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特征:
1、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2、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行为特征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和及时地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4、教学效能感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学生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学生不听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老年教师肩挑重担,工作相当辛苦,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和信任,一旦不能称心如意,也会造成心理失衡。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工作上的不断磨难困扰
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工作量过大,会使有的教师在体力和精神上感到不堪重压,过快的生活节奏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遇到难以调教的学生,会使有的教师失去自我控制,进而导致违反教育原则,采用不妥当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造成教师的自卑和自负心理。
3.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有的教师同领导的关系紧张,有的教师同同事的关系极不和谐。其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或由于同事间性格不合,看法不一。长期处于这种不良人际关系中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4.过重的外界压力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中的竞争越演越烈;在个人生活方面,爱情生活,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等等也会产生压力、对这种压力处理不当,就会使人对工作失去信心和自信,使人感到沮丧和失望,乃至于出现颓丧、消极和沉闷。许多事实告诉我们,一些心理疾病,正是由于不堪承受过重的压力造成的。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压力不会减轻,社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绝不会降低,教师之间的竞争也永远存在,我们不可能改变客观存在,更不可能用降低教育教学要求来换取教师心理的平和。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作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 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
■刘忠武首先,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空,也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你的引导和组织下,开展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能照顾到个性差异,能在各方面作好表率,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教师是学生的朋友,能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事,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变得更加自然、更加真实,因为学生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个体。与学生交流是教师获得快乐的源泉,能够在交流时使学生获得快乐,获得教育,同时也获得了对你的肯定和认可。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父母”。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同时学生除了智力培养外,还要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从关心每一位学生入手,从学习上、生活上来真正关心学生。殊不知,一个“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或本身心理方面的缘故,能够适时送去一个微笑,一份祝贺,一句问候,给他们信心和鼓励,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总之,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来与学生交流,用爱心来关爱学生,用耐心来教育学生,用责任心来对待一切学生,让你和学生心连心。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学) 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素质
■杜建民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素质,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同时还要面对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的学生,这种“夹心饼”似的角色更令挫折倍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水平,在遭受挫折时不会产生悲观、动摇和畏惧的心理。能承受困难的压力,同时能冷静思考对策,克服困难和险阻。要保持一种“乐观、自信、坚强、耐心”的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洪流中勇往直前,泰然处之。?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平县好生镇中心校? 我心中的优秀教师
■朱凯一、教会学生做人。 二、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学习上自然如此。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快乐中获得真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一般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取水”,并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都有“吸水”的本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境界。 三、教会学生生活。 一个不会生活的孩子,他就不可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如果把学生的生活单单理解为学习、吃饭、睡觉,那就大错特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感觉到社会的多变和繁杂,就会出现诸如青春期困惑、游戏厅网吧的诱惑及社会其它不良思想影响等。作为优秀教师,应该有“生活处处皆课堂”的理念,能用睿智的头脑,引导学生;聪慧的双眼,观察学生;灵敏的耳朵,聆听学生。及时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