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气鸣乐器。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演奏时,管身竖置,将两个簧管含入口中,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下三孔,吹气鼓簧按孔发音,音域c1—c2,为一个八度。一般不能超吹。双管巴乌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常用于独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乐曲有《宰节莫》等。
吹奏乐器
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 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壮族) 、招军(汉族) 、吐良(景颇族)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 、口笛(汉族) 、树皮拉管(苗族) 、竹号(怒族) 、箫(汉族) 、尺八 、鼻箫(高山族) 、笛(汉族) 、排笛(汉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汉族) 、排箫(汉族) 、多(克木人) 、篪(汉族) 、埙(汉族) 、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荜达(黎族) 、(口利)咧(黎族) 、唢呐(汉族) 、管(汉族) 、双管(汉族) 、喉管(汉族) 、芒筒(苗族) 、笙(汉族) 、芦笙(苗、瑶、侗族) 、确索(哈尼族) 、巴乌(哈尼族) 、口哨(鄂伦春族) 。
弹拨乐器
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全部乐器: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 、竹制口弦(彝族) 、乐弓(高山族) 、琵琶(汉族) 、阮(汉族) 、月琴(汉族) 、秦琴(汉族) 、柳琴(汉族) 、三弦(汉族) 、热瓦甫(维吾尔族) 、冬不拉(哈萨克族) 、扎木聂(藏族) 、筝(汉族) 、古琴(汉族) 、伽耶琴(朝鲜族) 、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
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 梆子(汉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汉族) 、腊敢(傣族) 、编磬(汉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诺族) 、钹(汉族) 、锣(汉族) 、云锣(汉族) 、十面锣(汉族) 、星(汉族)——碰钟 、钟(汉族) 、编钟(汉族) 、连厢棍(汉族) 、唤头(汉族) 、惊闺(汉族) 、板(汉族) 、木鱼(汉族) 、吾攵(汉族) 、法铃(藏族) 、腰铃(满族) 、花盆鼓(汉族) 、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 、象脚鼓(傣族) 、纳格拉鼓(维吾尔族) 、渔鼓(汉族) 、塞吐(基诺族) 、京堂鼓(汉族) 、腰鼓(汉族) 、长鼓(朝鲜族) 、达卜(维吾尔族) 、太平鼓(满族) 、额(藏族) 、拨浪鼓(汉族) 、扬琴(汉族) 、竹筒琴(瑶族) 、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
拉奏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乐器: 乐锯(俄罗斯族) 、拉线口弦(藏族) 、二胡(汉族) 、高胡(汉族) 、京胡(汉族) 、三胡(汉族)、四胡(汉族) 、板胡(汉族) 、坠琴(汉族) 、坠胡(汉族) 、奚琴(汉族) 、椰胡(汉族) 、擂琴(汉族) 、二弦(汉族) 、大筒(汉族) 、马头琴(蒙古族) 、马骨胡(壮族) 、艾捷克(维吾尔族) 、萨它尔(维吾尔族) 、牛腿琴(侗族) 、独弦琴(佤族) 、雅筝(朝鲜族) 、轧筝(汉族)。
布依族、苗族:姊妹箫
姊妹箫,布依族、苗族吹口气鸣乐器。布依语称乌里乌鲁。苗语称占得息、力布、咪咪。管身竹制,由两支长短、粗细、音高均相同的六孔箫管并列绑扎而成。多使用当地出产的水竹制作,规格大小不一,管长25厘米~40厘米、上端内径1.3厘米~1.5厘米,上下两端管口通透。推荐: 德昂族独特的古老乐器:水鼓
箫管采用内塞式进气道,即在上端管口置入一个木塞,木塞一侧削出一条宽、深各0。2厘米的沟槽,与管壁形成进气孔道。在距上端管口3厘米处,正对进气孔道开一发音孔,孔长1厘米、宽0.3厘米。发音孔多设在管身的背面。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个圆形按音孔,孔距相同。发音孔至第六孔的距离,与第六孔至第一孔的距离相等。
侗、苗族等:芒筒
芒筒,是苗、侗、水、瑶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又称地筒、莽筒、芦笙筒。芒筒管身竹制,由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组成)。簧管多采用一根细竹管制作,中间竹节通透,上端管口作为吹口,下端留节封闭,在底端开一长方形孔,镶嵌一枚铜制簧片而成,无按音孔,可发出一个单音。也可用芦笙管作为簧管。
共鸣筒用粗大毛竹筒制作,上端管口削成45°斜坡形,中间竹节打通,筒底有开管和闭管两种形制:常见者底端留节封闭,为闭管形制,另一种开管形制是在底端竹节以上,管身一侧挖削一个半圆形或三角形通孔。将簧管置入共鸣筒底部,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气流振动簧片发音,并通过共鸣筒扩大音量,从而发出雄浑、深厚的音响。
苗,瑶,侗族:芦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
彝、苗、哈尼族:巴乌
巴乌,簧管乐器,也叫“把乌”,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
巴乌外形似箫,竹制,在近封闭端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口,管身八孔,前七后一,并与吹口成45度。管上端装有铜簧片,横吹上端,振动簧片而发音,音色优美。
管身用细毛竹、青竹制,下端(或右端)开口,上端(或左端)留竹节或木塞封闭。上端管壁开长方形吹口,用蜂蜡粘一长方形竹或铜制簧片,簧舌呈三角形,有细蔑编制的活动簧套。管身开八孔(前七后一),与吹口成四十五度角。有的在下端开二至四个尾音孔。
巴乌的制作比较简单,取一段长约26到28公分的竹管,在上端近节处的一侧嵌上一片三角形的铜质簧片,竹管上钻开8个按音孔,能发出6个到9个的音。云南民族乐器制作师杨声制成木管巴乌,用紫油木制,设铜插口。
气鸣乐器善于吹奏悠扬、明亮的旋律,是吹打乐、丝竹乐等乐种中用于吹奏主要旋律的乐器。此外许多气鸣乐器都可以独奏,并已积累数量相当可观的传统曲目,如笛、唢呐、笙、芦笙、管子、巴乌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