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直升机的原理(直升飞机的工作原理)

时间: 2023-04-11 21:18:11

直升机的原理

直升机发动机驱动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机举托在空中。单旋翼直升机的主发动机同时也输出动力至尾部的小螺旋桨,机载陀螺仪能侦测直升机回转角度并反馈至尾桨,通过调整小螺旋桨的螺距可以抵消大螺旋桨产生的不同转速下的反作用力。双旋翼直升机通常采用旋翼相对反转的方式来抵消旋翼产生的不平衡升力。

直升飞机的工作原理

直升机发动机驱动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机举托在空中,主发动机同时也输出动力至尾部的小螺旋桨,机载陀螺仪能侦测直升机回转角度并反馈至小螺旋桨,通过调整小螺旋桨的螺距可以抵消大螺旋桨产生的不同转速下的反作用力。

通过称为“倾斜盘”的机构可以调整直升飞机的旋翼的螺距,从而在旋转面上可以产生不同象限上的升力差,以此升力差来实现改变直升飞机的飞行方向,同时,直升飞机升空后发动机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转速下,控制直升飞机的上升和下降是通过调整螺旋桨的总螺距来得到不同的总升力的,因此直升机实现了垂直起飞及降落。

螺距:指螺旋桨在自己本身根轴上的偏转角度,转速固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螺距可以更有效的操纵螺旋桨的升力或推进力,甚至得到反推力或者反升力。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望采纳,谢谢!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靠主旋翼桨叶给空气以向下的作用力,使空气向下作加速流动.与此同时,空气给旋翼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就是旋翼产生的旋翼拉力.而直升机就是靠主旋翼的这个拉力实现空中运动.

直升机的原理是什么?

原理:竹蜻蜓的叶片和水平旋转面之间有一个倾角(这个倾斜角度是可以调整的)。

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著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自身的重力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竹蜻蜓的叶片和旋转面也保持一个倾角,所以当我们用手旋转竹蜻蜓时,它会得到空气的反作用推力而向上飞出。

扩展资料:

中国的竹蜻蜓是直升机发明的灵感来源

中国的竹蜻蜓和意大利的达芬奇的直升机素描,为现代直升机的发明提供了灵感,指出了正确的思考方向,通常被认为是直升机发展的起点。

竹蜻蜓,又称飞旋和“中国顶”,是它们祖先的奇特发明。竹蜻蜓被认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存在于中国,而更保守的估计是明朝(约公元1400年)。这就是所谓的竹蜻蜓民间玩具,一直流传至今。

现代直升机比竹蜻蜓复杂一千万倍,但其飞行原理与竹蜻蜓相似。现代直升机的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叶片,旋翼轴就像竹蜻蜓的竹签,旋翼的发动机就像我们的双手用力摩擦在一起。竹蜻蜓的叶子是圆的,前面钝的,后面锋利的。上表面是拱形的,下表面是平的。

当气流通过拱形的上表面时,流速快,压力低。当气流通过一个较低的平面时,它的速度很慢,而压力很大。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形成压力差,产生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它自身的重量时,蜻蜓就会飞到空中。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原因与竹蜻蜓相同。

简明的大英百科全书、卷9日表示:“飞行的直升机是最早的想法之一,多年来一直认为,达芬奇首先提出了这个想法,但现在知道中国制造的玩具直升机在中世纪的欧洲人。”

-竹蜻蜓

直升机飞行原理分析

直升机飞行原理分析

直升机旋翼绕旋翼转轴旋转时,每个叶片的工作类同于一个机翼。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直升机飞行原理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

直升机旋翼绕旋翼转轴旋转时,每个叶片的工作类同于一个机翼。旋翼的截面形状是一个翼型,如图1所示。翼型弦线与垂直于桨毂旋转轴平面(称为桨毂 旋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桨叶的安装角,以j表示,有时简称安装角或桨距。各片桨叶的桨距的平均值称为旋翼的总距。驾驶员通过直升机的操纵系统可以改变旋翼的总距和各片桨叶的桨距,根据不同的飞行状态,总距的变化范围约为2º~14º。

直升机旋翼的操纵

直升机体放在地面时,旋翼受其本身重力作用而下垂。发动机开车后,旋翼开始旋转,桨叶向上抬,直观地看,形成一个倒立的锥体,称为旋翼锥体,同时在桨叶上产生向上的升力。随着旋翼转速的增加,升力逐渐增大。当升力超过重力时,直升机即铅垂上升;若升力与重力平衡,则悬停于空中;若升力小于重力,则向下降落。

旋转旋翼桨叶所产生的拉力和需要克服阻力产生的阻力力矩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旋翼的转速,而且取决于桨叶的桨距。从原理上讲,调节转速和桨距都可以调节拉力的大小。但是旋翼转速取决于发动机(通常用的是涡轮轴发动机或**式发动机)主轴转速;而发动机转速有一个最有利的值,在这个转速附近工作时,发动机效率高,寿命长。因此,拉力的改变主要靠调节桨叶桨距来实现。但是,桨距变化将引起阻力力矩变化,所以,在调节桨距的同时还要调节发动机油门,保持转速尽量靠近最有利转速工作。

直升机的平飞依靠升力倾斜所产生的水平分量来实现。例如,欲向前飞,需将驾驶杆向前推,经过操纵系统,自动倾斜器使旋翼各桨叶的桨距作周期性变化,从而改变旋翼的拉力方向,使旋翼锥体前倾,产生向前的拉力,将直升机拉向前进。

直升机的方向是靠尾桨控制的。欲使直升机改变方向,则需踩脚蹬,改变尾桨的桨距,使尾桨拉力变大或变小,从而改变平衡力矩的大小,实现机头指向的操纵。

直升机的构型变化

直升机旋翼的旋转产生了升力的同时,空气对旋翼的反作用也形成了一个与旋翼旋转方向相反的作用力矩,驱使直升机的机体反向旋转,这就是所谓的直升机力矩及力矩平衡问题。

较早致力于力矩和力矩平衡方面研究的是德国人贝纳恩(B.R.Beenal)和阿赫班奇(Achenbach)。他们两人分别于1897年和1874年提出安装一个尾桨来平衡直升机旋翼产生的反向力矩的方案。通过安装尾桨,可产生一个平衡力矩,以抵消旋翼力矩,保证直升机的平衡飞行。实际上这就是后期发展成熟的单桨式直升机的'萌芽。

此后,许多直升机事业的先驱者都试图研究并解决飞行力矩问题,运用两个或更多的旋翼来克服飞行力矩,其原理是使这些旋翼以相反的方向旋转,使各自的飞行力矩彼此抵消保证平衡。探索的结果导致了直升机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单桨式、共轴式、横列式、纵列式、多桨式等的问世。

直升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单桨式成为后来实用直升机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最早出现于1874年,是阿赫班奇设计的。这架水蒸气机驱动的直升机包含一个举力旋翼和一个推进式螺旋桨,一个方向舵和一个尾桨。这是用尾桨平衡直升机力矩的第一架直升机。

共轴式结构是在同一个轴上安装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旋翼,这样两旋翼所产生的力矩就彼此抵消了。早期直升机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其最早的设计是布莱特于1859年作出的。由于动力的缘故,这架直升机没有进行过试验。早期取得一定成功的共轴式直升机是美国人埃米尔·贝林纳(E.Beliner)于1909年设计的。他的直升机安装了两台发动机,与共轴的旋翼相连。旋翼采用坚硬的木质桨叶,通过倾斜整个族翼及部分机身来达到控制。这架直升机成功地飞行了三次。人们对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究和研制一直没有停止。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从1945年 研制成功卡-8共轴式直升机到90年代研制成功被西方誉为现代世界最先进的武装攻击直升机卡-50;发展了一系列共轴双旋翼直升机。

纵列式结构是通过沿身体前后排列的两个旋向相反的旋翼,来克服直升机的力矩的。1907年,法国人泡特·科努(P.Comu)制造了一个外形结构与纵列式结构非常相似的直升机,并成功地进行了—它行试验,但这种结构在早期发展的直升机中较多采用,主要原因是机身长,重心变化范围大,稳定性差。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最有名气的是美国的 CH-47“支奴干” 1。在越南战争初期,美国曾将大量的CH-47直升机投入战场,以运送兵员和物资。由于该直升机机体大,机动性差,没有自卫能力,所以被击落不少。

横列式结构是通过沿机体横向左右排列的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旋翼来克服直升机力矩的。这种结构的直升机最早出现在1908年与1909年间,是由美国人贝林纳设计制造的。它将两个旋翼并排安装在机翼两端,通过倾斜整个旋翼及部分机身实现飞行控制。这种型式的直升机机最大优点是平衡性好,其缺点与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差不多,操纵也比较复杂。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要在机身两侧增装旋翼支架,无形中会增加许多重量,而且也加大了气动阻力。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的数量很少。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米-12是最典型的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该机机身长37米,每副旋翼直径35米,最大起飞重量105吨,最大平飞速度260公里离小时,仅在60年代试制了4架原型机,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