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简称“沪”,别称“申”。上海的发展历史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明代中叶,上海
上海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据考古发掘, 上海地区已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化遗址25处, 分别反映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早晚有序的文化叠层关系,完整体现了上海史前的历史。
这表明早在6000年前, 上海地区的先民们已在这里劳动、生息。 最早的居民主要在岗身以西从事狩猎、渔牧活动,尔后逐渐耕垦务农,形成聚落。 此后又随三角洲新涨滩地的拓展向东发展,大都具有海滨渔村的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先是吴越之地,后又属楚, 楚考烈王时为春申君黄歇封地。相传黄歇开凿黄浦江, 黄浦江因而又名春申江,上海别称“申”由此而来。 吴淞江下游两岸居民多以捕鱼为生, 渔民创制一种用以捕鱼捉蟹的工具“扈”, 后“扈”演变为“沪”; 古时又称独流入海的江河为“渎”,故上海被称为“沪渎”,简称“沪”。 从汉代起,上海就有铸钱、冶铁、煮盐业。 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开发, 上海一带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唐开元初年, 兴修了南起盐官、北至吴淞江的捍海塘。 土地也得到开垦, 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粮区。此后,市境人口及县镇渐增,规模日益扩展。
中唐以后, 上海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扩大,唐天宝十年(751年),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划出地区设立华亭县, 华亭县东北境内的华亭海, 即现在上海市区的所在地。天宝年间,华亭县东北部的青龙集镇,海舶云集,烟火万家,时人比之杭州。 随后,由于河道变迁和海岸线向外延伸, 距海日远,青龙镇逐渐变为内港, 其地位遂为北宋熙宁年间兴起的上海所取代。南宋咸淳三年(1276年),设上海镇治,属华亭县管辖。 当时上海作为新的贸易港口,已是风樯浪舶, 商贾糜集之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继而又设都漕运万户府。其时,上海镇已为“华亭东北一巨镇”。至元二十八年,将华亭县东北的五个乡划出,定名上海县。上海建县后,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植棉业日趋兴盛,棉纺织业亦渐渐兴起。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 从海南带回先进的纺织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织品量多质优,促进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明代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 布匹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有“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 上海县经济的另一支柱是航运业。 明永乐十年(1412年), 在今川沙高桥镇北临海处构筑土山, 设有烽堠,以利船舶进出长江,时称“宝山”。 当时上海成为海运贮粮的集散点。 沙船是航运中的主要运输工具。
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开放海禁,次年又设立江海关,由此上海的航运业得到空前发展。上海逐步形成内河航运、 长江航运、南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多条航线,成为棉布进出口量最大的吞吐港,也成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聚集在上海港的船舶有时多达3000多艘。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全国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 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英军入侵上海、南京等地, 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1845年, 英国用欺诈手段在上海设立租界。接着,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设立。以后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 成立公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面积达32.82平方公里。租界成为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 开埠后的上海, 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的主要口岸。 外国资本控制了上海海关的关税行政大权, 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外汇和进出口业务, 攫取了中国沿海南北洋和长江航运权。先后在航运、 银行、洋行、加工、印刷、制药、建筑、公用事业等领域开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一批批外国冒险家先后来到上海, 投机买卖,牟取暴利。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同一时期,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 清政府陆续在上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局、 招商局、电报分局、机器织布局等。 民族工商业也得到相当发展,其中棉纺织、面粉、缫丝、 卷烟等行业发展尤为迅速。20世纪20 年代后期到 30年代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在企业数量、技术装备、 工厂管理等方面都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同时, 新的工业门类不断开拓。
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 伴随着经济发展, 上海一度成为远东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 上海被日本侵略军侵占,租界成为孤岛。 这一时期上海经济出现畸形繁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占领租界,孤岛局面结束,经济一落千丈。 在日伪的掠夺下,上海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资料极度匮乏,工业全面萎缩, 生活必需品奇缺,通货膨胀,物价狂涨, 投机事业空前活跃,给上海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和操纵了上海的电力、造船、化工、 轻工等许多重要行业和金融、 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 国内的官僚买办资本则把持着部分重要经济部门。 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积压商品充斥市场, 工厂倒闭之风又起。同时,物价飞涨,人心恐慌,经济危机日益加深, 社会状况日趋恶化。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短短三年中,顺利完成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运动, 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速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随后, 上海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 使上海逐步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海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城市建设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当前,上海人民正在为实现新的更加宏伟的蓝图而努力奋斗。
春秋时属吴国东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上海市市标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 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位置在今天松江区,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宋末置上海镇。1292年,中国元朝设上海县,县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市区,现与黄浦区合并),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除华亭县外,另有青浦县(今青浦区)、金山卫(今金山区)等。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近代上海开埠至1912年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在1843年开辟为中国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和法国陆续在上海设立了居留地,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于1855年小刀会的广东人刘丽川、1860年6月太平军赖文光、1862年初太平军李秀成共进行了三次占领部份上海的战役。1854年上海成立了自治机构工部局,事实上演变成独立于清朝地方政府行政与司法管辖权之外的租界。此后,在上海形成了2个租界与中国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繁华浦西面:今上海市的黄浦、静安、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闸北区和原南市区两片中国管理的区域(华界)则被租界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两块。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远东第一大城市”。由于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同时也给上海带来了时至今日的持续繁荣。 现代【一】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清朝的旧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民国的新势力尚且稚嫩,从中央到地方,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呈现出一片无序混乱的状态。然而就在同时,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迷人夜色,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由1912年开始至1936年可谓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民国初年,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华界)属江苏省,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此时,上海从法律上正式脱离江苏管辖,同时并入江苏省的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 20世纪初,在上海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到中国命运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召开,随後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别召开中共二大和四大。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内外棉纱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顾正红),上海学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上的老闸捕房门前进行抗议,英国巡捕开枪射击,造成了五卅惨案,从而引发全国性的反英运动。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闸北发生了四·一二事件,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开始了国共分裂。在事件的前夜,上海黑社会领袖杜月笙诱捕并杀害了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汪寿华。此后,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的中央机关仍然隐藏在公共租界中区闹市的云南路达数年之久,直到1933年江西苏区稳固后才迁往那里。193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向忠发在上海被国民政府抓捕,随即叛变并被杀。 【二】国民政府时期 192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首都南京成立,上海因为地理优势,随即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直至摩天楼宇今日。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后,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位于杨树浦引翔港的三友实业社(今长阳路双阳路口)门前被中国工人殴打,而挑起一·二八事变,中日两国在上海闸北区激烈的军事冲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以至于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阵亡33万人,空军损失过半。约当时全国三分之一军队兵员),但最终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击败了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抗日组织铁血锄奸团也同时针对汉奸、日军,展开一连串可歌可泣、热血澎湃的抗日战争。在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区及东区(即今虹口、杨浦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及西区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后日本将租界“交还”给其扶持的傀儡汪精卫政权。1943年初美英与重庆国民政府改订了新的条约,放弃了在华租界,标志着具有一个世纪历史的租界在法理上不复存在了。1945年上海光复,此后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国民政府接管统治。 1946年,国民政府统领的中华民国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爆发大规模内战(参见国共内战)。1949年5月28日,解放军击败国军后控制上海全境,此间,许多与国民政府及海外机构有关的人员、财产和机构追随国民党撤离上海。
上海的历史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上海春秋时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