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珝,字瑞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人,吏部尚书钱徽之子, 钱起之孙, 善文词,据《新唐书·钱徽传》记载,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是由宰相王溥荐知制诰,以尚书郎得掌诰命, 进中书舍人,光化三年(900年)六月,王溥被贬,不久又被赐死,这是昭宗时代的一个大狱,钱珝也被牵连,贬抚州司马。
钱珝著有《舟中录》二十卷,已佚。著有组诗《江行无题》共一百首,《红楼梦》第十八回曾提到他的《未展芭蕉》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一卷。
【本书目录】
送兄(七岁女)
蝉(虞世南)
咏风(虞世南)
野望(王绩)
咏鹅(骆宾王)
易水送别(骆宾王)
风(李峤)
中秋月(李峤)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山中(王勃)
从军行(杨炯)
渡汉江(宋之问)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咏柳(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回乡偶书(贺知章)
幽州夜饮(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边词(张敬忠)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望月怀远(张九龄)
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登鹤雀楼(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宿建德江(孟浩然)
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采莲曲(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
卢溪别人(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柴侍御(王昌龄)
终南望余雪(祖咏)
使至塞上(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山居秋瞑(王维)
现猎(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鸟鸣洞(王维)
莲花坞(王维)
杂诗(王维)
相思(王维)
山中(王维)
田园乐(王维)
少年行(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秋浦歌(李白)
静夜思(李白)
军行(李白)
越女词(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
赠汪伦(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友人(李白)
山中问答(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望天门山(李白)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月下独酌(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黄鹤楼(崔颢)
凉州词(王翰)
桃花溪(张旭)
山中留客(张旭)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塞下曲(戎昱)
夜别韦司主(高适)
别董大(高适)
除夜作(高适)
营州歌(高适)
军城早秋(严武)
钓鱼湾(储光义)
早梅(张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听弹琴(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
望岳(杜甫)
前出塞(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江村(杜甫)
客至(杜甫)
绝句漫兴(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赠花卿(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绝句(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八阵图(杜甫)
着行即兴(李华)
送人赴安西(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碛中作(岑参)
逢入京使(岑参)
山房春事(岁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月夜(刘方平)
赋新月(缪氏子)
枫桥夜泊(张继)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归雁(钱起)
送彭将军(郎士元)
柏林寺南望(郎土元)
听邻家笙(郎土元)
寒食(韩雄)
宿石邑山中(韩雄)
江村即事(司空曙)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拜新月(李瑞)
小儿垂钓(胡令能)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征人怨(柳中庸)
题三间大夫庙(戴叔伦)
兰溪掉歌(戴叔伦)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寒食寄京师请弟(韦应物)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滁州西洞(韦应物)
塞下曲(卢纶)
逢病军人(卢纶)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江南曲(李益)
题邻居(于鹊)
江南曲(于鹤)
巴女谣(于鹤)
游子吟(孟郊)
古别离(孟郊)
古怨别(孟郊)
登科后(孟郊)
洛桥晚望(孟郊)
少年行(令狐楚)
观祈雨(李约〕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春兴(武元衡)
口罗口贡曲(刘采春)
题都城南庄(崔护)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惊雪(陆畅)
湘江曲(张籍)
成都曲(张籍)
野老歌(张籍)
秋思(张籍)
雨过山村(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湘中(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游太平公主山庄(韩愈)
晚春(韩愈)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
白二十二舍人(韩愈)
春闺思(张仲素)
秋夜曲(张仲素)
塞下曲(王涯)
竹枝词(刘禹锡)
秋风引(刘禹锡)
堤上行(刘禹锡)
秋词(刘禹锡)
浪淘沙(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
诸君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乌衣巷(刘禹锡)
望洞庭(刘禹锡)
夏夜宿表兄宅话旧(窦叔向〕
池上(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惜牡丹花(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暮江吟(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云泉(白居易)
遗爱寺(白居易)
陈情上韦令公(薛涛)
悯农(-)(李绅)
们农(二)(李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
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偶书(刘叉)
井栏砂宿遇夜客(李涉)
牧童词(李涉)
菊花(元稹)
离思(元稹)
剑客(贾岛)
题李凝幽居(贾岛)
送唐环归敷水庄(贾岛)
寻隐者不遇(贾岛)
题诗后(贾岛)
题金陵渡(张枯)
农父(张碧)
瀑布(施肩吾)
消山中叟(施肩吾)
登玄都阁(朱庆馀)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吕温)
题西施石(王轩)
淹河直进船(李敬方)
马诗(李贺)
昌谷北园新笋(李贺)
农家望晴(雍裕之)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过华清宫(杜牧)
赠别(杜牧)
题乌江亭(杜牧)
江南春(杜牧)
齐安郡后池(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山行(杜牧)
秋夕(杜牧)
清明(杜牧)
咸阳值雨(温庭筠)
商山早行(温庭筠)
陇西行(陈陶)
霜月(李商隐)
登乐游原(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无题(李商隐)
贾生(李商隐)
江楼感旧(赵嘏)
过野叟居(马戴)
官仓鼠(曹邺)
山亭夏日(高骈)
对雪(高骈)
南地(李郢)
鹦鹉(罗隐)
雪(罗隐)
蜂(罗隐)
感弄猴人赐朱绂(罗隐)
钓侣(皮日休)
离骚(陆龟蒙)
新沙(陆龟蒙)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
台城(韦庄)
与小女(韦庄)
田家(聂夷中)
公子家(聂夷中)
江行无题(钱王羽)
咏架上鹰(崔铉)
己亥岁感事(曹松)
云(来鸽)
春怨(金昌绪)
焚书坑(章碣)
鸡(崔道融)
牧竖(崔道融)
田上(崔道融)
溪居即事(崔道融)
晓日(韩亻屋 )
华清宫(吴融)
富贵曲(郑遨)
公子行(孟宾于)
怀良人(葛鸦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淮上渔者(郑谷)
赠卖松人(于武陵)
送人游吴(社荀鹤)
山中寡妇(杜荀鹤)
蚕妇(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杜荀鹤)
渔父(李中)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公子行(贯休)
春草(唐彦谦)
社日(王驾)
雨晴(王驾)
寄外征衣(陈玉兰)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卢汝弼)
寄人(张泌)
农家(颜仁郁)
咏月(李建枢)
述国亡诗(徐氏)
金缕衣(无名氏)
水调歌(无名氏)
原文: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译文
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哪知因为风雨阻隔,无法攀登,叫人生愁。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那庐山深处洞窟中,也许仍有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注释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
匡庐:指庐山。
六朝僧:六朝时佛教盛行,庐山多有高僧居住。
赏析: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此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江行无题(其一)
翳日多乔木,①维舟取束薪。② 静听江叟语,③尽是厌兵人。④ 注释 ①翳——遮盖。 ②维——系。 束薪——一捆柴。 ③江叟——江边的老头儿。 语——谈论。 ④厌兵——厌恨战乱。 作品鉴赏 此诗以“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作为开头,随手之间即将题目中“江行”之意暗寓其中,但并未说明,用的是“暗起”的手法。 划着小舟在江面上驶行,但见两岸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系住小舟即可在水中捞取到从上游漂浮下来的柴禾。这就是作者一、二两句给我们描绘的自己江行所见,这两句起的似乎十分平淡,可是就是作者这平平淡淡的一笔,却恰如一个画坛高手三笔两笔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看到水面上漂浮着的柴禾,我们不禁在内心要发问:这其中肯定发生了什么。 三、四两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上两句的所见,转入到江行时的所闻。“只听见江岸两边那些白发江叟所谈的话,透过他们的话我才明白他们全是一些憎恶这场战争的人们。”作者这二句上承前两句,看视突兀,实际上内在叙述之线紧紧相连,即回答了我们上二句末尾的发问——这里不久刚发生了一场战争,而漂浮的柴禾也许正是那场战争的遗留物吧。作者用笔非常巧妙,选用白发苍苍的江叟之言,却又故意不说他倒底听到什么,这些人说了什么。最后一句“尽是厌兵人”,既从另外一个侧面交待了自己的所闻,同时,放在诗尾,也有点明主题,升华主旨之功用,真可谓巧笔! 要控诉战争,却似乎一笔未写战争。作者不愧为有心于生活之人,却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江叟静语,反映了这样深刻的主题。而且在写法上,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细节曲折地写了出来,显然非常别致。
江行无题(其二)
兵火有余烬,①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②。 注释 ①余烬——指兵灾之后残存的东西。 烬——火灰。 这句意为战争初息。 ②这两句说:早晨无人争渡,唯有残月的寒光投入渡口沙滩。写战后农村凋敝,人烟稀少的破落景象。
江行无题(其三)
咫尺愁风雨,①匡庐不可登。②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③ 注释 ①咫尺——比喻距离极近。 ②匡庐——庐山的别称。原名南障山,相传殷、周时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这两句说:匡庐近在咫尺,可是因为风雨阻隔,无法攀登,叫人生愁。 ③六朝僧——六朝时佛教盛行,庐山多有高僧居住。 这两句写庐山为云雾萦绕,呈现出缥缈虚幻,令人莫测高深的景象。
江行无题(其四)
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① 故溪黄稻熟,②一夜梦中香。③ 注释 ①村事——农事。 ②故溪——这里指故乡。 ③“黄稻熟”、“梦中香”,既概写了故乡秋收景象,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形象、亲切、真挚。
江行无题(其五)
江雨正霏微,江村晚渡稀。 何曾妨钓艇,更待得鱼归。
江行无题(其六)
映竹疑村好,穿芦觉渚幽。 渐安无旷土,姜芋当农收。
江行无题(其七)
岸草连荒色,村声乐稔年。 晚晴贪获稻,闲却彩菱船。
江行无题(其八)
斗转月未落,舟行夜已深。 有村知不远,风便数声砧。
江行无题(其九)
月下江流静,村荒人语稀。 鹭鸳虽有伴,仍共影双飞。
江行无题(其十)
柳拂斜开路,篱边数户村。 可能还有意,不掩向江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