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的毒物进入体内的方式,也和我们人体和外界进行交流交换的途径密不可分,主要的有三个:
1、通过我们的皮肤毛发接触,吸收进入体内。
2、通过我们的呼吸道。
3、通过我们的口腔,或者通过我们的消化道的末端,通过直肠等等进入了体内。
中毒的表现根据摄入的物质的不同,以及摄入的途径和在体内的一个代谢的过程不同,通常毒素在我们摄入跟人体接触的部位会造成一定的损伤,然后进入人体以后会对运载他的器官造成一些损伤。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x0dx0a(1)呼吸道这是最常见和主要的途径。呈气体、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主要部位是支气管和肺泡。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吸入肺泡后,很快能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中,毒物随肺循环血液而流回心脏,然后不经过肝脏解毒,即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到全身各处。一般来讲,空气中的毒物浓度越高,粉尘状毒物粒子越小,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经呼吸道吸收的速度就越快。x0dx0a(2)皮肤在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而中毒者也较常见。某些毒物可透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体内。皮肤吸收的毒物一般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液循环的。脂溶性毒物可经皮肤直接吸收,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苯及同系物等。个别金属如汞亦可经皮肤吸收。某些气态毒物,如氰化氢,浓度较高时也可经皮肤进入体内。皮肤有病损时,不能经完整皮肤吸收的毒物,也能大量吸收。除毒物本身的化学特性外,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皮肤接触的面积、部位,及外界的气温、湿度等也会影响皮肤的吸收。x0dx0a(3)消化道在生产环境中,单纯从消化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的机会比较少见。往往是由于手被毒物污染后直接用污染的手拿食物吃,而造成毒物随食物进入消化道。消化道吸收毒物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尤其脂溶性毒物在肠内吸收较快。绝大部分由肠道吸入血循环的毒物,都将流经肝脏,一部分被解毒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一部分随胆汁分泌到肠腔,随排泄物排除体外,其中少部分可被吸收。有的毒物如氰化氢,在口腔内即可经粘膜吸收。
1.消化道 主要是指由于口服或吞咽危险化学品,经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造成的毒害,也有可能造成灼伤,还有可能因接触了有毒物质后未彻底洗净,由于喝水或吃东西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内。
2. 呼吸道 人类的生理机能决定了人类需要呼吸含氧量高、且不含污染物的空气。但在事故救援、火灾事故现场等环境的空气中通常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硫化氢、氯气、丙烯醛等有毒气体,无法保证呼吸到充分清洁的空气。一旦吸入含氧量低或有毒物的空气,就会造成人体组织缺氧或毒害,导致人体损害或死亡。据有关资料表明: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为0.5%时,人经 20分钟就会死亡;浓度1%时,人只吸几口就会失去知觉,经1~2分钟就会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而一般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达4~5%,最高可达10%左右。氢氰酸气体的毒性更大,可以使人“闪电中毒”而致死。
3. 皮肤和粘膜 皮肤主要是通过防护外界物理、化学效应来维持人体内部正常的“生态环境”,是人体最具威力的屏障。皮肤有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含角质层,可以很有效地抗御外界影响。表皮内层即真皮,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汗腺,另外还包含感受器和皮脂腺,皮肤腺分泌含特殊成分的油脂可以润滑皮肤,并且有防水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防止细菌侵害。最内层皮肤便是皮下组织。人的皮肤因长期接触水而引起的角质层变厚(如游泳者皮肤皱缩的手)或含水量过低引起的脱水(在冬天,手上、皮肤上会有紧绷干燥现象)都会导致皮肤抵御功能的下降;再就是与化学物质的接触也会由于化学物质通过碱性或酸性反应,或生成过敏性物质降低皮肤的抵御功能。如果生皮肤病则更会降低皮肤的抵御功能。虽然有些物质完全无法渗透到皮肤内,但也有一些有毒物质可以很容易地渗透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人体造成损害,例如:甲苯、二甲苯等溶剂,或以游离方式溶解于石油/汽油的物质,如四乙基铅等。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叫做毒物的吸收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经口吞入(摄入):
大多数中毒是经口吞入毒物引起的。儿童常意外吞入毒物,而成年人则多是为自杀而吞入毒物的。另外人们接触毒物后,没有洗手就吃东西,也可能会意外地吞入一些毒物。
(二)吸入:
以气体、蒸汽、粉尘、烟雾、烟尘或细小微滴形式存在的毒物,可经过口和鼻,沿着气管进入到人体。当人们在通风不良的建筑物里使用有毒化学品,或者喷洒农药时不穿戴防护用品,都可能吸入毒物。
(三)经皮肤吸收:
以液体、飞沫和雾状形式存在的毒物,可以经皮肤吸收。人们工作中使用的有毒化学品如果喷洒到皮肤或衣服上,都可能引起中毒。
(四)经皮肤注射进入:
毒物还可以通过使用注射器、压力枪和纹身等方式进入人体。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