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朝代各有各的盛况。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朝是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
周能灭商,并非轻而易举,至少经历三代周王才灭商成功,而强大的商王朝也并非亡于纣王的荒淫无道,反而是纣王进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内部震荡,让周有机可乘,从本质上来说,周灭商其实是奴隶社会制度变革的一种倒退,中华文明进步的一次严重倒退。
商朝是一个极度重视祭祀的王朝,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多的大型商朝青铜器,无一例外,全部用于祭祀,甚至是小如酒杯用具,都是祭祀用品,而且所有发掘的商朝鼎,全部用于煮食祭品,这些祭品大部分是人。
商朝重祭祀,无论大小事务,首先就是祭祀问神,那么商朝的神权就很强大,有时候强大到了可以左右商王的意志,可以影响国家的决策。
既然有大型的祭祀,就一定会有祭司,夏、商、周每代都有自己的祭司,我们熟知的周王时期的比干、箕子(后来逃到朝鲜的并建国的那个)都是商朝最为重要的大祭司,他们不但掌管神权,还查收朝政事务。顺便说一句,姜子牙也是大祭司,不过他是周朝开国的第一任大祭司。
商朝能够国祚延续六百多年,有两个重要的制度确保了王朝的延续性:1、诸侯拱卫,国邑一体;2、尊崇神权,以神抑政。
其实这两点很好解释,总体来一句话就是,商朝统治者用大型祭祀来控制了神权,想各个诸侯以神的名义进行信仰控制,用军事手段进行威逼打压,从而达到王朝稳定发展的目的。
到了商朝末期,商王文丁与商以西的部落周产生了嫌隙,此时的周部落首领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他领导周部落占据今天岐山一代,通过不停的吞并,蚕食,就把周边的一些小部落给灭了,纳他们的土地入周,俘虏其他部落的人为奴隶。
周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商王的注意,商王文丁没有直接对周采取军事行动,而且以赏赐之名招季历入京,到了朝歌,文丁封季历为“方伯”,并称之为“周西伯”,伯就是老大,商王文丁就确定了周朝为诸侯之首的地位。
季历虽然被封为方伯,但再也没有回到周去,史书记载说商王文丁把他软禁一段时间后,就把他杀了,那么是怎么杀的呢?杀了季历后,为什么周部落没有激烈的反抗呢?
季历不是寻常的死亡,而是被商王文丁作为最高等级的祭品,用于祭祀了。
用一方诸侯的首领来祭祀上天,彰显天下人的诚意,祭祀行为是天下所有人都支持的,至于祭品的选择,则由当时最高的大祭司来定夺。神权掌握在商王手中,商王文丁用了一种周人说不出的理由杀了他们的首领季历,当时杀季历的大祭司就是比干。
前面说了那么多,只想表明一个观点:祭祀很重要,天下人都认可,谁掌握了祭祀之权就有很大的利益和权力。
文丁死后,帝辛继位。他就是被后人黑了三千多年的商纣王。
商纣王上台后,一改文丁的怀柔政策,对不服气,不听话的部落,直接进行了武力征讨,而且他一上台就很忙,一方面是征伐各地,收拾不听话的小部落,他的国策发展主要想西发展,也就是征讨东夷地区。
而在朝政上,纣王一改过去频换祭祀,尊崇神权的做法,逐渐减少祭祀次数,加强了王权的统治,而且启用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改革家——恶来,任用一些非氏族、贵族为朝中官员。
商纣王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来说是一次重要的飞跃,如果按照纣王的思路发展下去,中国古代历史至少可以提前五百年进入封建社会。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引起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
减少祭祀次数,就变相了压制了神权对王权的影响力;启用非氏族、贵族人士为官,就打破了贵族长期占据政权要职的传统;通过法律手段,允许其他部落人民纳入商朝土地,享受商人同等待遇,引发了商人的危机感。
纣王的改革引发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针对这些不满,商纣王的手段很简单,谁不满就杀谁!比干,不但是当朝的大祭司,更是纣王的叔叔,他的强烈反对,引起了商纣王的极度反感。
既然你们那么热爱祭祀,那我们就把最为神圣的大祭司拿来祭祀上天吧,后世的人都知道比干被纣王挖心,其实比干只是被拿来当祭品祭祀了。
差点被祭祀的还有周文王,因为周在西部地区越来越强大,而且很过分,不但侵占了很多商周边的小部落,周文王自认强大,就对商进行了一次战争,结果被商纣王打得满地找牙,最后周文王也被俘虏了,关押在朝歌。顺便说句,《周易》就是周文王被关押在牢里写的。
商纣王也想用对付比干的方法杀了周文王,就和商王文丁杀季历一样,你们喜欢祭祀,我们就搞祭祀吧。
周文王的儿子听说后,就有三个儿子到朝歌主动请求纣王选择其中一个儿子来替代周文王姬昌做祭品,商纣王就选择了姬昌的嫡长子伯邑考为祭品,并放了周文王另外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一个是后来的周武王姬发,一个是周武王死后辅政的周公旦。
姬昌和姬发回到了周,姬昌就把首领位置让给了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姬发为了避免自己还成为祭品,并且心怀仇恨,毕竟周部落三代人有两代被祭祀了。于是姬发联络了商朝贵族阶层,商朝贵族与姬发一拍即合,他们希望姬发带领周部落武装推翻纣王的统治,另立商王。注意,是另立商王,并不是要改朝换代。
姬发勾结了商朝的贵族和神权份子,利用商纣王出征东夷期间,发动了对朝歌的突然袭击,商纣王仓促应战,在牧野一代,商纣王的军队由于被贵族们收买,倒戈一击,纣王兵败。
纣王后来在朝歌自杀,周武王姬发进入朝歌后,并没有实现另立商王的诺言,但是为了稳定局势,拉拢商朝贵族,确保神权的稳固,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祭祀,每次祭祀都用人为祭品,当然这些祭品基本都是其他部落的俘虏或者奴隶。
此时与周部落结盟的姜姓部落首领姜子牙成为了周的大祭司,每次非常重大的祭祀,都是周武王和姜子牙一起祭祀,据清华竹简记载,一次祭祀中,周武王亲自杀了60人作为祭品,而姜子牙亲自杀了40人作为祭品。
周武王死后,殷商的贵族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周朝的暴动,期望恢复商朝,重立商王,这次政变被周公旦强力镇压,并且一举杀了商朝遗族,火烧朝歌,迁都到了镐京。
综上来看,周能够轻易的灭商,其实是纣王改革过于猛烈,没有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导致了商朝统治阶层发生了分化,最后被周部落推翻。
说起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兴起,人们往往会想起那些飞天遁地的神仙,和文王拖着车辇,拉着姜子牙走了八百步定周朝八百年江山,这些可不是真的,都是明末清初那些闲来无事的人编写的小说罢了,但是真正懂得这段历史的人,能有几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商朝和周朝的历史记载却少之又少,一般来说,前朝的历史多为继承大统的朝代所继承,但是不仅仅是商朝,周朝自己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后来人们怀疑,当年周幽王不理朝政昏庸无能,一天天地带着褒姒小姐姐玩耍,被后来的狄戎攻破都城杀死之后,很多的文献给狄戎一把火给烧了,留下来的也不过是诸如《周礼》之类的残存记载。
那么商朝末的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的情况?到底和传说当中的那些神仙有何关系?
帝制的改革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一个人,那就是微子,此人是帝乙的大儿子,但是有意思的是,她的母亲并非嫡系,充其量就是个庶出,而帝辛,也就是我们的纣王,她的母亲就不一样了,算是皇后正室,所以帝辛为嫡出,但是那时候的商朝的帝制非常有意思,不一定是儿子继承皇位,兄弟叔伯也是一样,所以在那个时候,庶子也是有继承的权力的。
嫡庶虽有区别,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后世注重,所以微子也打算抢位置,赞同他接任帝位的,有王族的人,诸如箕子、还有比干,这里比干大家估计记忆最深吧,其实比干也不是什么好鸟,他们都是围绕祖甲礼制改革而发生对峙的,纣王帝辛是拥护者,因为改革之后,自己可以顺利当上帝位,以微子为首,诸如箕子、还有比干等等是极力反对,甚至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说白了就是权力斗争。
正如大家所想,这场斗争纣王赢了,比干被纣王杀了,但是商朝500多年的分封制雏形及部落联盟,已经让商朝破碎不堪,可以这么说,此时的商朝强敌环绕,曾经的属国及联盟早已成为虎视眈眈的敌人,而帝辛则是面对的一个早期分封制及联盟下的烂摊子,周边部落和诸侯大有与其抗衡的能力,
诸如当年帝辛的父亲及帝辛的前期,一直对东夷用兵,一直都没有停过,包括从战国墓当中出土的《竹书纪年》当中也记载,纣王的父亲帝乙,很可能是死在周人之手,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其实在纣王的爷爷辈或者更早的时候,商朝已经和周人发生了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当中,也多为周人引起,也就是说,在商末商军征讨东夷的时候,周人是商朝的最大威胁,但是周人最终还是被镇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