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要注重实现学生在人格上与老师平等,还要注意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良好的发展意愿,努力保护好学生学习欲望;
2、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更应突出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发展自我,锤炼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
3、尊重学生的人格 ,加强师德建设,就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理性监督,每位教师应时刻牢记,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是相互的;
4、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创造选择的氛围,提供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工具,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等进行选择。
一、关爱学生先要关心学生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关心学生就是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服务于学生。关心学生体现在许多方面: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教师及时帮助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师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困难时,教师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教师及时帮助排忧解难。教
师应争取做到:学生哪里需要教师,哪里就有教师的身影。这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得与失、
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教师不仅要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二、关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诸多爱生的美德中,尊重是爱之核心。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边活动,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复杂程序,简单的一方能动、另一方被动的生产模式。充分尊重学生既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是可焕发学生创造热情,激发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心
理。但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对人生、思想、前途、事 业、社会等,都有所思考,在考虑过程中,对什么是尊重也存有错误认识,若是对他们的设计,不管正确与否都全盘接受;对他们作为,不管是否得体,都鼓掌喝彩,必然会导致学生错误思想的蔓延。真正的尊重,应当体现因人制宜,体现个性的原则。
三、关爱学生还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小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
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行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四、关爱学生定要信任学生信任学生可解释为信而任之即相信敢于托付。首先,在对待全体学生上,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努力做到以信任之心待之,以信任之目视之,以信任之耳闻之,以信任之言任导之;其次,在对待后进生上,同样要以信任为前提,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抱有成见,学生犯错误,应当心平气和地让他坐下来,想方设法让他开口说话。然后顺势进行引导,最终使之幡然醒悟。再次,在对待班干部上,要坚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全体班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它们在信任的土壤上茁壮而健康地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只 要教师用心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那么学生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将会更好地茁壮成长。爱护学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
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具有主体人格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期师德要求。因此,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用爱心去感染和影响他们。 一、尊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有爱心
爱心,是燃烧的火,会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作为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热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应事事注意,时时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学习中失去信心时,教师应给予慈母般的温暖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你的爱心,他们就会直视困难,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二、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要宽容
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就存在。所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豁达,教师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赋,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成绩差,或者犯了错误的学生,用同情心去唤醒儿童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清除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用热情和温暖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当遇到学生"顶牛""越轨"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三思而后行,尤其需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和精神,也许学生的"顶牛""越轨"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萌发,作为教师要小心呵护,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工作中我是以宽容的心态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犯错。
三、尊重学生最根本的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硬性地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每个学生。这种差异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分层施教,帮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歧视学生的现象,也才能让优生"吃饱",培养出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尖子生,让"优、中、差"都取得更大的进步。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们放下你的架子,弯下你的腰,学生就会向你微笑。细心呵护幼苗用心培养参天大树。所以,我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作为在教育一线的一名普通教师,我会更多地思考如何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中做到细心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心培养将来的栋梁之材,以回报家长对孩子、对教师、对教育的期望,尊重家长们最迫切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
宝国庆 辽宁省朝阳县瓦房子镇中心小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比如有些教师在上课前,先用幽默的语言与学生沟通。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上公开课前,先让学生猜猜老师姓什么?在学生七嘴八舌中,于老师即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于”字,然后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来记住老师的姓呢?学生一下子嚷开了,有的说:“二横加钩‘于’ ”,有的说:“于是的‘于’ ”,有的说:“干钩‘于’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这样做便教利学,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些教师还十分注重开课和结束时的师生问候。如:“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 ”学生们也会有礼貌地对答:“初次见面,请老师多多关照。”又如上课结束时,有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好好休息”,学生随即说:“请老师好好休息。”这是多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啊!无论是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感到十分亲切、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些老师尽量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扩展的空间,不像以前有些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问题在课上一个接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变“满堂讲”为“满堂问”。这样的课不仅上得琐碎,失去了思考价值,而且使得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了,结果导致教师问得辛苦,学生学得厌倦,效果很不理想。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者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探究,不断创造,学生才会不断提高和发展。尤其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显得丰满、充满活力。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绝大多数同学对老师的情是真诚的,比如见到老师问声好,每逢节日给老师送上一张贺卡,老师对这些应该十分尊重。如若把学生高高兴兴的一声“老师好”当作耳边风,他们会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内心不愉快,使师生感情疏远,对教学产生影响。总之,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关心他们,时刻想着他们,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和学习进步,关心他们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与他们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天职。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例如:开展班队活动,我们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按学生意愿来组织安排活动。这样做,学生才会感兴趣,活动才会有意义。 四、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护,我们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指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的基础是承认和肯定自己的尊严,从而不做有损于自己尊严的事,并且不容许他人侮辱和歧视。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有助于克服自身弱点,促使自己去维护尊严。反之,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长期受到挫折,他就会失去自信,坠入自卑的深渊,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工作中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五、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学生的尊重,还表现在肯定、赏识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我曾听过一位名教师上课,在课上他请一位学生读书,这位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差,一段文字读得结结巴巴显得非常吃力。他非常耐心地听学生读完后,不但没有指责学生,反而用温和的语气说:“这位同学读得很认真,很辛苦,他能坚持把文章读完,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这样的评价既不伤害学生,又给了学生自信,多可贵啊!换了其他教师可能会很不满意地指责学生:“回家为什么不好好读书?读得这么差劲,下次要好好努力啊! ”现在学习“新课标”以后,老师们都转变了教学观念,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特别是课堂评价语更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如“你真会读书! ”“你的感悟能力真强! ”“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学生十分在意,它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长期如此,学生必将终身受益。 每个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蕴藏着闪光点,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平时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叹息。不要遇到问题总是怪罪学生,怪学生懒惰,怪学生脑子笨,怪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教者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学生人人有才,但人无全才,不必要求太高,应扬长避短,多加培养,使他们人人成才。 我们知道,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是每一位老师恪守的师德信条之一。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