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拍横打握拍方式相对于通常的直拍握法而言有一些区别,运用直拍横打握拍时拇指要往里握的深一点,适度用力压拍,而食指则略微上移至球拍边缘处,稍微放松,使球拍背面前倾,握拍不能太紧,以免影响拍形的调节,背后的其余三指,包括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应该略微伸开些,这样有利于发力和稳定拍形。
乒乓球直板的五种握拍方法
乒乓球直板的五种握拍方法。乒乓球的直拍握法是我国从以前到现在一直都在使用的传统握法,在处理小球时是非常方便的。那么以下是乒乓球直板的五种握拍方法的参考,希望能帮到您。
乒乓球直板的五种握拍方法1乒乓球直板的握拍比横板握拍复杂的多,根据个人打法和习惯分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大钳握法
大钳握法正面
大钳握法反面
拇指和食指钳住拍柄,拇指第一指节压住球拍的左肩;食指的第二指节紧贴着拍柄右肩,第一指节按住拍面;球拍背面三指分开托拍。这种握法正手稳定,有利于拉弧圈球。反手推挡后面三指别着,需要换手形。还有就是直拍横打时有效击球面积小,容易打手。
二、中钳握法
拇指第一指节压住球拍的左肩;食指第三节紧贴拍柄右肩,食指一二节按住拍面。球拍背面三指半伸半曲排指托拍。
三、小钳握法
拇指和食指钳住拍柄,之间距离不到1厘米(俗称“吊拍”)。球拍背面三指弯曲叠指托拍。小钳握法的“吊拍”的特点不利于控制拍形,影响稳定性,但正手攻球与推挡的转换是最顺畅的。
四、食指勾柄握法
拇指紧贴拍柄,食指扣住拍柄(日式直拍的拍柄突出可以扣住,中式直拍不行),形成环状套住拍柄。球拍背面中指伸直顶住球拍的中部,无名指、小指也伸直连叠在中指旁。一般日式直拍采取这种握法,韩国金泽洙就是这种握拍方式。
五、削球握法
拇指贴住拍柄左侧,第一指节用力下压,虎口顶住拍柄与左拍肩的弯曲部位,使球拍固定。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开,托位球拍背面,食指用第一、二节贴住拍背外侧。我国著名直拍长胶削球大师张燮林就是采用这种握拍方式。
实际运用过程,有些爱好者会采用混合式握法。比如我认识的一位爱好者正手拉球时采用大钳握法,反手推挡时采用小钳握法,等到直拍横打和削球时又采用削球握法,变化手形之快让人叹为观止。
乒乓球直板的五种握拍方法2基本动作和标准的正手击球一样,要求击球者放松大臂,不要发力,身体靠近球台。然后,持拍手持拍将拍形前倾与桌面成80度置于球台边线附近或者线内略高于球台,准备击球。
自己不要发力,在来球的高点或者上升期(高点前)轻轻向左转腰带动上身也转动带动手臂持拍去碰球,基本是借力的动作,这样练习者就会发现自己根本不用发力,球就很容易的回去了。保持身体放松,体会这样转腰的感觉,然后慢慢加力,为了固定大臂不动,可以要求练习者始终保持肘部指地。找到这种用身体的重心和腰控制手臂和球拍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就马上多重复以便于积累,然后尽快地多练习以形成动力定型。
这一练习中练习者除了体会腰部的作用外还需要注意击球的节奏,要明白击球时如果要借力通常必须在高点前多迎球,不能等球,这样主动的还原和引拍就出来了。通过足够量,一般至少两小时的练习后,击球者大都能有一种对腰部转动的体会,然后才会放松大臂而不用大臂发力,在近台,蹬地转腰之后就可以快速收缩小臂击球了。
6正手发力的支点在右脚,很多业余练习者多用大臂发力也跟发力支点认识不清有关,只有用来源于腿脚的'腰部力量发力,练习者才能体会到用腰腿发力,而不是抡胳膊发力。
乒乓球直板的五种握拍方法3 以下是直板选手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动作,对照一下,你的动作需要纠正吗了?
(一)推挡架肩
反手推挡的错误有很多种,图7-1所示的便是推挡板型直立,当球拍板型过于直立时,难以控制出球的落点与弧线。
纠正方法:食指和大拇指将拍柄夹住,中指内侧顶住球拍背面,这是直握球拍的基本动作,推挡时食指将球拍向自己怀中方向用力多同时大拇指将球拍向外推,转动手腕,球拍背面要横向平行于自己的前胸。在推挡击球的过程中,食指越用力球拍就越向下压,根据球落台后弹起的高度调整板型。手腕固定不得在击球的瞬间用力,大臂也不要用力,利用小臂的伸缩将球送出。在练习中,要求食指和中指就得将球拍夹住,大拇指轻轻搭在拍柄上,当实战中因为落点和力度的变化,拇指用力压球可以加快球的速度
(二)攻球吊腕
几乎每个人在学习正手攻球时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很多直板选手都有着吊腕这样一个通病,而吊腕导致的后果便是容易漏球、掉球、无意中滑板,以及打出不规则球
纠正方法:吊腕的选手通常都是摩擦较多,因此多首先要灌输一个思想:攻球时是应该有擦有打,但近台快攻不是以摩擦为主,而是以击打为主。当明白击打为主之后,便要在攻球时有意识的调整板型和手腕。吊腕的选手手腕通常非常放松,要改变吊腕的动作,在击球时提高撞击比例的前提上,还要将手腕绷住挺,挺直,保证击球时板面正对来球,拍面与拍柄所形成的直线能够几乎平行于球台表面
(三)搓球板型过立
很多人在搓球时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搓球时已经用了非常大的力气但球始终下网,从不过网,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对方旋转强烈,而是因为自己搓球时的用力方向有问题。这种错误通常是板型过于直立,而又同时向下方用力搓球,所以击球常常下网。
纠正方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拍面呈斜上方,由后上向前下挥动击球,注意要有一个向前用力摩擦的过程,腰手配合前切送,不要去碰球和抬球。击球的时候,手腕可以发力,但是只是一个由放松到收紧的过程,而不是甩动或者转动手腕。因为转动手腕会使得发力不集中,或者击球力量发生改变,不能控制球的旋转。
你好!用直板横打技术要领(即反手攻球要领):
站位离台大约40至50厘米,左脚稍前,收前臂于左腹前,身体重心稍下降,手腕内曲,前臂内旋,拍面前倾,在来球的上升期向右前上方击打,摩擦来球的中上部。
直板正手攻球要领:
(1)击球前:
①选位: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50厘米.
②引拍:手臂自然弯曲,并作内旋,使拍面稍前倾,以前臂后引为主(幅度小),将球拍引至身体有侧后方.
③迎球:手臂向左前方迎球.
(2)击球时:
当球跳至上升期,拍面稍前倾,击球中上部,在上臂带动下,前臂快速向左前方挥动,手腕配合外展.
(3)击球后:
手臂继续向前上方随势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击球前准备姿势.
(4)发力主要部位以前臂为主,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从右脚移至左脚.
正手拉球(乒乓球中杀伤力最大的技术)技术要领:
正手快拉:这是一项对付削球选手的重要技术.它具有速度较快,动作较小,线路活的特点.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以快拉技术,攻击削球的左,中,右不同落点,配合拉轻,重力量和旋转变化的球来为起板扣杀创造条件.
动作讲解:
(1)击球前:
①选位:左脚稍前,身体离台约60厘米.
②引拍:手臂根据对方来球旋转强弱作内旋,使拍面接近垂直,或作外旋使拍面稍后仰,前臂下沉,将球拍引至身体右后下方.
③迎球:前臂向左前上方挥动.
(2)击球时:当来球跳至高点期开始下降时,来球下旋强,拍面稍后仰,击球中下部;来球下旋弱,拍面接近垂直,击球中部.在上臂带动下,前臂加速向左前上方挥动,手腕同时作外展.
(3)击球后:
手臂,手腕继续向左前上方随势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击球前准备姿势.
(4)发力主要部分以前臂为主,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从右脚移至左脚.
一是大钳握法。即拇指与食指钳住拍柄.拇指的第一指节压住球拍的左肩;食指的第二指节紧贴着拍柄右肩.第一指节按住拍面,因而钳形较大。球拍背面中指、无名扬和小指伸开分指托拍。
二是中钳握法。拇指同大钳握法,食指则是第三节紧贴拍柄右肩,第一二节按住拍面,因而钳形适中,拇指与食指间距离约2-3厘米。球拍背面三指半伸半曲排指托拍。
三是小钳握法。拇指与食指钳住拍柄,且距离很近,不到1厘米(俗称“吊拍”)。球拍背面三指弯曲叠指托拍。
四是食指勾柄(日本式)握法。即拇指紧贴拍柄,食指扣住拍柄,形成环状套住拍柄。球拍背面中指伸直顶住球拍的中部,无名指、小指也伸直连叠在中指旁。
五是削球握法。即拇指贴住拍柄左侧,第一指节用力下压,虎口顶住拍柄与左拍肩的弯曲部位,使球拍固定。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开,托位球拍背面,食指用第一、二节贴住拍背外侧。
以上五种握拍法都可以进行直拍横打,但比较起来最佳方式是中钳握拍法。原因在于大钳提法、食指勾柄握法、削球握法球拍背面手指占据的面积较大,使背面击球的面积相对减少,不利于技术发挥。而小钳握法虽然背面击球面积较大,但其“吊拍”的特点却不利于控制拍形,影响技术发挥的稳定性,只有中钳握法,既有利于控制拍形,背面又有较充分的击球拍面,因而我国直拍反打技术领先的一些运动员,如刘国梁、马琳、阎森等都是这种握拍方式。
1、横拍:适合发力,中远台力量大,相持相对于直板占优势;直拍:由于握拍特点手腕灵活,发球、近台、前三板占有优势,传统直板反手相对薄弱,但直板横打弥补了这项不足,现代先进直板打法代表人物--许昕
2、正反手攻球、提拉、弧圈球、搓球、弹击、推挡、爆冲(弧圈球的一种)、挑打.
二
1、滑步(球的落点差异较小,侧身抢攻、调整击球点是用)
交叉步(补救球,对手机打自身空当时,大范围的转移球)
探步(用于近台,网前球的处理)
并步(多数用于侧身抢攻后回球的落点在正手不远处,是交叉步的缩小版,速度快)
2、弧圈球结合快攻与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相似,区别只是注重点不同(以弧圈球为主,能与对手进行中远台弧圈球对拉,特点:旋转强、力量大、正反手反胶都能拉弧圈球.经典战术:接发球抢攻,发球抢攻--最擅长运动员-马琳)当今世界最主流的两种打法!
还有就是削球打法,这个本人在以前打比赛时只打过一次打削球的,很是不适应,这主要因为长胶旋转变化和正手反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