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与山西中间隔的山为太行山。古时,山西的“山”即是指太行山,而山东的“山”一是指崤山,山东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另一个就是太行山,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太行山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之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是山西与山东、河北、河南的天然界山。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其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
1、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古代的山东、山西,就是太行山以东是山东,以西是山西。现代中国行政区划中山东与山西是不接壤的,中间还隔着河北,习惯上还是说太行山是山东、山西的分界山脉。
2、山东的山,古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另一个就是太行山,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省名即来源于此。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如今的行政区划。截至2019年1月,山东省辖16个地级市。
3、山西是明朝才有的,太行山以西。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山西东为太行,西为吕梁。截至2018年末,山西省下辖11个省辖市、11个县级市。
“山东”“山西”的名称自古就有,但是和现在的省份“山东省”“山西省”的含义并不相同,所以这分别“山东”“山西”的“山”也不一样,唐宋以前,区分山东、山西地区的山是崤山或华山,现在分别山东省、山西省的山则是太行山。
战国至唐宋,人们以崤山(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或华山(今陕西省华阴市)为界区分山东、山西地区。当时的“山西”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即以今陕西西安为中心的地区,与今天山西省无关;当时的“山东”,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西省地区是包含在山东地区的。战国时期,诸侯国将“山东”视为诸夏即是华夏民族,而将“山西”视为戎狄外族。两汉时期,还广泛使用这种说法,班固在《后汉书》中总结各地所出人才的规律时指出:“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各朝的行政区划也不断变化,历史版图随历史格局变化发生改变,作为地名,山东、山西的区域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开始以太行山为界区分山东、山西地区,但是山东、山西地区依旧并不专指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所包括的范围依旧比现今的两省区域要大。以太行山为界来区分的山东、山西,又称为山左、山右,山西地处太行山之西、之右,山东地处太行山之东、之左。
《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禹平定了河东地区后,光武帝刘秀下诏称赞邓禹“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卓著”。范晔在后论中讲到,邓禹“中分麾下之军,以临山西之隙”。这里说的“山西”就是今山西省所辖范围,但是这里的“山西”虽然包括了山西省,但是并不是行政区划,仍是地域名称。李渊在大业十一年(615年)被隋炀帝杨广封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其到山西河东黜陟讨捕,这里的山西河东都包括了今山西地区,但仍旧不是行政区划。
金朝占领黄河以北后,金人在今山东省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由地区名称变为行政区名称。山东开始专指齐鲁大地即今山东省区域,但是这种说法还并不普遍。而山西作为行政区名称则是到了元代才设立,当时,因京师蓟门之西有太行山,所以把太行山之西的政区设置为河东山西道。
明代,朝廷初设山东行省,后改为山东布政使司;在山西,改元朝河东山西道设山西行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两地简称为山东省、山西省。清代设立山东省、山西省,山东、山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定型。
1、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古代的所谓山东山西,就是太行山以东是山东,以西是山西,现代中国行政区划中山东与山西是不接壤的,中间还隔着河北,但习惯上还是说太行山是山东山西的分界山脉。
2、太行山(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3、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
到了明代山东一名才重出江湖,山西也开始成为朝廷认可的地名,即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和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此时的山是指横亘在两地之间的太行山。不过这时的山东和山西的面积,远大于今日的山西和山东省。
以自然的山脉为参考,明代的这个划分其实和元代有异曲同工之妙。宣称布政使司作为明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其实就是更新了的元代行省。
后来清人也认可这样的划分,正式确定了山东省和山西省这两个省名。太行山也因此继续作为两省的边界,将这两块土地联系又分割。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