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时间: 2023-04-09 18:28:1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样,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改造世界,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

一、定义、形式和特性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有关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①感觉(色、形、味);②知觉(整体);③表象(再现)。
特性:直接性、具体性和丰富性。
2、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有关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①概念(“苹果”等等);②判断(“苹果是有营养的。”);③推理(“一天一个大苹果,医生从来不找我。”)。
特性: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二、辩证关系
1、对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丰富性;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表达感性认识要用理性概念。例如,这个苹果“甜”,那个苹果“酸”。表述理性认识要用感性语文。日语“苹果”一词的语音形式为りんご,文字形式为“林檎”。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实践与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由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它同感性认识有性质的不同,但又互相连贯,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系起来。
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否则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而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1)所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 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 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2)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不仅是客观的,copy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决 定了主观认识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实践进程已向前推移,转入另一具 体过程,主观认识也应当转变,否则,思想就落后于实际。如果实践的进程尚未 进入另一具体阶段,条件尚未具备,就把将来要做的事情强制提前来做,就必然 犯思想冒进的错误。
(3)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在zhidao地要求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 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

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

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

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

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

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

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

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

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

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

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10.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0、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

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求详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P33(非原句)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P26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P26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P73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P79
2)运动”哲学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含义:事物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或事物某方面性质在一
定时期内基本不变。P60
注意:二者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P63
“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65
“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P65
注意:运动—物质一般变化,存在方式;变化—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改变;发展—一种运动变化,进步
3)、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错误的。P62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P63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63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观点看问题,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①原理内容:①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因为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握规律。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或创造条件,改变条件,这都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以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为前提的,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超越客观规律,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当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还要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1)、普遍联系原理P47
原理: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2)、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65
“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P65
注意:运动—物质一般变化,存在方式;变化—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改变;发展—一种运动变化,进步
2)、事物发展的原理P64-65
原理:世界始终是变化发展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P67-70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客观的)。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P91。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正确解决方法。反对“一刀切”P98-99。
注: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是区分事物不同的本质。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辨证统一起来:认识事物,要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工作学习,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注意: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影响而非决定作用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只影响作用的矛盾方面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要不分主次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13.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②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4.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②方法论: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感性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解决本质问题。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16.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原理内容: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使自己的主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更好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的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18.人的价值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亦即贡献与索取,贡献与索取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补充:
1、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P51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P52
2、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原理P55
整体:事物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和其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原理:任何事物都是整体和各个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处于统帅的主导地位。部分构成整体,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甚至会对整体起决定性的影响。
方法论:我们应用整体的观点看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P57-58
矛盾的观点
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斗争性”):事物间互相分离排斥的属性;统一(“同一性”):事物间相互联结,吸引的属性。
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处于统一体中,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P87-88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客观的)。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P91。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P95-96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世界上诸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正确解决方法。反对“一刀切”P98-99。
注: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关系原理P101-102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是区分事物不同的本质。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必须把两方面辨证统一起来:认识事物,要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工作学习,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注意:反对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视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影响而非决定作用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
6、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只影响作用的矛盾方面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要不分主次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不分主次。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区别和异同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看问题,关键词是辩证法(讲方法);辩证唯物论则强调用唯物论原理分析问题,关键词是唯物论(讲立场)。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