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叫花子鸡的由来

时间: 2023-04-11 18:17:06

叫花子鸡的由来

很早以前,有个叫花子沿途乞讨,到了杭州一带。叫花子看到豪富家灯红酒绿、大摆宴席准备过年,而自己衣衫槛褛、饥肠辘辘,心中忿忿不平。于是,叫花子跳进豪富家偷了一只小鸡跑到河边,这时已是夜半三更,伸手不见五指。拔毛看不见,煮鸡又无锅灶。怎么办,忽然,他看到自己因趟水沾满了两脚泥,便灵机一动,想用泥把鸡糊起来,再用火烧烤岂不是一个好办法吗? 叫花子将糊好泥的鸡放在柴草上烧烤起来,直烧得糊鸡的泥巴硬邦邦如石块。再猛一摔,泥块裂开后一剥,不但鸡毛被泥块沾了个光,露出红嫩喷香的肉,而且被野草薰得清香味儿十分诱人。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一只鸡吃光了。以后,叫花子靠乞讨来的钱买了鸡,照其烧法在市井上卖起叫花子鸡来,并发了大财。 后来,杭州烹饪高手改进了作法,在鸡腹里放了葱、酒、酱油、花椒、生姜等、再裹上一层网状油和荷叶,外涂黄泥,烧成后味更鲜美。

知道叫花鸡的传说?

“叫花鸡”原出于浙江,是一些穷苦难民(或叫要饭的)偷来的鸡,用泥巴把鸡包起来,架火烧泥巴,泥烧热了鸡也就熟了,这是一道登不了雅之堂的菜。
有个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流落荒野。有一个叫花子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自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吃毕,便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花鸡”,就胡吹这鸡叫“富贵鸡”。乾隆对这鸡赞不绝口。
叫花子事后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花鸡”也因为皇上的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流传至今,也成了一道登上大雅之堂的名菜。
做法:
主料:嫩母鸡1只(1000克)、以头小体大、肥壮细嫩的三黄(黄嘴、黄脚、黄毛)母鸡为好。
辅料:鸡丁50克、瘦猪肉100克、虾仁50克、熟火腿丁30克、猪油400克、香菇丁20克、鲜荷叶4张、酒坛泥3000克。
调料:绍酒50克,盐5克,、油100克、白糖20克、葱花25克、姜末10克、丁香4粒、八角2颗、玉果末0.5克、葱白段50克、甜面酱50克、香油50克、熟猪油50克。
做法:
1.将鸡去毛,去内脏、洗净。加酱油、黄酒、盐,腌制1小时取出,将丁香、八角碾成细末,加入玉果末和匀,擦于鸡身;
2.将锅放在大火上,内加入猪油烧至五成热,放入葱花、姜爆香,然后将辅料中的鸡丁、瘦猪肉、虾仁、熟火腿丁、香菇丁分别到入锅中炒熟,出锅后,放凉备用;�
3.鸡的两腋各放一颗丁香夹住,再用猪网油紧包鸡身,用荷叶包一层,再用玻璃纸包上一层,外面再包一层荷叶,然后用细麻绳扎牢;
4.将酒坛泥碾成粉末,加清水调和,平摊在湿布上(约1.5厘米厚),再将捆好的鸡放在泥的中间,将湿布四角拎起将鸡紧包,使泥紧紧粘牢,再去掉湿布,用包装纸包裹;
5.将裹好的鸡放入烤箱,用旺火烤40分钟,如泥出现干裂,可用泥补塞裂缝,再用旺火烤30分钟,然后改用小火烤90分钟,最后改用微火烤90分钟;
6.取出烤好的鸡,敲掉鸡表面的泥,解去绳子,揭去荷叶、玻璃纸,淋上香油即可。
小贴示:另可备香油、葱白、甜面酱供蘸食。此鸡皮色金黄橙亮,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叫花鸡”的发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叫花鸡”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江苏常熟,又称黄泥煨鸡。相传有个乞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的一个村庄。某日速得一只鸡,欲宰杀煮食,但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于是他将鸡宰杀后,带毛糊上黄泥,投入火堆余烬中燥烤,鸡熟后剥去泥壳,鸡毛也随之脱净,露出了鲜嫩无比的鸡肉。后来这种泥烤的技法传入酒楼,不断改进之后,这“难登大雅之堂”的叫花鸡就成了一道别具风味的传统名菜。
叫花鸡得制作有个关键。
酒坛泥是用来密封酒坛的泥巴,因其有酒糟味而专门用来做叫花鸡。若没有酒坛泥也可用陶泥或黄泥代替,但稀释时黄泥应加大量面粉,防止烤制时泥巴裂开,香味散出。记住摊泥巴时厚度约2.5厘米,且应厚薄均匀,以免受热不均,鸡肉出现嫂焦或不熟的现象。

叫花鸡的由来 叫花鸡是什么菜系

叫花鸡属江浙菜系。由来有二:典故一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花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典故二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流落荒野。有一个叫花子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化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自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吃毕,便问其名,叫化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花鸡”,就胡吹这鸡叫“富贵鸡”。乾隆对这鸡赞不绝口。叫花子事后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花鸡”也因为皇上的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流传至今,也成了一道登上大雅之堂的名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