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亲自带兵出击。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表明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三元里抗英遗址: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之地。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牺牲的义士之墓。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埋葬1927年12月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中山纪念堂:纪念伟大的先行者。
黄埔军校旧址:培养近现代名将的地方。
感受:广州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滥觞,中国人民革命奋斗的摇篮。
具体可以参看。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三元里抗英斗争
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郊人民自发的武装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1841年5月下旬
(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与英国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人民
目睹英国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卖国,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国土。
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2.5公里,贴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
1841年5月27日,义律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纵容英国侵略军,带着武器在这一带行凶作恶。
他们到处奸淫虏掠,杀人放火,又抢粮食,又宰猪牛,甚至盗掘坟墓,从棺材里劫取殉
葬品。当地人民深受其害。其中泥城、西村、三元里、萧冈一带村落受害最深。于是各
乡绅民便利用旧有的社学形式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联合保卫身家田园,开展
打击英军骚扰的正义斗争。
鸦片战争前,广州附近原有不少「社学」。社学起源于明初,它原是封建士大夫的
教育、 *** 场所,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演变为由地主士绅所控制,由当地农民为乡勇的武
装机构。
它的职能是维护地方封建秩序,对封建 *** 的军队起着某种辅助作用。但它不是官
办的,而是民间的机构。在广州城北一带,就存在着十几个这样的社学,其范围包括了
80余乡。
英军的侵略暴行,不但使劳动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也给地主士绅带来损害,因
此,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士绅对英国侵略者同仇敌忾,郁积了强烈义愤。
5月29日,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村民奋起搏斗,打死英兵数名。
为了坚决打击敌人日后的报复骚扰,群众决心联合起来,立即行动。萧冈乡「举人何玉
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
(《夷氛闻记》第3卷第75页)何玉成「柬传」各乡的联系渠道,就是旧有的社学。
由于各乡已有了「集众公盟」的基础,所以附近103乡的农民、渔民、手工工人等闻风
而到,迅速集结。城郊东北6个社学的客家群众及打石工人,也在监生王韶光带领下赶
来参加战斗。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民抗英武装迅速形成。有人提议「吹螺壳打鼓进
兵,打锣收兵」;并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到三元里以北丘陵起伏的牛栏冈进行伏
击战。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石锤、
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侵略军负隅顽抗。在战斗
中,敌军少校毕霞紧张恐惧过度,加以天气炎热,昏倒在地,「几分钟内死去了」。敌
军乱放枪炮、火箭,群众按原订计划且战且退。据参与此次战役的英军记载说:「我们
(英军自称)的火箭炮继续对着他们的队伍一行一行的推过去,他们仍然没有什么畏惧
的表现」,摇动着旗帜和盾牌,挑引我们向前进」。卧乌古气急败坏,命令英军追击。
农民群众牵着骄横愚蠢的敌军的鼻子到达牛栏冈附近,忽然螺壳、战鼓齐响,埋伏四周
的七八千武装农民猛冲出来,将敌人团团围困。此时施旗蔽野,杀声震天,妇女儿童也
上阵助威,为各乡的农民战士送饭,以林福样为首的水勇500余名也闻声赶来,参加战
斗。各乡群众愈来愈多,「不转眼间,来会者众数万」。英军急忙开枪射击,但挡不住
武装群众的洪流。卧乌古指挥部下分两路突围,武装群众当即从两翼包围英军后队,并
趁他们渡河和单列行进的有利时机,冲上前去肉搏。
下午一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下。三元里人民精神抖擞,愈战愈勇。
侵略军因火药受潮而枪炮失灵,士气低落,胆战心惊。田间小路又被暴雨淹没,稻田一
片汪洋。穿着皮靴的侵略军,在泥泞中寸步难行。三元里人民以长矛猛烈刺杀英军,英
军妄图以刺刀抵挡,然而他们不能不哀叹:「刺刀之于中国人的长矛,只不过是一种可
怜的防御物罢了。」这时,没有上阵的妇女,自动把饭做好,送上前方。
将近下午4时,卧乌古才把自己的部下重新集结起来。他发现37团第三连「失踪」
了,只得调两连水兵再到战地搜索。
天黑雨大,一直折腾到晚上9时,水兵们才和找到的第三连共同返回四方炮台。原
来,第三连在撤退时和来复枪联队失散,被三元里人民截住了。为了逃命,他们一个挨
一个结成方阵,一步步向后撤退。但他们仍然受到三元里人民的惩罚,有一名士兵被打
死,一名军官和14名士兵受重伤。
三元里一仗,打死打伤英军近50名,缴获大量战利品。
人们热情赞颂:「自从航海屡交锋,数万官军无此绩」。
战斗仍在缮续。5月31日上午10时,广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县等县
400余乡义勇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在一起,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旌旗招展,刀
矛如林,杀声震天。英军则龟缩在炮台里,等待援救。正在紧张时刻,8000多名全副武
装的清军,僵旗息鼓,从城里撤向《广州和约》规定的金山地区。他们经过四方炮台时,
卧乌古又添一番虚惊,是否「意中有诈」?但清军却对这里发生的火热斗争熟视无睹。
这一天,义律赶来后也被包围。他们立即派奸细混出重围,带信给广州知府余保纯说,
义勇必须立即散开,否则英军将解除和约,继续攻城,烧掉附近每个村镇。
奕山吓坏了,马上派余保纯带领南海、番禺县令,出城为英军解围。
余保纯打躬作揖,央求群众撤围。可是群众恨透了他,骂他「通夷卖国」。余保纯
无所施其伎,就威胁地主、士绅们说,「如果乡民不退,将来万一有事,要由你们负
责」。士绅们害怕了,经不起余保纯的一吓一压,有的丢下群众溜走,有的帮助「劝散」
群众。斗争被卖国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主士绅破坏了。余保纯在人民的哗笑声中,护
着义律和侵略军狼狈撤走。
英国侵略军遭此沉重打击,事后义律竟 *** 地贴出告示说:「百姓此次刁抗,蒙大
英官宪宽容,后毋示犯。」人民群众马上贴出《广东义民告英人说帖》、《三元里等乡
痛詈鬼子词》(即《三元里等乡衿耆说帖》)等文告,揭露英国的侵略,痛驳义律的谬
论:「其时我们义民,约齐数百乡村,同时奋勇,灭尽尔等畜类。尔如果有能,就不该
转求广府,苦劝我们义民使之罢战。今各乡义民既饶尔等之命,尔又妄自尊大,出此不
通告示。……尔妄言宽容,试思谁宽容谁?」并明确表示:
「我等义民……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
之恨也!」(《鸦片战争》第4册第20页)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
略者的沉重打击,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反侵略的主力军。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具有
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能够在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 *** ,敢于同西方资本主义强
盗拼搏的斗争勇气。它像一面鲜艳的战旗,激励着英雄的中国人民再接再厉,把反侵略
斗争进行到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