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裔射日、吴刚伐桂、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舞干戚。
女娲补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其根本就是蛇身。
精卫填海: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
原文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应为西北角至东北角)。北方禺彊(qiáng),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译文 :海外北方从西北角到东北角,所经过的依次为:无䏿国、钟山、一目国、柔利国、相柳氏、深目国、无肠国、聂耳国、博父国、邓林、积石山、拘缨国、寻木、趾踵国、欧丝野、三桑、范林、务隅山、平丘、北海。北方是禺强(玄冥)管辖的区域,他的外形是人面鸟身,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蛇,脚下也踏着两条青蛇。
原文 :无䏿(qǐ)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䏿。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䏿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厀(xī),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译文 :无䏿国在长股国的东面,这个国家的人没有后代,所以叫做无䏿。(据说无䏿国的人都生活在洞穴里,以泥土为食,不论男女,死了就埋掉,但他们的心不死,一百二十年后又会复活。因此,无䏿国的人虽然没有后代,但他们实际上是长生不死的,所以,国家照样可以经久不衰。)
在无䏿国的东面,钟山脚下,居住着一位神人,叫烛阴,被称为钟山之神。他有着人的面孔,蛇的身体,全身红色,身长有一千里。他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上眼睛就是黑夜;他吹气的时候就是冬天,呼气的时候就是夏天;他平常不吃、不喝,也不呼吸,偶尔的气息波动,就会化作大风,舞动云气。
一目国在钟山的东面,这个国家的人只有一只眼睛长在脸的中间。有的说这个国家的人也是有手和脚的。
柔利国在一目国的东面,这里的人都是一只手和一只脚,膝盖朝后反转,脚也是朝上扭曲着。另一个说法是把这里叫做留利国,这里的人都是脚跟朝前,脚尖向后反折。
原文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在共工台东。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县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
译文 :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居住着相柳氏,他是共工手下的大臣,长了九颗脑袋,有着人的面孔,蛇的身体,他的身体表面都是青色的,平常以九座山上的牲畜为食。只要是相柳接触过的地方,都会变成沼泽和溪谷。大禹在打败共工后杀了相柳,当时血流遍地,腥气弥天,血腥味也熏染了周围的土地,不能种植树木和粮食。于是,大禹就派人挖掘这片土地,可挖填了三次,也塌陷了三次,只能积土堆砌为众帝之台。共工台在相柳的东面,呈四方形,四个角上各有一条蛇,蛇身上有着老虎样的斑纹,头冲南方。因为畏惧共工台,人们一般不敢向北面射箭。
深目国在它的东面,这里的人眼眶凹陷,总是举着一只手,睁着一只眼睛。有的说深目国在共工台的东边。
无肠国在深目国的东面,这里的人长的比较高,但没有肠子。
聂耳国在无肠国的东面,这里的人平常出行都使唤两头花斑虎,并且总是用双手托着他们的大耳朵。有一种说法是聂耳国孤悬在海中,平常随海水出入的尽是些奇异的怪物。两头老虎在它的东边。
原文 :夸父与日逐(zhòu)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
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译文 :炎帝的后代,有个叫夸父的高大英勇的男子,他同太阳竞走,走进了太阳的光照里。他渴得想要喝水,于是,他把黄河与渭水喝干了,还不能解渴,又想去北方的大泽饮水。在半道上,因干渴而死。临死前,他抛弃了他的手杖,手杖化为了邓林(桃林)。
夸父国在聂耳国的东面,这里的人长的比较高大,右手拿着青蛇,左手操持着黄蛇。邓林在夸父国的东面,两树成林。另一种称谓是把这里叫做博父国。
积石山在它的东面,这里是大禹居所,也是河水流入的地方。
拘缨国在它的东面,这里的人总是用一只手托扶着颈上的肉瘤。另一种说法是把这里叫做利缨国。
在拘缨国的南面,河水的西北方向,岸边长了一种寻木,它有上千里的高度。
原文 :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
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鸱(氐为丘)久、视肉。
译文 :跂踵国在拘缨国的东面,这里的人都是脚跟不着地,行走时,也是两只脚掌踮着走路。有的把这里叫大踵国。(据专家考证,大实为支)
在大踵国的东面,被称作欧丝的原野上,一个女子跪坐着、手扶着树木正在吐丝。
在欧丝之野的东面,有三棵桑树,这三棵树长的高达百仞,却没有树枝。
在三棵桑树的东面,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方圆三百里,河水环绕着它,陆地在水面以下,因此被称作范林。
务隅山,帝颛顼葬在山南,他的九个嫔妃葬在山北。另一种说法是这里生活着熊、罴、文虎、离朱、鸱久、视肉这些珍稀的飞禽走兽。
原文 :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百果所生。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táotú)。有兽焉,其名曰驳(爻为交),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译文 :在三桑的东面,有两山夹一谷,谷中有两个大山丘,叫做平丘。这里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柤、甘华,各种奇珍异果层出不穷。
北海中有一种兽,它的外形似马,名叫騊駼。还有一种兽,名叫驳,它的外形象白马,长有锯齿,以虎、豹为食。有一种白色的兽,它的外形也象马,名叫蛩蛩。有一种青色的兽,它的外形似老虎,名叫罗罗。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
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着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18卷分别如下:
山经
第一卷 《南山经》 第二卷 《西山经》 第三卷 《北山经》 第四卷 《东山经》 第五卷 《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 《海外南经》 第二卷 《海外西经》 第三卷 《海外北经》 第四卷 《海外东经》
第五卷 《海内南经》 第六卷 《海内西经》 第七卷 《海内北经》 第八卷 《海内东经》
第九卷 《大荒东经》 第十卷 《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 《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 《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 《海内经》大禹
,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谭其骧又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的黄河故道。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