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南宋文学家右林居士
1、青莲居士——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香山居士——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耐辱居士——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临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4、莲峰居士——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
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5、六一居士——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在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步骤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的统一步伐。尽管当时江南的国力已经衰落,但毕竟南唐是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对于南唐,赵匡胤一直在做准备。赵匡胤的目标很清楚:灭南唐。
虽然,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土地辽阔、军费充足、兵员以数万计。虽然赵匡胤有了充足的资本灭南唐,但是做事对一个人来说,最清楚的不应该是自己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还要知道自己怕什么、缺什么。
赵匡胤怕什么几乎是众人皆知的事。他最怕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权利从手中流失。所以他无论做什么大事之前都要先“三思而后行”。南唐有一个让赵匡胤害怕的对手:林仁肇。这个人一有威名,二有实战经验,三是智勇双全,更重要的是,在南唐中,他的影响力高过江南国主李煜。所以赵匡胤不得不考虑南唐中这个大敌。
另外他还担心一点,被南北夹击。所以在出兵之前,解决后方压力(契丹)对赵匡胤来说是刻不容缓。虽然赵匡胤之后挑拨离间,使李煜毒死林仁肇,与契丹通婚解决了后方矛盾,但这都是后话了。
赵匡胤更清楚自己缺什么。
第一是缺水军。大宋中原而立,陆军、骑兵是大宋兵种中的强者;南唐地处长江以南,丘陵纵横,河湖网织,拥有强大的水军。而他欲发兵南唐,水上作战是不可避免的。而他最缺少的,就是一支足以对抗“江南水军”的“水上部队”。
为了尽快打造一支水上雄狮,宋太祖“幸造船务观习水战,”而且连着两次,一次是“建隆二年”一次是“建隆三年”,可见赵匡胤心之迫切。
第二是缺一张地图,一张南唐的地图。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赵匡胤急需弄清楚江南的山川地形、城池分布、人口聚散的地图,这事自然不用宋太祖太过于操心,因为他曾令翰林学生卢多逊留南唐,绘制南唐地图。
第三是缺一座大桥。赵匡胤的军队从中原出发,需要渡过滔滔长江,才能攻克南唐都城金陵。要大宋的陆军主力顺利渡过长江,必须要有“长江大桥。”这座大桥也不用宋太祖太过于操心,有人献给他了。
此人是樊若水,江南人。他之所以投奔赵匡胤,简单来说,他在南唐抑郁不得志。自古,当士人不得志时,谁有橄榄枝,他们就会飞到哪里去。赵匡胤就抛来了橄榄枝,“长江大桥”。而樊若水为了投靠赵匡胤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第四是最重要的,他缺少攻伐南唐的理由。虽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有总好过没有,再说找一个合适的名义也并非难事。史书有载:“上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出师之名。”意思是说赵匡胤派各路将军出发了,但还没有找到征伐的名义。
那么宋太祖是如何以合适的名义攻伐南唐呢?
974年,大宋派遣使臣出使江南,使臣问江南国主李煜:“朝廷如今有柴燎祭天的大礼,国主何不前来助祭?”“国主唯唯不答”,李煜支支吾吾不作答,这就送给了赵匡胤一个出兵的借口“拒朝”。
到此为止,赵匡胤有两怕,四缺。但宋太祖运筹帷幄、未雨绸缪,将“两怕四缺”全部处理,并且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
五代时,南唐国是江南的大国,但又是一个弱国。
961年,李煜继位后,每年向北宋贡献大批金银锦绮珍玩,企求苟延残喘;内则大崇佛教,不恤政事,国势江河日下。但南唐国“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结甲募兵,潜力战备”。
971年(宋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后,南唐则陷于包围之中,李煜大恐,乃向赵匡胤上表,自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以尊北宋,妄图对北来的恭顺来维持他在江南的统治。但是,宋太祖赵匡胤绝不会容忍这个割据势力影响他的统一大业。
972年(开宝五年),北宋克师汉阳。
974年(开宝七年)9月,宋太祖发兵10万讨伐江南。李煜几次派使者请求来军退兵。赵匡胤对使者说:“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975年(开宝八年)冬,宋军攻陷金陵,976年1月1日(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李径奉表降宋,被俘到东京(个河南开封)。
南唐国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