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我知道的鲁迅

时间: 2023-02-25 01:10:22

我知道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

我们所了解的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活中鲁迅是一个直率的、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跟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思想家的鲁迅是严谨、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我知道的鲁迅> 作文

 新雨初霁,稽山如黛,鉴水似烟。怀揣着一颗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心,来到了绍兴鲁镇风俗园区。
鲁镇,一座人们既熟识又陌生、既历史久远又年轻活泼的江南水乡小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一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鲁镇第一次出现在先生的作品中,伴着淡淡的“羼了水”的绍兴黄酒的香味,在孔乙己絮叨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言语声中,鲁镇,就日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熟识起来。
正如鲁迅所言,他创作小说的背景以绍兴居多。据统计,在全部25篇鲁迅现代小说中,以故乡绍兴为背景的就有11篇,其中鲁镇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先生先后在他的《孔乙已》、《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故乡》、《狂人日记》等作品里,连续出现了鲁镇这个地名,而先生的不朽著作《阿Q正传》中阿Q的生活地未庄,便是鲁镇的一个村子。鲁镇的名声便和孔乙己、九斤老太、祥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连在一起,密不可分了。鲁迅在作品中,将一个具有明清特色的既热闹繁华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水乡古镇,作为文化遗产留给我们。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深远流长。经这位文学大师的妙笔,鲁镇的名声早已远播海内外,乌瓦粉墙、枕河临街的店铺、台门建筑、千姿百态的石桥墩,纵横交错的水巷小河,飞檐翘角的戏台等,无一不是20世纪初期的绍兴风貌。
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鲁镇是鲁迅小说虚构的地方,它集中地反映了绍兴的水、桥、酒、石、建筑、民俗、戏剧和名士等诸多文化,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鲁迅生前对鲁镇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源自于他对故乡山水、对童年生活梦幻一般的眷恋。先生与母亲和外婆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母亲姓鲁,便是先生特别喜欢用鲁镇作为小说背景的最主要原因了。而绍兴城外的安桥头是先生的外婆家,舅父家在皇甫庄,大姑妈居住在吴融,小姑妈居住在东关,在这些村镇里,都曾留下先生孩童时期活泼的足迹。因此,鲁镇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
然而,鲁迅构勒出来的鲁镇却不是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鲁迅将喜怒哀乐、嘻笑怒骂溶入到这个同样是那么美丽、古朴、繁华的水乡小镇之中。鲁镇是鲁迅将绍兴众多集镇浓缩而成的一个浪漫而又现实的平台,鲁迅塑造的人物在鲁镇奔走着、呼喊着、期待着……鲁迅笔下的鲁镇,也寄存着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寄托了自已的社会理想。
现在,绍兴柯岩风景区兴建了这么一个乡村小镇式的主题公园,把平面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变成了可以参观和游览的三维形象,复活了鲁迅作品中的环境、人物,以及风土人情。通过复制、虚拟和再生等艺术手段,让鲁迅作品的思想和人物重新复活于世间,这无疑是一个绝妙创意。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对此也感到很高兴,他认为这样做是“把鲁迅还给世人、还给世界”。
近年来,全囯各地以历史文化为内涵所建成的主题公园不少,但这些公园或是为拍摄影视而建,或是在某地仅仅虚拟了某种历史文化环境。而在鉴湖之侧的鲁镇则不一样,它修建于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复制的是当地历史生活中的民情风俗,而且又是与小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紧密地维系在一起。依托鉴湖的水乡风光,依托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具有鲁迅笔下风情的古色古香的水乡小镇。它将鲁迅作品中有关故乡绍兴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在鲁镇街上走、河上行的人们,时刻感受到鲁迅笔下的人物仿佛就在身边,鲁迅先生的呐喊似乎仍在古镇上空回荡。因此,走进鲁镇,仿佛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鲁迅的小说,给人的是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是一种以心灵而去实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感觉。
鲁镇融汇旧时绍兴水乡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致,是百年前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鲁镇是再现型文化主题景区,是传统旅游景区和现代主题公园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它将鲁迅作品和绍兴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越文化为底蕴,全面展示绍兴水街古镇。鲁镇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分为传统餐饮区、传统商铺区、休闲展示区、传统民居区、水上游览区五大区域。
鲁镇有一湖两河三街,湖为鉴湖,是越中名湖,绍兴人的“母亲湖”;鲁镇傍湖而建,两条小河自东而西横贯镇区,注入鉴湖;三条街道店铺林立,一色的黛瓦粉墙,灯笼高悬,酒幡飘翻,迎亲的队伍鼓号齐鸣,社戏台上戏文连轴,让人们感觉仿佛走进了20世纪初绍兴水乡的风俗人情画卷之中。那天,我们去鲁镇之时,不巧天正下着小雨,走过镇口的石牌坊,大家就匆匆忙忙地进了镇。镇口用青条石铺砌成的鲁镇广场上有鲁迅先生的青石座像,双目如炬,烛照一切,沉思中的鲁迅似乎在把身后灾难深重的中国介绍给大家。鲁迅在《故乡》中这样起笔:“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鲁迅虽然以优美的笔调回忆了他童年的故乡生活,但却用很沉重的笔调写出了他重返故乡的感受,旧社会中国农民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沉重,鲁迅对新生活的渴望和信心充满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走过了镇中广场,穿行在鲁镇的街巷中,河面上清新湿润的微风轻轻扑面,水乡的枕河人家随处可见。鲁镇采用的是绍兴典型的白墙黑瓦、一河一湖两街的建筑格局。因此,走进鲁镇,给人第一个感觉就是走进了一个旧时“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船楫”的水乡古镇。水中波光粼粼,拍岸有声,望不尽的乌篷和龙舟来回奔波,宛如一座威尼斯城;岸上建筑幢幢,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沿河的民居、商铺错落有致,只是感觉这个“古镇”新了一点。这崭新的古镇,却让我们看到了浓缩了的绍兴。走在呈东西走向的鲁镇老街上,赏着青山绿水映衬着的粉墙黛瓦,还有东面的“新未庄”,南面的“古鉴湖”,记者仿佛置身于当年“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船楫”的水乡鲁镇之中。
鲁镇挺大,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大多是鲁迅笔下提到建筑。大概是鲁镇新开张的缘故,好多“民居”还无人居住,好多商铺还无人经营,只是面街临河的家庭作坊、夫妻店堂还算生意兴隆。贡品店、锡箔店、油烛店、茶漆店、钱庄、当铺……那些现代都市已经没有的店铺林立在这里。走在石板路上,看到衣着清代服饰的巡街兵丁时,仿佛到了另一个朝代。
鲁府、赵府、钱府是鲁镇的重点建筑,鲁府是祥林嫂聊以寄身的“鲁四老爷”的宅第,赵府是《阿Q正传》中“赵太爷”的家,钱府则是《狂人日记》中“狂人”的住宅。走进鲁府,观看了在那里正在进行着的祝福仪式,再走进鲁府花园,欣赏了陈列在那里的历代名匾。行走在水巷和石桥之间的我们一行人,脑子里此时已是全部被鲁迅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所占据,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也摆进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时绍兴,仿佛正在亲眼目睹着小说故事中所发生着的一切。因此,当我们走到西施豆腐店门口时,立即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位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来。及至坐在了曲尺柜台前,喝着服务员端上来的冒着热气的豆腐脑时,才意识到那位杨二嫂已是永远地成为历史中的小说形象了。
观瞻完鲁府,我们静静地在“镇公所”里看了一出“大团圆”的戏:阿Q正伏在地上画圆圈,上首案桌前端坐着“长衫人物”,两列支着水火棒的衙役。“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
出了“镇公所”,我们的心都有点沉甸甸的,许久没有人说话。远远地迎面走过来一个人,褴褛的衣衫,一顶破毡帽,来到近前,他竟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还歪斜着眼睛嚷了一句“造反了!造反了!”原来正是那个“阿Q”。大家刚从诧异中反应过来,斜旁又走来一个柱着柺杖的花白头发的老妇人,她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地唤叫着“阿毛啊,阿毛”,往我们后面走去了,那就是《祝福》中命运多舛的祥林嫂啊,我们的心便再次沉浸在先生叙说的那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去了……
在鲁镇,经常可以看到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鲁四老爷……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出现在街上。游客多时,他们就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来逗游人开心,引得游客纷纷掏出相机拍摄。游客少时,鲁四老爷就拿着个水烟盒四处游荡,阿Q就靠在牌门上歇息,祥林嫂坐在掌柜的柜台上喝茶,倒真有些生活的情趣。
镇里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组组形象夸张、形态各异的街头雕像。阿Q革命、阿Q挨打、阿Q调戏小尼姑、抢亲……让人发笑,也让人看到了鲁迅笔下那些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狂人日记演绎趣味游戏,活生生营造一个吃人的环境,构成水乡鲁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的鲁镇,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人们赞叹着天水交融的自然美景,欣赏着水乡浓浓的江南风情,回味着厚重的民俗文化,续写着鲁迅梦寐以求却无法实现的一切……
从鲁镇的河埠坐船绕鉴湖慢慢驶出小镇。此时,在细雨濛濛之中的鲁镇,变得更加如幻如画。鲁镇在雨影中渐渐淡出之时,坐在小船之上,我回味刚才的游览经历,才真切地体会到,这个以鲁迅小说为内涵所设计的旧时绍兴乡镇式主题公园,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又因为它的内涵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所以,它能给人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
啊!鲁镇,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解读鲁迅先生的一把钥匙。走进鲁镇,仿佛走近鲁迅。轻轻地,踩着青石板的诗韵,让我约你结伴而行,走进绍兴鲁镇梦一般的意境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