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屯田避祸得原因:从政治家伦理方面言之,姜维可算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姜维在“屯田避祸”这一事件里,称得上演义了英雄悲情。现代人已经不再喜欢使用英雄这个词,但依我看,英雄还是有的,不过是因为盗名欺世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不敢信任有英雄罢了。现代的人关于英雄的概念与古代人的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代人更关心人性问题,现代的英雄是那种为维护人性而真正负起责任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英雄概念,在儒家思想里,大抵是孔子所谓“君子”、孟子所谓“大丈夫”,具备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政治品质。
主要是怕遭小人陷害,当时黄皓是刘禅最为信任的宦官,黄皓经常在刘禅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姜维很厌恶黄皓的行为,劝后主刘禅诛杀黄皓,但后主对他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宦官,能干什么呢?后来别人劝姜维效仿武侯,去汉中避难,就是怕黄皓这样的小人迫害
自古以来,人多喜以成败论英雄。正如:邓艾胜,人多颂;姜维败,人多损;诸葛亮北伐无功,人言其一生太过谨慎;姜维计失,人又言其多喜弄险。尤其对姜维的「 ”敛兵聚谷”之策贬损者甚众,认为此谋是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 从结果看,似乎魏延、王平执行的「 ”分固守险”极为稳妥,实则只是弱势方的被动防御。如此,蜀汉又岂能冲出益州的山险「 ”牢笼”,根本无法实现北伐上的实质性突破,依旧还是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克服中原的梦想也只能成为永远的泡沫。 「 ”敛兵聚谷”——两代北伐的智慧结晶 无论是诸葛亮也好,还是继承遗志的姜维也罢,又岂能不知魏、蜀之间实力差距悬殊,但他们走得是同一条「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袭之路,而非常规的「 ”待天下有变”再行北伐的被动式之路。 谁都知道,顺潮流而为易,逆潮流而上难。因此,从姜维坚守的信念上,便早已注定了一生所走的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因为,以曹魏庞大的地域和人口基数,如果比拼实力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弱势地位只会越来越弱。例如:当时曹魏人口约为1300万,土地面积约为397万平方公里;蜀 *** 口约为400万,土地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 姜维 很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曹魏的国力恢复已是蜀汉的3倍多,累年叠加下来,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悬殊。诸葛亮、姜维尽皆主张北伐以弱蜀伐强魏,其实就是在阻延曹魏的国力恢复,以此来延缓两国实力的不断拉大。所以,蜀汉北伐最多只是让蜀汉的国运提前结束几年而已,但并不能改变被灭亡的命运。因为,以弱伐强是「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之举。 那么,姜维为何还要执意继承诸葛亮的北伐遗志呢? 原因很简单,一味死守,越来越弱的蜀汉,亡国的命运已经注定。然而,只有北伐才有改变这一命运的一线生机。对于这一线生机,是抓住还是放弃,决定权便握在了国家的掌权者手中。显然,蜀汉朝中文武多支持休养生息。例如:蒋琬、费祎等诸葛亮的继任者。 但是,这些支持休养生息的朝廷官员真是为国家发展考虑吗?显然并非如此,从邓艾偷渡阴平抵江油,再经绵竹到雒县,朝中享受高官厚禄的所有官员,竟然团结到「 ”心意相通”集体支持投降。可见,蜀汉朝堂的这些官员大都是些尸位素餐的货色,可能都抱着少点工作麻烦的思想吧,谁又会喜欢打仗呢? 因此,对于姜维北伐是否「 ”穷兵黩武”暂且不讲,仅以「 ”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的工作作风来看,绝对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国家好干部。 俗话讲:「 ”忙得忙,干得忙,闲得常常提意见。”据《三国志》记载,自公元238年至262年之间,姜维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虽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因一直未能实现北伐的战略推进目标,而遭到朝中诸多官员非议,就连廖化也曾劝说:「 ”勿强欲行难为之事”。 也就是说,从朝堂到麾下,均对北伐的意义提出了质疑。面对如此压力,姜维通过对两代北伐的研究,从而提出了「 ”敛兵聚谷”的策略。既能平复朝堂上下反对北伐的声音,又符合自己的行事风格,关键是极有可能一举重创曹魏的主力大军,实现蜀汉冲出「 ”牢笼”的北伐梦想。 「 ”敛兵聚谷”——蜀汉华丽转身的最后契机 那么,「 ”敛兵聚谷”之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与魏延的「 ”分固守险”策略相比又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呢? 「 ”敛兵聚谷”:当探听到敌军进攻汉中时,收缩各处驻防兵力,并将百姓撤往后方,屯积粮草、聚集兵力于汉、乐、阳安等城关,坚壁清野,以阻来犯之敌。同时,以蜀汉山地战的王牌军队「 ”无当飞军”游击于敌军的千里转动粮草线,进而造成敌军粮草不继,兵士疲乏。待敌退兵之时,各城主力进行追剿,游击部队于路途各险道多设障碍进行层层拦截阻击。此时,便形成「 ”关门打狗”之势,极有可能全歼进犯之敌。然后,以得胜之师出后陇右和歧山一带,在曹魏主力尽皆丧失的情况下,绝对可以轻松突破陇右和歧山一线的曹魏防线,从而一举占据曹魏的关中,然后克复中原,一统天下的梦想也将不再只是梦想。 「 ”分固守险”:以重兵坚守各处险要,以阻来犯之敌。魏延、王平皆用此策确保了蜀国屏障汉中数十年的安全。 「 ”敛兵聚谷”与「 ”分固守险”的优势分析:很显然,「 ”分固守险”只能起到被动防御的作用,敌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主动权都在敌人的手中,从本质上很难改变蜀国的处境,但却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 ”稳”;而「 ”敛兵聚谷”却是「 ”诱敌深入”与「 ”关门打狗”融合下的御敌新策,有将来犯之敌一网打的可能,从而一举扭转蜀汉被困益州偏安一隅的尴尬处境。但也有个极大的风险,汉、东、阳安等重要城关若有不测,则一切成空,而且还会失去蜀汉的国门汉中。 姜维 可以说,「 ”敛兵聚谷”是刘备建立蜀国以来的唯一一次华丽逆转的天赐契机。舍此,蜀汉的命运也只是迟亡早亡几年而已。 「 ”敛兵聚谷”——惨遭小人屠刀,胎死腹中 正所谓:风险有多大,机遇就有多大。遗憾的是,姜维喝下了「 ”敛兵聚谷” 的风险苦酒,而蜀汉失去的则是一次扭转乾坤的天赐契机。 那么,「 ”敛兵聚谷”策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遇到了「 ”三个小人”,直接让千年难遇的「 ”敛兵聚谷”良策胎死腹中。 姜维为何会到「 ”沓中屯田”避祸,不就是遭到宦官黄皓和右大将军阎宇两个小人陷害的吗? 姜维去沓中前,命令督守汉中的胡济退守汉寿,将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处都建置防御工事。可以说,当时「 ”敛兵聚谷”的防御部署基本达到了万无一失的程度。 然而,从沓中到汉中,最近经313省道、十天高速也有393.8公里。显然,身处沓中的姜维已经失去了对前线危局处理的先机,从而才造成蜀汉防御的处处被动。 同时,针对钟会关中治兵,姜维曾上会刘禅应当调兵遣将以防魏国兴兵。可恨,黄皓竟以「 ”神婆”之言欺骗刘禅,言魏国不会兴兵。关键是刘禅竟然信以为真,不予理睬,无形中在「 ”敛兵聚谷” 防线上又砍了一刀。 第三个小人则是临战投降的蒋舒。蒋舒原为武兴督,因为不称职,这才被朝廷贬到汉中辅助关中都督傅佥防御阳安关口。当时,钟会率领伐蜀大军围住汉、乐二城,久攻不克,随写信诱劝汉城守将蒋斌(蒋琬之子)投降,却遭到拒绝。无奈之下,随生退军之意。关键时刻,阳安关副将蒋舒竟然开关投降,钟会「 ”大得库藏积谷”。自此,「 ”敛兵聚谷” 防线被破,也就预示着「 ”敛兵聚谷”谋画的夭折。 所以,姜维「 ”敛兵聚谷”的布防没有问题,用人更没问题,主要问题明显出在朝廷身上。如果,姜维有诸葛亮的权威,此计绝对会出现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惜,如果只是如果。 「 ”敛兵聚谷”——冲锋路上的一颗流星 从姜维十一次北伐,到「 ”敛兵聚谷”之谋,再到「 ”假意投降”,一生的足迹都留在了冲锋的路上,几乎很少有防御,基本上都在进攻。如果说「 ”敛兵聚谷”之谋是冲锋路上的一颗流星,那么「 ”假意投降”就是流星划过留下的璀璨光华。 姜维 算就「 ”敛兵聚谷”之谋已败,刘禅投降邓艾,但姜维冲锋进攻的执着信念依旧没有改变,更没有投降以求富贵的念头,而是实施「 ”假意投降”之计。姜维欲说动敌军主将钟会反叛,而他再杀敌军主将,如此重新夺回蜀国则不难也。 公元346年,东晋恒温灭亡后汉政权后,其部将孙盛在宫廷密档中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一封密函:「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而使姜维「 ”假意投降”之谋,大白于天下。 结果,姜维以一个降将的身份竟然说动敌军主将钟会反叛,而且得到了钟会欲拨5万大将相托大事的信任。可惜,如此一件惊天谋划,却因钟会心念同僚之谊,没有斩杀关押的魏国领兵诸将,最终反被斩杀,而姜维也因此挥剑而亡,妻子儿女一并受到牵连被杀。 或许,姜维在战术上不一定能胜过邓艾,但他的「 ”敛兵聚谷”奇谋绝对称得上拍案叫绝的一次战略布局,再结合「 ”假意投降”之谋,姜维绝对是一位历史罕见的战略大师。虽说姜维「 ”敛兵聚谷”、「 ”假意投降”之策有「 ”弄险”之嫌,但若不如此蜀汉又岂能有扭转乾坤之机。 图片来源网络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少侍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起家上计掾,迁中郎将。[1] 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后主反对姜维北伐,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景耀七年,魏国五道伐蜀时候,姜维摆脱邓艾等人,退守剑阁,阻挡钟会进军。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志存光复,假意投降,勾结钟会反叛,事败被杀。
姜维是诸葛亮嫡传弟子,在蜀中后期人才凋零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是独木难支,在时不我待的情况下,他为了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依然勉为其难地六出祁山伐魏,结果最终病逝五丈原。
可以说诸葛亮非常看好姜维,培养了姜维,但并没有把姜维当成政治接班人,只能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和一部分军事才能。姜维实际上非常优秀。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他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能文能武,足智多谋的人,被称为「陇西奇才」。他实际上属于「二进宫」之人,他原本是曹魏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时,用计生擒了他,在诸葛亮的「厚待」下,他选择了归降。他归附蜀汉后,诸葛亮对其青睐和器重有加,先封其为将军,后来又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历史上的姜维,军事能力是很强悍的,其军事能力远超过邓艾与钟会,稍微强于陈泰。在国力远弱于曹魏的情况下,其北伐胜多败少,曾经多次大败曹魏关陇军团,并非不堪一击。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蒋琬随后接班,迅速稳定蜀汉局势。此时的曹魏,在此前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国力损耗严重,经济疲惫,民有菜色,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急需休养生息,而蜀汉虽然国小,但军力强悍,经济发展强劲。因此蒋琬积极练兵,营造舟船,准备经汉水水路前出上庸、新城,实施北伐,但没来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随后费祎当政,而费祎偏向保守,错过了几次绝佳北伐的机会。姜维每次建议出兵,费祎顶多给姜维一万军队,只能小有收获,使得重创曹魏的良机屡屡失去,姜维只能徒唤奈何。
公元253年春,费祎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身亡,尚书令陈祗随后掌握蜀汉内政大权,开始全力支持假节的卫将军、凉州刺史姜维实施北伐。但此时的魏国,除了兴势之战外,与蜀汉近二十年没有太大的战事,因而获得了喘息良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实力迅速恢复,并且在江淮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其国力已经远远超过蜀汉。姜维的北伐,似乎已经无力回天。
公元253年夏,姜维率领二万多军队经石营出击陇右,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领大军前来救援,至洛门时,姜维因军粮耗尽而被迫退军。
公元254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魏国狄道长李简举城归降。姜维接着进攻襄武,击灭魏将徐质,魏军残兵逃跑。姜维乘胜追击,陆续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大批民众还蜀地。
公元255年,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获得洮西大捷,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损失惨重,数万人被歼灭,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主张「壮士断腕」,提出放弃陇右、化整为零逃跑的建议,遭到征西将军陈泰的拒绝。陈泰亲率大军救援,姜维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担心遭到内外夹击,只好退守钟题。
公元256年春,姜维因功升为汉大将军,随即与驻守汉中的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兵,于上邽会合。姜维率军在段谷与魏国邓艾大军对阵时,胡济却没有来,姜维所部遭到绝对优势魏军的围困,粮草断绝,外无援兵,只好强行突围,死伤甚重,而陇西所获地盘躁动不安,百姓埋怨。于是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鉴于野战兵少而导致段谷之败,为了集中军力,姜维提出「聚兵敛谷」的策略。
此前汉中实行重兵层层据险防御、所谓「错守诸围」的策略,姜维认为此举固然可拒敌于汉中之外,可保汉中防守无虞,但汉中久无战事,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军力浪费。
因此,姜维主张撤回各险地驻军,在汉、乐二城各驻扎五千军队,城内集聚大批物资,并在阳平关口驻扎大约二千军队,关城等地驻扎少量军队,如此可抽出二万左右精兵加强野战军团,集中军力以夺取陇右。
如果汉中遭到敌军进攻,则汉军实行坚壁清野,并依托汉、乐二城以及阳平关坚决防守,那么敌人大军久攻不下,粮食经秦岭运输困难,必然缺乏粮食,只能撤军穿越茫茫秦岭返回关中。此时,回援汉中的蜀汉野战军团可以趁机沿途实施切割打击,则必然可重创缺粮缺物资的敌军。
姜维「聚兵敛谷」的策略得到了陈祗的支持,获得了刘禅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国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昭,姜维遂率军数万出骆谷至沉岭,取得了一系列小的胜仗,并欲夺取魏国关中地区的粮食物资重地。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立即合军,依险据守。双方沿芒水对峙。第二年春,得知诸葛诞败亡,姜维撤军,复任为大将军。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维北伐的陈祗去世,宦官黄皓得到刘禅重用,开始祸乱朝政。蜀汉内政陷于混乱,忠良之士遭到排挤,蜀汉经济发展停滞,趋于困顿。而魏国在雄才大略的司马昭的治理下,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趋强劲,军力强盛。
这段时间,由于黄皓、谯周等人都反对并阻扰继续北伐。姜维遂在汉中调整部防,实施「聚兵敛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维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阳。魏征西将军邓艾率优势军力迎战。由于姜维孤师远征,给养困难,难以持久。邓艾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严阵以待,据险阻击蜀汉军队。姜维经激战,无法突破,并遭到邓艾反攻,见损失较大,只好退军。
宦官黄皓以此构陷姜维,意图剥夺姜维军权,企图用拍自己马屁的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则上疏刘禅,请求诛杀黄皓,遭到拒绝。姜维见势不妙,只好率军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阎宇原本是荆州南郡人,年轻时进入成都,为人勤勉,处事精细,素有才干和功劳。延熙末年,接替张表成为蜀汉第六任庲降都督,出镇南中,后来升任右将军。为了配合东吴,公元257年奉命带领五千精兵进驻白帝城,次年担任永安都督,与黄皓一直交好。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捞取政治资本,消除弑杀曹髦的不利影响,提出伐蜀计划。此计划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汉尚有姜维不好对付,不宜伐蜀。只有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
于是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统领伐蜀事宜。钟会亲率十二万大军进攻只有一万多守军的汉中,让征西将军邓艾另外率军三万多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以作牵制,并让雍州刺史诸葛绪另外率军三万多进占阴平,以堵截姜维所部退路。
当姜维在沓中屯田时,得知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在关中集聚重兵,判断魏国即将大举伐蜀,随即向刘禅上书,建议立即增兵阳安关口与阴平关,加强防守。
但刘禅收到姜维上书后,不召开朝议,却去询问黄皓。黄皓占卜后回答说魏军不会来进攻,于是刘禅就继续寻欢作乐去了。
钟会在进攻汉中时,遭到汉、乐二城的顽强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万军队包围这二城,然后移大军于阳安关口。蜀汉守将傅佥率军外出破坏魏军攻城器械时,其副将蒋舒却献城投降。
钟会随即率大军越过阳安关口,攻克关城,直扑剑阁而去。
沓中的姜维,遭到邓艾的猛烈进攻,得知阳安关口失守,立即摆脱邓艾的纠缠,撤军回援汉中,在阴平桥头遭到诸葛绪的堵截。姜维率部做出佯动,假装要派军穿插至诸葛绪身后切断其粮草及退路,吓退了诸葛绪。姜维趁机越过阴平桥,迅速赶往剑阁,以五万军队据险顶住钟会十二万多大军。诸葛绪被姜维甩脱后,拒绝了邓艾共同偷渡阴平小道的建议,赶去与钟会大军汇合,被钟会以「畏缩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阳,其军队被钟会合并。同时,钟会派出田章率一万多精锐军队与邓艾汇合,支持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
姜维立即将邓艾偷渡阴平的军情派人紧急通知身在成都的皇帝刘禅。刘禅则派遣时年三十七岁的卫将军诸葛瞻率领一万多人的精锐宿卫营前去阻截邓艾。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才思敏捷,精通书画。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仅有八岁,受到大家的细心照顾,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毫无军事经验。但是由于其父亲诸葛亮生前卓越的军事能力、非凡的声望,所以蜀汉之人包括皇帝刘禅在内,都自然而然地认为诸葛瞻也必然军事能力不凡,对诸葛瞻能否阻截邓艾毫不担心。当蜀地各郡郡守请求带兵驰援成都时,刘禅一一拒绝,在派出诸葛瞻后只同意永安都督、右将军阎宇带领五千军队前来成都。
钟会十多万大军久攻剑阁不下,而粮草即将断绝,无奈之下只好准备退兵回关中。此时,汉、乐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汉军队手中,如此,这十多万劳师远征的缺粮部队能顺利地撤出汉中么?
眼看姜维「聚兵敛谷」、重创敌军的计划即将实现。
但是,姜维却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卫将军诸葛瞻及其率领的宿卫营于绵竹被邓艾击灭!
姜维立即率兵往成都撤,只要迅速进入成都坚守,并坚壁清野,即将缺粮的钟会、邓艾大军在蜀地最终将无所作为,只能退兵,蜀汉不会亡,并依然能够重创魏军。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维收到了刘禅命令他向魏军投降的诏令。蜀汉将士气的拿刀砍石头,但君命难违,姜维只好下令部队向钟会投降。汉、乐二城守军也于同期收到了向魏军投降的诏令。
此前,当邓艾、诸葛绪牵制、堵截姜维野战军团的目的落空后,诸葛绪率部前往剑阁与钟会会师,而邓艾则在钟会的支持下率部偷渡阴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历经艰难,抵达江油城下。由于事前缺乏刘禅的警示与增兵,守将马邈面对突然出现的大批饥饿疲惫的魏军,宛若看见了神兵天降,未做抵抗,赶紧率部五百人投降。
...
实际上,蜀汉卫将军诸葛瞻本来已经奉刘禅命令提前率领一万多人的宿卫营紧急赶来,但在抵达涪城时,却徘徊不进,最终贻误战机,使得江油陷落。当时部将黄崇声泪俱下的建议他立即赶往江油以北的险要处,依托江油城阻挡邓艾军队,不要让三万多魏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拒不听从。
得知江油陷落,诸葛瞻很是后悔,但为时已晚。前锋与邓艾军队刚一交战,败退下来,诸葛瞻慌忙撤出涪城,退往绵竹。在绵竹不据城防守,却列阵与三倍于己方的邓艾军决战,遭到对手左右夹击。诸葛瞻先胜后败,终至兵败身死。诸葛瞻战死前长叹一声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看来,诸葛瞻至死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当然也是刘禅用人不当,应对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
邓艾绵竹之战击灭诸葛瞻后,率军直抵成都,惊慌失措的刘禅,对右将军阎宇也失去了信心,在谯周的忽悠下,举国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最终在随后的钟会之乱中被魏军杀死,时年63岁,其全家也被魏军屠灭。
姜维,一代英才,军事才能出众,对蜀汉忠心耿耿,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其「聚兵敛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来即将重创魏军却终未能力挽狂澜,实际上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蜀汉之灭亡,姜维独木难支,非姜伯约之过,最终只能留下深深的叹息。
当然,从根源上来讲,费祎生前的保守政策是姜维北伐未能重创魏国国本的重要因素。费祎长时间的和平政策,耽误了蜀汉大事,给予了魏国休养生息并及时加强边军战力的良机,致使诸葛亮北伐成果毁于一旦。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曹魏陇右边军在诸葛亮面前不堪一击,根本来不及训练出强大力量就被诸葛亮接连摧毁,曹睿往往只能出动中央军团来回应对,耗资巨大,频繁战争几乎拖垮了曹魏;等到姜维北伐时,不仅魏国陇右边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增强,无需出动中央军就能顶住姜维北伐军队,而且魏国国力得以恢复,并在江淮地区发展出了强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姜维北伐,为时太晚,已经难以撼动魏国国本。
姜维死后,三国人才也相继凋零,历史的巨轮最终再次将天下一统,三国归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