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贞观十五年太宗皇帝驾幸绵山礼佛时,有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区内有毓德堂、关帝庙、真武庙、南天门等名胜古迹;
2、龙脊岭:该游览区主要展现李唐军事文化和道家养生文化,有龙抬头、龙涎泉、龙须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真武殿、八卦园、仰止亭等二十余处景点。子推母子塑像生动传神,再现了当年介子推偕母归隐绵山的情景;
3、李姑岩:位于龙脊岭西侧,是一处长达200余米,深20余米,高30余米的天然巨型岩洞,庙殿分建为上下两层。依山筑
做为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介休绵山在08年在清明节之际将举行“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文化活动2008年清明节到来之际,恰逢全国法定节假日规定调整的第一个传统民俗节日,为传承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弘扬清明节传统健康的民族文化,使我国古老的优良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融合,从而丰富和谐社会的内涵。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艺家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者合作协会、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3月30日—4月5日共同主办“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系列文化活动。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风景名胜区承办。 清明节,源于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先贤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有264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山西省介休市的绵山。绵山是晋文公为“且旌善人”将介休绵山封为介子推的封田,因介子推而成为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寒食文化因介子推而形成。此次“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在绵山隆重举行,正是因为绵山是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 举办此次清明节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意在传扬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传统民俗节日——清明(寒食)节,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保持下去。 本次活动历时七天,共由18个活动构成,其中秋千、拔河、蹴鞠、踏青、植树、踢毽子、庙会七项节俗活动是清明节传统的节日民俗活动,具有健康的体育活动内涵。清明节文化论坛邀请冯骥才、白庚胜等国内60多位民俗、节俗、文化专家出席,是本次活动中的大型节俗文化研讨活动,对进一步保护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节俗文化,推进传统节日假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具有民俗节日的气氛, 在活动期间可以欣赏和体会到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例如秋千活动,分为单人和多人玩法,可以穿着古代服装,还可以欣赏到少数民族的特色秋千表演;拔河活动,除以往的多人拔河赛外,还设立了双人拔河,体会真正实力的对抗;蹴鞠活动,将请专业的蹴鞠表演队轮番上阵,展示不同的特技表演;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表演活动和参赛活动将进行演绎。 新闻热点和文化热点 一、 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 清明(寒食)节发源地是山西省介休市的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历史。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介子推功不言禄、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被人们所敬仰,更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继承与传扬。 二、 五大传统节日之中,清明(寒食)节是唯一有明确发源地的节日。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 这五大传统节日之中,清明(寒食)节是唯一有明确发源地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聚集地。绵山作为清明(寒食)节的发源地,见证了世人对介子精神的肯定,而清明(寒食)文化的传扬更成为了重中之重。 三、 规模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推动具有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节俗活动和节俗文化的传承。 清明(寒食)文化活动,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节俗活动。传承清明(寒食)文化,是对公祭先祖的进一步认识,让人们重新认识拜祭先祖的真正意义,消除人们被封建思想的禁锢;弘扬和传承清明(寒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优良传统思想的肯定,也是为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提升民族人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清明(寒食)文化的进一步推动,为构建和谐的社会而奠定了基础。所以,当然还是去山西绵山要好!!
估计需要一天时间,你跟个旅行团吧。
不需要住宿的,绵山离介休市区很远,有30多公里吧,报个旅行团去省心。
吃的话带点干粮就行,中午一顿饭还。
路线的话好像沿水淘沟步行是主要游览路线吧,前几年去的,基本都忘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