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主要的丧事习俗有:
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我介绍的是我家乡雷州半岛的习俗。x0dx0a建国以来,国家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过去,半岛人遵循先人“入土为安”古训,对丧葬丝毫不敢马虎。其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和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时至今日,其中许多特色旧俗已不复见。 x0dx0a治丧x0dx0a民间认为,凡享年50岁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寿终,称“喜丧”(亦即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备。一确定亲人去世,孝属们便会爆发性地恸哭起来(人未死时忌哭)。此时,要在逝者脚下供一碗“下脚饭”(亦称倒头饭);用碟盏盛香油点燃作长明灯(又称引路灯);用碗盛米装上香。香火、灯火日夜不断。而丧属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着手办理丧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团成员会集资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亲房族人或街坊邻里便开始义务帮忙打理杂务。 x0dx0a报丧x0dx0a亲人去世后,丧主要尽快给亲戚朋友报丧,但其事务众多,千头万绪,无从分身,往往派其亲族协助奔走发出讣告。报丧人到对方家不能进门。对出来迎接的,无论长幼皆须向对方叩首,再告知对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时出殡等。 x0dx0a入殓x0dx0a分大小二殓。小殓主要是给死者沐浴、穿寿衣。一般在死者咽气不久进行,因为时间长了,遗体僵直不好穿戴。寿衣的件数有严格的规定,男为双数,女为单数。若是女性逝者,家人会给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镯等,称之为“压殓”,日后捡骨重葬时取出给后辈妇女佩戴。还会把珠玉贝米之类放进死者口中,称之为“饭含”或“含殓”。 大殓即入棺。盖棺打钉时,土佬会问是否还有人未瞻仰遗容。这是防止有丧属来迟,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而出现闹丧的情况。 守灵 从死者去世到出殡之前,孝属要日夜轮流守灵,主要是防止猫、狗等动物的闯入,也表示尽孝。 x0dx0a丧服 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而斩衰是最重的丧服,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嫁女、儿媳。其用最粗的生麻制成,不缝边,简陋粗恶,用来表示哀痛之深。 x0dx0a吊唁 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与死者关系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有许多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噩耗后,首先要哭悼,再问明死因,然后不顾一切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则流行一种叫哭奶(不管哭诉对象是谁统称哭奶)的口头文学,其内容大致是追述逝者过去的苦境和对死者的怀念。如女儿哭丧母: 母亲养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无食无着,奶呀;艰难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儿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无留半句,奶呀! 丢下女儿,奶呀;(我)肝肠寸断,奶呀! 哀声痛切凄婉,听者莫不落泪。 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灵的孝属还礼后,吊唁者到灵堂正式举哀哭悼。经礼宾人员劝慰,即到帐房交礼。其中多为六尺长的白、黑、灰、蓝布。届时用粉笔书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样,即为挽帐,在出殡时举出。 出殡 又称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殡时间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时(上午10—11点),一些则在酉时(下午4—5点)。出殡时,先由道士收煞,门楣贴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词,用剑腹连拍棺材头三下,此即出殡命令。十六个杠夫应声齐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灵幡作为前导,驾灵而行。隔数分钟,杠夫们便齐喝一声,意是警告路人回避。 灵柩出村后,一般在村头或村地堂等开旷地带举祭。开祭时,按亲疏远近关系先后进行拜祭。司礼者有大唱先生(负责喊唱并指挥祭丧仪式全过程)、引礼先生(带领参祭者跪拜)、司尊习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点祭品逐一点献)、读文先生(读祭文)。之后孝属向先人作永别礼。 x0dx0a下葬 棺木抵达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脚印,将纸帛点燃投入,意为温暖墓室,不让先人感到寒冷。接着,棺木缓缓下放,经阴阳先生用罗盘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带头铲土掩埋成堆。掩土时,人影忌投入墓坑内。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绕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边。回家时从另一条小路返回(忌从来路返回、忌半路回头张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