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教皇是如何产生的(什么叫教皇?)

时间: 2023-04-11 18:54:53

教皇是如何产生的

教皇是由世界各国红衣主教选举产生的。

罗马教皇是终身制。教皇去世后,由世界各国红衣主教组成的教皇选另选新教皇。选举教皇必须严格按照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方式进行。选举当天,整装正襟的红衣主教做弥撒后,由“青铜门”进入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分别住进“密室”。在选举教皇期间,西斯廷教堂与世完全隔绝,层层大门上锁并贴上封条,任何人均不得出入。除留一部紧急联络用电话外,其它电话线全部掐断。沟通内外的唯一渠道是设在“青铜门”上的两个转盘,需要往里送的食物、医药等放在转盘上,由工作人员转动转盘送进去。选举采用互选方式,得票超过三分之二者当选。事先不提候选人名单,所以往往需要多次投票才有结果。

什么叫教皇?

1、教皇一词译自“Pontifex”(祭司),原指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多神教“Pontifex Maximus”(最高祭司),现为天主教国家梵蒂冈城国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称号。
2、教皇既为天主教之首,又是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主,直辖领土达4万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时(858~867)出现了不经教皇批准不得罢免和选举主教的理论,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后教廷权力衰落,教皇先后受制于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九世(1049~1054在位)之后教皇权力开始恢复。10~11世纪天主教改革的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皇的势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希尔德布兰德在105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议后,颁布教皇选举法,确定教皇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预。希尔德布兰德于1073年当选教皇,为格列高利七世。克吕尼运动引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与教皇争夺主教叙任权的斗争,结果教皇声威大振。此后教皇与皇帝间的斗争长期不息,1122年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才告结束。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极盛,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教皇是什么

教皇一词译自“Pontifex”(祭司),原指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多神教“Pontifex Maximus”(最高祭司),现为天主教国家梵蒂冈城国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称号。
教.皇由天.主.教.会的教宗(Pope)兼任,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内部投票产生,除自动退位外,可终身任职,且不可罢.免。但枢机主.教有权另立反.对.派教.皇,或以监.禁、放逐等形式对其架空。
公元382年,西罗马皇帝废止胜利女神的祭祀,独尊耶稣,并将最高祭司一职交罗马教.会第39任主.教。445年,东罗马皇帝与东部教.会承认其教.会的最高地位。同时,时任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因劝退阿提拉,而在罗马市民中间树立威信,成为第一位被誉为“伟人”的教.皇。西罗马灭.亡后,奉行神权至上的罗马教.会与政教合一的东部教.会渐行渐远。
公元8世纪丕平献土,教.皇国以此为基础成.立,自此成为世俗国.家的领.袖,直到20世纪签订拉特兰条约成为象征国.家。此外在15世纪,时任主.教尼古拉五世在与葡萄牙王国国王阿方索五世进行外交使节时,开始使用“Romanus Pontifex”(罗马祭司)一词,并写入教.会法。后来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来与中.国的明朝和清朝政.府进行双边活动,译作教.化皇,约定俗成。
教.皇在神权上,与其他祭司(神父)一致。宗.教事务上,教.皇与主.教的提案需要经过主.教.会.议的讨论及投票,最后根据结果由教.皇以耶稣首席宗座使徒圣伯多禄(彼得)的继承者名义代.表整个教.会颁布。而这结果必须是不可错谬的,是为“教宗不可错谬”和“首座使徒权.柄”的特.权教.义。

教皇的发展历史

教皇既为天主教之首,又是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主,直辖领土达4万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时(858~867)出现了不经教皇批准不得罢免和选举主教的理论,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后教廷权力衰落,教皇先后受制于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九世(1049~1054在位)之后教皇权力开始恢复。10~11世纪天主教改革的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皇的势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希尔德布兰德在105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议后,颁布教皇选举法,确定教皇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预。希尔德布兰德于1073年当选教皇,为格列高利七世。克吕尼运动引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与教皇争夺主教叙任权的斗争,结果教皇声威大振。此后教皇与皇帝间的斗争长期不息,1122年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才告结束。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极盛,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公元11世纪,由于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城市兴起,人口增加,封建领地的收入已不能满足封建主日益增长的享乐需求。各级封建主特别是骑士阶层力图向外扩大领地,夺取东方财富。意大利热那亚、威尼斯等地商人则企图排斥贸易对手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以扩大自己的商业权益。罗马教廷是东征的鼓动者和策划者,教皇意欲借此扩大天主教势力,聚敛财富,并进而控制东正教。一些不满现实、苦于饥荒的农民,也希望通过远征摆脱日益加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寻求新的出路。当时,西亚各国和拜占庭的复杂局势也有利于西方入侵者。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大帝国已分裂为若干小国,相互混战不已。拜占庭帝国日益衰弱,无力抵御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帝国皇帝迈克尔七世·杜卡斯(1067~1078在位)、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在位)等先后向西欧诸国君主及教皇求援,给东征以可乘之机。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蒙召开宗教大会,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煽动宗教狂热,与会者群起响应,要求出征。因出征者衣缀十字标记,故名十字军。从1096至1291年,十字军东征持续近200年之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有八次。在十字军东征的历次战役中,欧洲的骑士们基于宗教狂热,总是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在欧洲优雅的骑士风度,全部被惩罚异教徒的疯狂杀戮所抹煞。在1099年7月十字军第一次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在全城展开了大屠杀。阿克萨清真寺中避难的1万多妇孺全部被十字军士兵们刨腹剜心,伊斯兰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抢劫一空,许许多多的异教艺术品被毁灭。经过叁天的屠城之后耶路撒冷没留下一个非基督徒的活人,一名骑士在写给教皇的信中描述道:“我骑马经过街道的时候,异教徒的血没马腿到膝。” 随着征服和掠夺,对黄金的贪念和渴求充斥着十字军士兵的灵魂。其中十字军第四次东征(1202~1204)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最初确定东征埃及,但威尼斯商人为了自己的商业权益,采取威胁利诱手段促使十字军改变东征方向,进攻信奉同一宗教的商业劲敌拜占庭帝国。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烧杀洗劫数日,毁坏历史文物不计其数;同年占领拜占庭在巴尔干半岛的大部领土,建立“拉丁帝国”(1261年亡)。从此,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其商业地位为威尼斯等所取代。这一事件充分证明了十字军骑士是浑身沾满了血和铜臭的邪恶强盗组织。恶有恶报,十字军骑士团中实力最强大财富最庞大的圣殿骑士团的下场最为悲惨: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巴勒斯坦王国瓦解,圣殿骑士团被迫必须离开圣地;当骑士团的主力部队回到法国,法王菲力普四世认为像圣殿骑士团这样强大的组织如果在法国境内建立,将对他的王位与整个法国有严重的威胁。于是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这一天,罗马教廷的教皇和法国国王联合执行了一条对圣殿骑士团的秘密处决令。圣殿骑士们因为被说成是异教徒和同性恋者而被判处死刑,失去了他们长期以来所拥有的权利。基督教大长老雅克·德沐莱被捕,他死前受尽了折磨,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随后几年之内,好几百名圣殿骑士团被处死,骑士团的组织也随之彻底瓦解。这也是西方人对于星期五、十叁号这个日子所有的不祥预兆的起源。
此后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教皇权力日渐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斗争中失败,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迁至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受制于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会大分裂达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国王权在百年战争中一度削弱的机会,将驻地迁回罗马。1378年意大利枢机主教团在罗马选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为教皇。法国枢机主教团则选本尼狄克十三世为教皇。1409年 3月在意大利比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选举亚历山大五世为新教皇。但在位的两个教皇拒绝退位。1410年亚历山大五世去世,约翰二十三世继位,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罢黜了在位的 3个教皇,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1在位)为教皇,教会复归统一。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教皇地位进一步削弱 。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罗马以后,以后的历代教皇实际已经不敢公开反对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动了。之后19世纪的拿破仑加冕,可见教皇权力日渐衰落,已不复昔日荣光。
教皇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皇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皇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皇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皇的职位空缺,这种情况称为皇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皇是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Ⅱ),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皇,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皇的非意大利人。
若望·保禄二世于格林威治时间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岁。在4月18日开始的教皇选举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为新教皇,是为本笃十六世。
在天主教会的教阶体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人员组成教廷,创立教区,任命主教,而且“在伦理和信仰上永无谬误”。在11世纪前,教皇须经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贵族遴选或认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于1059年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但须得到法兰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继位者的认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会议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会议两次确认后,才正式规定教皇可单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不过仍须承认法、西、奥三国君主对候选人具有否决权。20世纪初,三国王室相继被废黜后,庇护十世废除了这种世俗君主的否决权。1914年,本笃十五世遂成为单由枢机主教选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登基后任职终身,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

梵蒂冈教皇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问题比较繁复,简而言之:根据天主教的圣传(即神圣的传统),第一任教皇(天主教内称为教宗)是伯多禄宗徒(就是耶稣十二门徒里的彼得)。其后的每一任继承人都是由大公教会选举产生。历史上选举的仪式十分隆重复杂,现代大致程序如下:前一任教宗去世,普世教会根据全球有资格参加选举的枢机主教(就是红衣主教)名单先选出合适的候选人,一般十二名,而后大家进入甘多尔宫闭门祈祷,求圣神给予指示,然后彼此不记名投票,根据不同的结果可能要多次投票确认,最终推选出新一任的教皇。当候选人们闭门祈祷选举时,虔诚的信徒们就在门外祈祷等候结果,如果当天没有选出,烟囱里就冒出黑烟,一旦选出就冒白烟。然后宫门大开,新任教皇到阳台上接受信众祝贺并宣布赐福或大赦。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