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长白山被称为什么山(东北亚第一神山——长白山)

时间: 2023-04-09 21:29:48

长白山被称为什么山

长白山被称为神仙山。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毗邻,坐落于长白山北坡,距长白山34公里,距双目峰中朝边境65公里,区域面积52.42平方公里。长白山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主峰长白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景区是拥有“神山、圣水、奇林、仙果”等盛誉的旅游胜地,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在清代有“圣地”之誉,皇帝须亲自或委派大臣到吉林乌拉望祭长白山。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华十大名山。长白山在《山海经》称不咸山,北魏称徒太山,唐称太白山,辽金已有长白山之名。

东北亚第一神山——长白山

长白山系是东北亚大陆的最高山系,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高、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内陆湖泊。长白山自古以来便是北方诸多游猎民族不可动摇的神山,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具灾害性火山喷发危险的间歇性火山。




01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在远古时期,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

天池呈椭圆形,平均水深204米。据说中心深处达373米。在天池周围环绕着16个山峰,天池犹如是镶在群峰之中的一块碧玉。天池的水从一个小缺口上溢出来,流出约1000多米,从悬崖上往下泻,就成著名的长白山大瀑布。

大天池除了水之外,就是巨大的岩石。天池水中原本无任何生物,但近几年,天池中出现一种冷水鱼——虹鳟鱼,此鱼生长缓慢,肉质鲜美,来长白山 旅游 能品尝到这种鱼,也是一大口福。

02

长白山瀑布



长白山瀑布位于天池北坡,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飞流直泻,便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银流似从天而降,落地声如雷贯耳。

由于山大坡陡,水势湍急,一眼望去,像一架斜立的天梯。瀑布口有一巨石名曰“牛郎渡”,将瀑布分为两股。两条玉龙似的水柱勇猛的扑向突起的石滩,冲向深深的谷地,溅起几丈高的飞浪,犹如天女散花,水气弥漫如雾。

瀑布状如白练,从天而降,雷霆万钧,如玉龙扑向谷底,其景象蔚为壮观。急流跌水,千百年之后,瀑布下形成深约20米的水潭。潭水流出,汇为二道白河。



03

长白山聚龙温泉



长白山聚龙温泉是长白山温泉群中水量最大、分布最广、水温最高的温泉,堪称长白山第一泉。它位于长白瀑布北约900米,在落笔峰北倒石堆下侧。分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二道白河从温泉群中间穿过。

在河流方向的右方,泉口比较集中,有数十处之多,较大泉眼有7处。无数条热流从地底涌出,似群龙喷水,故名聚龙泉。聚龙泉以其大、多、热而成为长白山名泉,使众多的登山人沐浴一番,品品这第一泉、第一水的最自然、最纯真。

聚龙泉由于水温很高,水泡不断冒出,还能煮熟鸡蛋。游人们常常用怀疑的眼光盯着放进泉水里的鸡蛋,不多会儿,鸡蛋便煮熟了,且有浓郁的矿泉气味,口感极好。


04

小天池



小天池在长白瀑布以北3公里处,共有两个。一个隐在幽静的岳桦林中,海拔1780米,湖面呈圆形,面积5380平方米,水深10余米,湖水碧绿。距小天池约200米处,还有一圆形池与前一个大小相差无几,只是积水甚浅,仅几米深,有时干涸,露出黄色泥土。

小天池像一块翡翠宝石,镶嵌于连绵太行中段,其奇峰、怪石、密林犹具特色,蓊郁葱茏。置身其中,如浮游于绿色的波涛之中。上观天空如斑驳的碎玉,俯视大 地,松针落叶叠积,如毯似绵,每一步都使您切身感受到大山的古老和岁月的悠远。小天池景区因此被专家誉为“太行山中段最绿的地方之一”。



05

绿渊潭



绿渊潭位于岳桦林景观带内,因潭水碧绿而得名。绿渊潭瀑布飞流直下,最高落差达26米,瀑水落于巨石而四渐,而后流入深潭。每逢雾起,潭上水雾弥漫,与高山岳桦、美不胜收。绿渊潭潭水上方的峭壁上有两条小瀑布顺流而下,更增添景致。



06

冬天的长白山



都说“十里不同天”,来到这里,你便领会了其中的真谛了。进入九月的长白山,已经是雪花飘飘的季节了。

寒冬中,十里不同天的现象就更明显了。几十米外的山梁上,寒风似刀,暴雪如幔,那呜呜作响的北风,直吹得岩石暴露,小树夭折;而在几十米下的山坳里,也许正有那山里的孩子们,在利用那厚厚的淤雪堆雪人,打雪仗呢。

这里冬季的天空,更是格外的迷人,在松绿雪白的辉映下,天空,显得是那么的蓝,蓝的是那么的透彻,透彻的是那么的亲近。仿佛这里的人们不是生活在地上,而是生活在天上。



长白山的百科

长白山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山海经》称不咸山,北魏称徒太山,唐称太白山。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长白山(狭义),是东北第一高峰,号称“东北屋脊”,位于今日中国吉林省和朝鲜两江道三池渊郡。广义的长白山是指长白山脉,是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绵延上千公里的一系列山脉,横亘于中国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东部及朝鲜两江道交界处,狭义上的长白山则单指其主峰长白山,长白山脉的最高峰为朝鲜界内的“将军峰”(原名白头峰),海拔2750米,为长白山脉最高峰;在中国一侧最高的则是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中国东北第一高峰。
长白山的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山上气候变化无常,植物种类丰富多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形成了从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寒带三大垂直气候带变化。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山顶温度特别低;夏季短而凉爽,1200米或1400米以上春秋相连。长白山从山脚到山顶,垂直高度2000米之间,依次分布着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5个植被垂直带。按照海拔高度,首先看到的是阔叶红松林景观带,这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东北虎、珍贵稀有的野生梅花鹿和我国特产鸟类“中华秋沙鸭”等动物生活的乐园。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景观带,这里气候湿冷,冬寒夏凉,是东北三宝之一的紫貂生活集中地。再次看到的是高山岳桦林景观带,海拔在1700~2000米,这里没有长居的野生动物,但在酷暑来临之季,是黑熊、野猪、马鹿等动物的避暑胜地。最后看到的是高山苔原景观带,海拔在2000~2200米,这里土质粗疏,气候严寒,一年中有近九个月时间覆盖积雪,是长白山低湿气候中心。[2]
长白山这个名称是辽代金代开始采用的,金女真人定其名为“长白山”,传至今日,已有八百多年,据《金史·世纪》记载,“长白山”一词,最早是由金世宗完颜雍最早使用的。《契丹国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金史.卷第三十五》:“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天池位于著名的长白山十六峰的环抱簇拥之中,背倚海拔2749米的长白主峰白头峰,其池水的海拔高度为2192米,比新疆的天山天池还要高出200余米,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山湖。天池南北长4.85公里,东西宽3.35公里,池水总面积达9.82平方公里,虽然海拔只有2194米,但却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其最大的水深可达373米,即使是平均水深也在200米以上,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总蓄水量约达20亿立方米。[4]
山名起源
长白山的名称曾多次变化。
周秦以前称不咸山(史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
汉朝称单单大岭(史见于《后汉书》)。
魏朝称盖马大山(史见于《魏志》)。
南北朝时期称从太山(史见于《北史·勿吉列传》)。
隋唐时期称太白山(史见于《新唐书·黑水靺鞨列传》。
辽金始称长白山(史见于《金史·世纪》)。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长白山脉,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狭义的长白山指吉林省东部与朝鲜交界的山地,为东北山地最高部分。由粗面岩组成,夏季白岩裸露,冬季白雪皑皑,终年常白,系多次火山喷发而成。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森林茂密,500~1,200米之间以红松、鱼鳞松、沙松、鹅耳枥、枫等为主;1,200~1,800米以云杉、冷杉林为主;1,800米以上有岳桦矮林,是中国重要林区。林间有梅花鹿、貂、东北虎等珍贵动物,以及人参等药材。人参、乌拉草、鹿茸为东北“三宝”,长期享誉中外。196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面积21.5万公顷。三省东部山地的总称。北起三江平原南侧,南延至辽东半岛与千山相接,包括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等平行的断块山地山地海拔多在800~1,500米,以中段长白山最高,向南、北逐渐降低。

长白山原来叫什么名字?

长白山的山名称谓,在她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几经苍桑,数易其名。
有历史记载以来,长白山第一个名称叫做不咸山。据东周末期地理史书《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或,有肃慎氏之国”。可见,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不咸山就已经闻名遐迩了。《晋书.四夷传》中称“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通典》中有:“挹娄即古肃慎,其国在不咸山北。”
不咸山是长白山最早的名称,这是历史、地理学家们的一致看法。但“不咸”二字的缘由何在却至
今难解,众说纷坛。有人认为,“不咸”出自蒙古族先世东胡语“不尔干”的转音,“不尔干即为神巫,尊长白山为有神之山;”也有人认为,蒙古乃出自东胡系,东胡之称人为山戎,与长白山中隔东夷的貊,史书记不咸山时往往与东夷的肃慎并提,何得东胡系之族称今长白山为不咸山?据此提出,不咸山的名称应与肃慎族的语言或东夷语有关。“不咸”可能是满语叫白罗聂·显乾”的音译省赂,意为“长白”。

清朝时期对长白山的考察

汉、魏时期,长白山又有“盖马大山”之称。在《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条下曰:“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三国志·东夷传》亦云:“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上述史料中所指“东沃沮”系今图们江流域至朝鲜北境,为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其西南部与高句丽接,西部抵今长白山。而“盖马大山”则应指今长白山。据《吉林通志》卷十八记载:“长白山为汉西盖马县境之山,则魏志之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无疑。”当时的盖马县境应为今浑江市,临江镇一带。
南北朝时,长白山又有“徒太山”之称。据<<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

林间宿营皇。”<<北史>>卷94,<<勿吉传>>亦载:“勿吉国南有徒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
<<新唐书·北狄传>>、<<隋书. 革末 革曷 传>>均作徒太山,<<北史>>中所说的徒太山的“徒”字,据考证,系徒太山的“徒”字之误。
唐朝称长白山为太白山。据<<新唐书>>卷219<<黑水革末 革曷 传>>载:“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

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粟末水即今松花江上游。<<嘉庆一统志>>卷六十七吉林山川混同条云:“今名松花江,源出长白山,北流汇嫩江、黑龙江等入海。即古粟末水也。”另据吉林山川长白条云:“古名不咸山,下名太白山,亦名白山。”
自辽、金时起,长白山之名开始普遍使用。据<<契丹国志>>卷二十七记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盖白衣观音所居”。<<金史>>卷一百三十五记载:“黑水革末 革曷 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自此,长白山名世代相传,及至今日。
满语称长白山为果勒敏(长)珊延(白)阿林(山)。山名源于长白山的独特风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副委员刘建封在对长白山进行了实地勘查后,著成<<长白山江冈志略>>一书,其中描写长白山“崔巍磅礴,蜿蜒于亚细腻亚东北隅,为一绝大名山。......山上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故日长白。”在<<抚松县志>>中有七言绝句一首,谓之<<白山积雪>>:“惟有白山极壮观,层峦高耸日光寒。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