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
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生平介绍: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商朝末年人。华夏族,东海上人。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
姜子牙本姓姜,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先曾受封于“吕”地,故又名“吕尚”。他是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一位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将他视为本家人物,故被尊为“百家宗师”。
穷困潦倒
姜子牙未辅佐周文王前,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三十二岁时,因为商朝战争不断,他为了躲避战祸,跑到山上修道,经过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岁才出山。出山后,因为年纪大又没有一技之长,只好暂时投靠在朋友的家中。为了谋生,他曾经编制竹篓或把小麦磨成面粉拿到市集上贩卖,也开过饭铺、卖过牛马猪羊、为人算过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败了,因此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与冷嘲热讽。
后来他在纣王手下担任下大夫的职务,可是纣王荒淫酒色、暴虐无道,命令他监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图样,发现这“鹿台”高四丈九尺,上造琼楼玉宇、殿阁重檐,且要以玛瑙砌成栏杆,宝石妆成栋梁。姜子牙见到纣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无度,末日必将不远,于是对妻子说:“我不忍见万民遭殃。娘子!你和我前去西岐,将来必有腾达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没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个小官也做不好,就不愿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独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后来的周国)。
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最后到了陕西省的终南山,经常到渭河钓鱼,因为他的鱼钩是直的,所以三年过去了连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可是神奇的是:后来他不但钓到一条大鱼,而且还在鱼肚子里发现了一本兵书。
有一回,周文王到渭河一带打猎,遇见八十多岁的姜子牙坐在河边垂钓。经过交谈之后,发现他就是周朝从太公亶父起就一直盼望着的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于是周文王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姜子牙又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后来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屡建奇功,受封于齐地。
辅佐周室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姜太公封于齐地后,过了五个月,回来向周公报告齐地的情况,周公问他:“你怎么这样快就回来报告呀?”他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的礼节,一切顺着当地的风俗民情做,所以齐国很快就上轨道了。”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在鲁地,三年后伯禽回来向周公汇报情况,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慢才回报呢?”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至少要三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回来晚了。”周公听了以后,叹道:“政令只有平和易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姜太公在他著作的《六韬》一书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张国君要行仁修德,不可为己而害民,如此人民才能与国君同舟共济,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
姜太公不仅为周朝建立了完整、严密的政治体系,也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军事思想,在《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著作中都有论述。历代著名的军事家如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吸收了《六韬》等著作的精华,并予以发扬光大,故皆能在中国的历史上名垂不朽。
圆满成仙
据史书记载,姜太公活了139岁。为什么他能活得那么久、且有那么大的智慧呢?据了解,修炼的人达到某个境界之后,可以开智慧,也可以延长寿命。姜子牙经过四十年的苦修,不但延长了寿命,还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然后再经过十几年的艰苦磨炼,最后终于成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丰功伟业。
因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伟大、超常与不凡,可以说几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道家则传说他已经修炼圆满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义》中,更明确把他纳入神仙之列。而历朝历代也都有人为他建立寺庙,以供后人瞻仰。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汉族(华夏族),商末东海上人士(现今河南许昌,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是河内说和东海说。
《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历史上第一个给太公故里定位的是东汉史学家高诱(涿县人)在注纵横文化释《吕氏春秋?首时》和《淮南子?汜论》时,两度把姜太公注释为河内汲人。《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沿者,东海上人。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水经注》载:(汲县)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溪,言太公常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载在《经》、《传》。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竟茂,相传云:太公故居。
宋氏著名学者罗泌在所著《路史。发挥》中说:太公望河内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编》载:去汲县治北二十五里,崇岗f岩,林木丛茂,有泉迦唬其下距泉复二里许,相传吕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庙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县志》载:太公泉在县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余里,伏流入地。太公泉东,太公之故居也。 清制作《水经注》附图,对太公泉为太公故里,标示明确。
权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对太公汲人有明确认定。《河南通志》载:吕尚墓,在府城(即卫辉府,今日卫辉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徒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北宋宰相吕蒙正留下族谱,现在可以看到的洛阳《吕氏宗谱》沿袭先人记载《齐太公传系图》称: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卫辉府汲县人。 南宋时学者吕祖谦编撰的《吕氏世系谱》、朱熹在《吕氏世系谱序》中称:商纣之际有吕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县人。 台湾《吕氏族谱》记载:太公于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于河南省汲县。台北市的《姜太公谱图》记载: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县(今卫辉市)……1990年第三届全国吕尚学术研讨会暨吕氏宗亲会在广州潮州卢岗召开,编辑出版了《吕氏族谱》,族谱写明:太公吕尚公,河南汲县人。
西晋河内郡汲县县令卢无忌,为太公后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齐太公吕望表》,文曰: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该碑虽已失落,但故宫博物院等处藏有不同时期的拓片。《吕望碑》,全称《修太公吕望祠碑》。该碑为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并正书。该碑虽已失,但卫辉博物馆藏有拓片,《金石萃编?卷三十二》载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卢元忌置碑僻据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阴面镌刻了尚姓参与立碑的官员和平头百姓约八十余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贵实物资料。在太公泉镇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庙内,现保存清朝乾隆巡抚毕沅立的齐太公故居碑。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西北地的山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卫辉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茔葬处。
姜太公第100代孙吕梁先生,广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数十年从事文史、考古、牒谱研究工作,他经多方考证,1995年撰写了《吕尚新考》,认定:河南卫辉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广东、广西和中州吕氏宗亲会代表团云集太公墓秉诚谒拜,他们说:卫辉太公泉是姜太公生养死葬之地,我们不愿也不会认错坟山,拜错祖宗。2001年10月台湾姜太公第101代孙姜竹先生的题词是:河南卫辉姜太公诞生地。 2001年10月24日—27日,《中华吕姓》座谈会在广东省潮阳市峡山东明大厦举行。广东吕炳雄先生书:河南卫辉太公泉姜太公诞生地。 当代太公后裔,2003年出版的《中华吕姓》主编吕心惠(河南登封人)、吕南明(广东人)、研究族史的学者浙江吕连起、吕居清、吕龙德、洛阳人吕明月、吕俊海、登封人吕林等人分别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并至太公墓前虔诚祭拜。
有!姜太公是齐国始祖,他的后代世袭齐国国君,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姜太公的第11代子孙。
姜子牙——千古人龙出新蔡
“一手托起三圣人”的兵家鼻祖、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何许人也?千古以来众说纷纭。我们先了解一下姜子牙的生平。
正史上的姜子牙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子牙、姜太公。他年轻时曾经穷困潦倒,直到七八十岁了,才因为到渭水钓鱼见到了周西伯姬昌,使命运发生根本转折。姬昌把姜子牙请到自己的车上,一同坐车回朝,并拜他为军师。在姜太公帮助下,姬昌内修德政,处事公平,妥善裁决了虞、黄两国间的纷争,被诗人们称赞为上承天命的文王。后来,姬昌征讨崇、密须、犬夷三个死命效忠商纣的小国,大规模建设丰邑,逐渐使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政权归服周室。这些胜利的取得,大多出于姜太公的谋划。
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位,尊姜太公为师尚父,信任有加。姜太公助武王会师盟津?今孟津?,使天下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人。两年后,纣王杀比干,囚箕子,更加动摇了民心。姜太公见时机成熟,力排众议,促使武王发起讨伐商纣的牧野之战;纣王焚于鹿台,商朝遂灭。姜太公在帮助武王祭告天神、庆祝胜利的同时,立即开仓济贫,安抚民心,并通过封比干墓、释放箕子、迁九鼎至周等措施除旧布新,振奋民心。
武王在平商结束、
天下稳定后,把姜太公封于齐国,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姜太公成了齐国始祖。姜太公到任后,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办法,大力振兴当地的工商业,使当地的渔业、盐业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武王死后,成王姬诵即位。因成王年幼?只有七岁?,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姜太公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周公叔侄。但当时被封于管国、蔡国的武王的两个弟弟不服周公,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生活于淮河流域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为巩固来之不易的周朝政权,周公在镇压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乱的同时,特意派遣召康公前往齐国,授权姜太公对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五侯九伯的叛乱行为,有代朝廷征伐的特权。姜子牙以九十多岁的高龄挂帅出征,很快平息了淮夷等东部地区的叛乱,巩固了周朝政权。成王七年,周公还政于成王。不久,姜太公病逝,时年已百余岁。他的后代世袭齐国国君,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姜太公的第11代子孙。
由此可见,姜太公虽然出道晚,但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辅佐了四个君王?含摄政周公?,成就了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故被后世称为“一手托起三圣人”的旷世奇才。战国人托其名而写成的《六韬》、《三略》,记述了他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理论贡献,被誉为兵书之祖。但由于《史记》成书时距姜太公时代已相隔八九百年,史料匮乏,传说不一,真假难辨,司马迁只好来个求同存异,对弄不细的就概略记述,弄不准的就诸说并存,为后人进一步考究留下了空间,但同时也为后世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千古人龙出新蔡
宋·郑樵《通志》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相近,未必改也,故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八云“大吕亭,在新蔡县东。”《后汉书·郡国志》:“新蔡县有大吕亭。清阿思哈《续河南通志》卷四:“新蔡县?唐虞夏商?古吕国也。清《汝宁府志》卷二:“新蔡县城,古吕国城,即春秋蔡平侯迁国时新建。”清《新蔡县志》:“唐尧时,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吕国侯即《书经》所谓伯夷降典者也,至周穆王作《吕刑》者乃其后人。宣王以后,改称甫侯。”由此可见,吕首先是伯夷的封号,然后才是他的国号,即禹对伯夷先封为吕侯,然后才将其地封为吕国,不是先置吕国,后封吕侯。伯夷就是吕氏的肇创者,在伯夷受封前,既没有吕侯,也没有吕国,而这个吕,就现在的河南新蔡,吕都位于今新蔡县城古吕镇。蔡平侯在吕城基础上重修的春秋故城犹在,面积是明清县城的2.5倍。
至于姜子牙在新蔡(古吕国)出生地的具体位置,《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姜子牙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支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这一段话,大略记述了姜子牙的身世:姜姓,四岳之后,从其封姓,改氏吕,但语焉未详。后经多方考证,明万历年间初修的《新蔡县志》记载:“姜子牙为吕侯之后,故有姜寨,今属颍州,半属新蔡。”姜寨是新蔡县北的一大集镇,“姜寨春耕”是新蔡古志中的八景之一。明人曹琏《咏新蔡》诗中有“姜寨春和鸟乱鸣”之句?官津,今名关津,即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使子路问津处?。
豫皖交界地区世代相传的姜公背姜婆的传统民俗节目,即发源于此。1958年清理涎河时,曾出土一块汉代石碑,上书“姜尚故里”四个大字。此碑当时运至县政府保存,“文革”后不知去向。
正史上的姜子牙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子牙、姜太公。他年轻时曾经穷困潦倒,直到七八十岁了,才因为到渭水钓鱼见到了周西伯姬昌,使命运发生根本转折。姬昌把姜子牙请到自己的车上,一同坐车回朝,并拜他为军师。在姜太公帮助下,姬昌内修德政,处事公平,妥善裁决了虞、黄两国间的纷争,被诗人们称赞为上承天命的文王。后来,姬昌征讨崇、密须、犬夷三个死命效忠商纣的小国,大规模建设丰邑,逐渐使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政权归服周室。这些胜利的取得,大多出于姜太公的谋划。
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位,尊姜太公为师尚父,信任有加。姜太公助武王会师盟津?今孟津?,使天下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人。两年后,纣王杀比干,囚箕子,更加动摇了民心。姜太公见时机成熟,力排众议,促使武王发起讨伐商纣的牧野之战;纣王焚于鹿台,商朝遂灭。姜太公在帮助武王祭告天神、庆祝胜利的同时,立即开仓济贫,安抚民心,并通过封比干墓、释放箕子、迁九鼎至周等措施除旧布新,振奋民心。
武王在平商结束、
天下稳定后,把姜太公封于齐国,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姜太公成了齐国始祖。姜太公到任后,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办法,大力振兴当地的工商业,使当地的渔业、盐业得到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武王死后,成王姬诵即位。因成王年幼?只有七岁?,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姜太公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周公叔侄。但当时被封于管国、蔡国的武王的两个弟弟不服周公,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生活于淮河流域的夷族也乘机作乱。为巩固来之不易的周朝政权,周公在镇压管叔、蔡叔及武庚叛乱的同时,特意派遣召康公前往齐国,授权姜太公对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五侯九伯的叛乱行为,有代朝廷征伐的特权。姜子牙以九十多岁的高龄挂帅出征,很快平息了淮夷等东部地区的叛乱,巩固了周朝政权。成王七年,周公还政于成王。不久,姜太公病逝,时年已百余岁。他的后代世袭齐国国君,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姜太公的第11代子孙。
由此可见,姜太公虽然出道晚,但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辅佐了四个君王?含摄政周公?,成就了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故被后世称为“一手托起三圣人”的旷世奇才。战国人托其名而写成的《六韬》、《三略》,记述了他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理论贡献,被誉为兵书之祖。但由于《史记》成书时距姜太公时代已相隔八九百年,史料匮乏,传说不一,真假难辨,司马迁只好来个求同存异,对弄不细的就概略记述,弄不准的就诸说并存,为后人进一步考究留下了空间,但同时也为后世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千古人龙出新蔡
宋·郑樵《通志》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然吕、甫相近,未必改也,故有甫氏出焉。吕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封人华豹。”《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八云“大吕亭,在新蔡县东。”《后汉书·郡国志》:“新蔡县有大吕亭。清阿思哈《续河南通志》卷四:“新蔡县?唐虞夏商?古吕国也。清《汝宁府志》卷二:“新蔡县城,古吕国城,即春秋蔡平侯迁国时新建。”清《新蔡县志》:“唐尧时,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吕国侯即《书经》所谓伯夷降典者也,至周穆王作《吕刑》者乃其后人。宣王以后,改称甫侯。”由此可见,吕首先是伯夷的封号,然后才是他的国号,即禹对伯夷先封为吕侯,然后才将其地封为吕国,不是先置吕国,后封吕侯。伯夷就是吕氏的肇创者,在伯夷受封前,既没有吕侯,也没有吕国,而这个吕,就现在的河南新蔡,吕都位于今新蔡县城古吕镇。蔡平侯在吕城基础上重修的春秋故城犹在,面积是明清县城的2.5倍。
至于姜子牙在新蔡(古吕国)出生地的具体位置,《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姜子牙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支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这一段话,大略记述了姜子牙的身世:姜姓,四岳之后,从其封姓,改氏吕,但语焉未详。后经多方考证,明万历年间初修的《新蔡县志》记载:“姜子牙为吕侯之后,故有姜寨,今属颍州,半属新蔡。”姜寨是新蔡县北的一大集镇,“姜寨春耕”是新蔡古志中的八景之一。明人曹琏《咏新蔡》诗中有“姜寨春和鸟乱鸣”之句?官津,今名关津,即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使子路问津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