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山海经白话文

时间: 2023-04-10 13:56:18

山海经白话文

解释如下:

1、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2、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3、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4、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

《山海经》的内容谁能翻译出来

中次九(经)[山]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ni6)①,其
木多杻(ni()僵(ji1ng),其草多菊、■(zh*)②。洛水出焉,东注于
江③。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
【注释】①石涅:当即涅石,一种矿物,可做黑色染料。②菊:通称菊花,品种繁多,有九
百种,于是古人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栽种在庭院中供观赏的,叫真菊;一类是在山野生长的,
叫野菊,别名叫苦薏。这里就是指野菊。③江:古人单称“江”或“江水”而不贯以名者,则大多是
专指长江,这里即指长江。但本书记述山丘河流的方位走向都不甚确实,所述长江也不例外,与今天
用科学方法测量出的长江不甚相符。现在译“江”或“江水”为“长江”,只是为了使译文醒目而有
别于其它江水。以下同此。
【译文】中央第九列山系岷山山系之首座山,叫做女几山,山上多出产
石涅,这里的树木以杻树、橿树居多,而花草以野菊、苍术或白术居多。洛
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长江。山里到处有雄黄,而野兽以老虎、豹子最
多。
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
(tu$)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x9)、象,
多夔(ku0)牛②,其鸟多翰、鷩(bi5)③。
【注释】①鼍:古人说是长得像蜥蜴,身上有花纹鳞,大的长达二丈,皮可以制做鼓用。也
就是现在所说的扬子鳄,俗称猪婆龙。②夔牛:古人说是一种重达几千斤的大牛。 ③翰:就是上文
所说的白翰鸟,野鸡的一种。鷩:就是上文所说的赤鷩鸟,现在叫锦鸡。
【译文】再往东北三百里,是座岷山。长江从岷山发源,向东北流入大
海,水中生长着许多优良的龟,还有许多鼍。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山下盛产白色珉石。山中的树木以梅树和海棠树最多,而野兽以犀牛和大象
最多,还有大量的夔牛,这里的禽鸟大多是白翰鸟和赤鷩鸟。
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阳多黄金,
其阴多麋麈(zh(),其木多檀(t2n)柘(zh6),其草多■(xi6)、韭,
多药、空夺①。
【注释】①药:指白芷,一种香草。空夺:就是上文所说的寇脱。
【译文】再往东北一百四十里,是座崃山。江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
入长江。山南面盛产黄金,山北面到处有麋鹿和麈,这里的树木大多是檀树
和柘树,而花草大多是野薤菜和野韭菜,还有许多白芷和寇脱。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j*)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
蛇①,多■(zh@)鱼②。其木多楢(qi&)杻③,多梅、梓(z!),其兽多
夔(ku9)牛、麢(l0ng)、■(zhu^)、犀(x9)、兕(s@)。有鸟焉,
状如鸮(xi1o)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可以御火。
【注释】①怪蛇:据古人讲,有一种钩蛇长达几丈,尾巴分叉,在水中钩取岸上的人、牛、
马而吞食掉。怪蛇就指这样一类的蛇。②■鱼:不详何种鱼。③楢:一种木材刚硬的树木,可以用作
制造车子的材料。
【译文】再往东一百五十里,是座崌山。江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
长江,水中生长着许多怪蛇,还有很多■鱼。这里的树木以楢树和杻树居多,
还有很多梅树与梓树,而野兽以夔牛、羚羊、■、犀牛、兕最多。山中有一
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猫头鹰却是红色的身子白色的脑袋,名称是窃脂,人
饲养它可以辟火。
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6),其下多砥(d!)砺(l0),
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f&),可以走马。
【译文】再往东三百里,是座高梁山,山上盛产垩土,山下盛产磨石,
这里的草木大多是桃枝竹和钩端竹。山中生长着一种草,形状像葵菜却是红
色的花朵、带荚的果实、白色的花萼,给马吃了它就能使马跑得快。
又东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垩(6),其木多栒(x*n),
多豫章,其草多嘉荣、少辛。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y!)
全文在此/f?z=59816306&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C9%BD%BA%A3%BE%AD&pn=60
全文在此

求山海经全文翻译

仅仅翻译很简单,可以找个白话译文,如果你想弄清楚,看这个吧。。指的就是这四句。。
1、奢比尸国 《海外东经》“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大荒东经》:“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肝榆既赣榆,肝榆之尸既赣榆之人。江苏赣榆县原政协副主席郑础久和连云港报社王成章共持此说。 但该赣榆有可能是今之赣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赣榆。《山海经。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据赣榆县志(14):“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连云区);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也就是说,要是《海外东经》成书于秦,奢比尸国位于今之赣榆;要是成书于汉代,奢比尸国有可能位于古郁洲,即今之连云港市连云区。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国很有可能在连云区。该区域的考古文化以龙山文化藤花落遗址为代表。藤花落遗址位于连云港市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南部,在南云台山和北云台山的谷地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为距今 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房址、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遗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2、青丘国 《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黄帝杀之于青丘。” 江苏赣榆县有青口镇,或许与青丘国有关。青口镇南距连云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东卫80公里。 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小说《封神榜》更发挥其说,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即九尾狐”。由于青丘国距离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国不远,青丘国应当与殷商有密切关系。 根据《海外东经》,青丘国位于朝阳谷之北(包括东北、西北方位),黑齿国之南(包括东南、西南方位)。 根据《大荒东经》,青丘国位于黑齿国、明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 3、黑齿国 《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古人地理与现今不同,南为上,北为下(《山海经》顺序为南、西、北、东)。因此“在汤谷上”即在汤谷之南。 《大荒东经》中“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帝俊的后裔叫黑齿,黑齿建立的国家叫黑齿国。 黑齿国地望应在赣榆枳汪镇到岚山安东卫、虎山镇一带。证据如下: (1)黑齿国为帝俊后裔姜姓之国。 (2)夏商时姜姓纪国故地在日照安东卫到江苏赣榆之间。 《左传�6�1隐公元年》(15)孔安国疏引《世族谱》说:“纪,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海州”条下云:“纪障城,在县(海州怀仁县,今赣榆)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6�1昭公十九年》:“齐师伐莒”《传》曰:“莒子奔纪障”即此地也””。赣榆到安东卫的距离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东卫城正是古代纪障城。也有人认为纪障在赣榆县界。《故城春秋——古城遗址考察》(16)一文说:“《左传》记载:“鲁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不事齐故),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东北有纪城”;《路史禅通记》:“有纪氏,有鄣氏”;《通志》载:“纪,都纪,迁于剧,注,纪本在东海故赣榆县纪城是”。“ 光绪《县志》载:界墙城,即纪鄣城。“界墙城,县北六十里,东际海,西连山”,以东际海西连山的方位来测定,岚山头东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遗址即纪鄣城无疑”。“《水经注》载:“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北,又东北径纪鄣城东北入海”;杜预《左传》注:“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即此城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纪鄣城址在今县城东北境内”。 但赣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约就在赣榆枳汪和岚山安东卫一带,二者相去并不甚远。纪国大约在商末周初由纪障迁都到今寿光南部纪台村,鄣邑(旧都)仍属纪,春秋时归属莒国。 (3)古纪障之纪国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纪国姜姓为炎帝后裔的记载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18)所载,相传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 春秋时, 纪国被齐国所灭, 其后以国名"纪"为氏。 但有史料证明纪障(古纪国)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证据如下: 第一,《山海经》数次提到炎帝及其后裔包括在海岱地区的后裔,但在《海外东经》或《大荒东经》的地域内从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

读读山海经把你最喜欢的故事用白话文写下来、并说理由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喝黄河、渭水的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夸父)遗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一片桃林。
理由;因为其故事情节往往曲折,深动,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寄托了我们祖先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