,在京瓦肆技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祖六姐,皮影。丁仪、瘦吉等,弄乔皮影……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影人的制作,“元(原)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见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在人物的造型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耐得翁储《城记胜·瓦舍众伎》)演出的剧目多为社会上流行的话本、传说故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博弈嬉戏部》记:“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当时,“京师有富家子……而此子甚好看弄皮影,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宋张来《明道杂志》)据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载,当时著名的弄皮影者,已有22人之多,而且还建立了职业的班子。

元代的皮影虽不如宋代兴盛,但在民间极为盛行,并开始流传到国外。如波斯学者瑞士德·安定(RashidOddin,约1284~1318年)曾说:“当中国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世的时候,曾有演员来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

明清两代,皮影在国内广为流传,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许多流派,演技亦有所提高。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引元末明初诗人瞿佑看灯诗云:“南瓦新开皮影场,堂灯明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度(渡),犹把英雄说霸王。”由此可见,明代的皮影已演刀马人物了。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国皮影也在这一时期流传到爪哇、马来、暹逻、缅甸、日本等地。到18世纪,天主教的传教士又把中国皮影介绍到法国。

在清代流传的众多流派中,以河北的“滦州布影”最为有名。其他如黄河两岸的“驴皮影”,湖北、湖南的“影子戏”,广东的“纸影”,江浙的“皮囡囡”等,也都盛行一时。各大城市中皮影班云集。康熙时,礼亲王府还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皮影。皮影艺术已成为社会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历史的皮影艺术,至今仍在各地流行。由于各地风俗民情及群众审美观念的影响,各地皮影在艺术表演上,唱腔及皮影雕刻艺术上,都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风格。

皮影在陕西流传极广,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乡绅官宦家和平民百姓家均备有不同规模的影箱,尤其是在民间流传的影箱,虽小却也行当齐全,一般都能凑出数十出戏来。这些戏箱中有不少是清代流传下来的。陕西的皮影有东、西、南三路之分。

皮影,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其形体造型小巧,约十寸许,形制古朴,表现含蓄,刻工较精细,男性角色多为豹头深目,女性形象,极尽秀婉妖媚之致。西路皮影又叫弦板腔皮影,其形体较大,约十三寸许,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女性英俊大方。陕南皮影介乎二者之间,人物忠奸善恶易分,英妇少女有别,从其技法、设色上能够区分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及年龄。

北京皮影分东、西城两派。东城派系由河北滦县乐亭镇传人;西城派传说是明代由兰州传到河北涿州,后入北京。东派皮影人物小巧,先用羊皮后用驴皮,尺寸约为八寸左右,有连台本戏演出;西派皮影人物较大,约为东派的一倍,用牛皮刻成,操作亦较简单。至光绪时,东派“滦州影”大为发展,而西派“涿州影”日趋没落,成了“滦州影”的天下。当时最有名的班子有“三义班”、“三乐班”、“永乐班”、“玉顺和班”、“同乐班”、“裕顺班”、“荣顺班”、“德胜班”、“毓秀班”、“鸿庆班”等。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的脸谱。

在浙江,皮影又叫“羊皮戏”,是因为雕刻影人的材料多用羊皮为之。平时,除逢年节演出外,在一些民俗活动中,也要演出羊皮戏。为祈求蚕桑生产获得好收成,

要演“蚕花戏”,多为吉庆内容。村中发现有偷盗行为,查获后要罚款,演“禁格戏”,剧目多为《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另外,求神拜佛,许愿要演“还愿戏”;造屋上梁要演“上梁戏”;各种名目的迎神赛会上要演“神戏”;小孩周岁要演“周岁戏”;结婚时要演“暖房戏”。羊皮戏在造型上很少雕刻,人物的五官、衣饰多用鲜艳的色彩画成,装饰性较强。过去,艺人们多用扁担挑着羊皮戏的道具,在农村中巡回演出。皮影艺人多是农民,既种田,又演戏,演出时供吃饭就行,收费极为低廉。羊皮戏的演出,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河北省的皮影分东、西两派,西派流传的区域为涿县、良乡、易县、涞水、定县、深县等地,现在已不多见。东派流传的区域,有滦县、乐亭、昌黎、蓟县、迂安、丰润、玉田、遵化等地,最兴盛的当数滦县。滦县即“滦州布影”的发祥地,据传兴于明初,然而最早的记载却只见于清代嘉庆年间编撰的《滦州志》上。《滦州志》卷一记滦州风俗日:正月十五前后城市及乡村必演皮影,“用木板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作宽窗格,蒙以棉纸。中悬巨灯。乃雕绘薄细驴鞹,作人物形。提而呈其影于外,戏者各肖其所提脚色以奏曲”。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日“乐亭调”。

此外,山西、山东、甘肃、四川、福建、广东、湖南等地民间均有皮影流传,结合着年节风俗进行演出,丰富着人民的生活。

皮影戏的发源地是中国哪个省?

皮影戏的发源地是陕西。

陕西是皮影艺术的发源地,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陕西皮影主要分为以华县皮影为代表的东路皮影和以凤翔皮影为代表的西路皮影。与东路的华县皮影相比,凤翔皮影人物逼真传神,造型大方舒展,配以乡土气息十足的秦腔,皮影戏很受西府群众欢迎。

皮影戏的特点

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一般的高度是3尺,宽度为5尺,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尺,宽度不会超过6尺,主要是以白纸来进行作幕,这样可以能够方便一个人进行操作,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同时还会用到油灯一盏,从而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戏起源于哪里?

皮影戏的起源和制作 在中国,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在土耳其被称做卡拉格兹戏。皮影是广大群众极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时常想念,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皮影戏的雏形。南宋时期,开封和杭州等地有许多影戏棚,演出三国故事等,非常受欢迎。元代时我国的皮影戏流传到了缅甸、波斯、爪哇等地。清代乾隆时,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又把中国的皮影戏带到了法国,演出时就叫做“中国皮影“。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和德国,在欧洲曾轰动一时。皮影戏中用人来操纵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皮影的制作在河北唐山、滦县及陕西乾县等地比较普遍,陕西皮影还分成西路和东路,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最初是用素纸雕刻成形,后来采用羊皮或驴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绞连,安装上三至五根钢质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非常生动和逼真。音乐伴奏和歌词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腔调。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
编辑于 2020-05-11
查看全部3个回答
学个手艺_现在学什么技术好?就业前景怎么样?
根据文中提到的工艺为您推荐
学什么技术有前景?汽车行业前景不错,车多市场大,技能高资就业也能创业,石家庄北方还一站式服务。
北方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广告
属羊的人“可以歇息了”,就在2022年是你一生中最大转变,快打开
麦玲玲运势测算广告
更多专家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工艺的故事把他们的起源和制作工序讲给大家说说

皮影戏起源于哪个地区

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即陕西地区),兴于汉朝,盛于宋期,元期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极盛于清期的河北。

皮影戏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扩展资料: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