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三观指的是什么(教师资格证考教育观内容吗?)

时间: 2023-04-11 23:32:09

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三观指的是什么

1、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三观指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是大学政治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教师资格证考教育观内容吗?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职业理念这部分内容一直作为考试的重点,尤其是教育观这部分内容,教师资格考试有三种题型,包括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和作文,该知识点主要以单选题和案例分析题两种形式出现。单选题主要考察对于教育观的理解,通常以案例反选的形式出现,有时也会考查其地位和作用;案例分析题主要以教育教学实例为题干,在理解教育观内涵的基础上对题干进行分析和作答,提问方式常为“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老师的行为”。考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不仅要明确知识的含义,同时也要了解案例题中如何分析答题要点。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他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素质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观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的教学观两部分。
一、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单选题中,如果题干描述“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或“素质教育是以什么为根本宗旨”,则考查的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体现了教育公平。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在单选题或案例分析题中若题干描述“学校分为重点校和非重点校,班级分为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教师按成绩排座”,“只给学习好的学生发学习资料”等,则教师的做法违背的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若题干中描述“教师能够对班级内的学生一视同仁”,则教师的做法正确,遵循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如果题干中描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则违背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若题干中描述“教师既关注学生的成绩,又促进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则遵循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做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若题干中描述“教师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则违背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若题干中描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否定,扼杀学生想象力”,则违背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原则。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见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识只能解一时之困,而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的过程和学科研究方法。若题干中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题干,则体现了该知识点。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新课程改革之前重视教学的结果,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造成了应试考试的弊端。而现在强调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就应该让学生经历过程。学生在经历过程中就会犯错误,这也要求我们老师要能进行容错教育,在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若在案例分析的材料中体现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或实践过程,说明该教师具有重结论更重过程这一教学观。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之前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而现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若题干中体现教师能关注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或心理变化,说明该教师能做到将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的教学观常作为案例分析答题的理论依据,也会以理解性单选题出现,偶尔也会以单选题形式考查新课改的具体要求。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教育观的内容,并且能够学会梳理材料,分条列点作答,灵活应对考试题目。

幼儿综合素质三观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幼儿综合素质三观必背知识点有:

《综合素质》是在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科目一的考试科目,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是否具备教师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大模块。

考察的范围很广,但是难度不是很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抓住重点。下面,就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中必考的考点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一、素质教育观

(一)原理

素质教育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二)考察形式

1、单项选择题

在单项选择题中多给出一段小的情境,来根据素质教育观的相关知识,来评价情境中老师的行为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观。

2、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中会给出一段教学案例,从素质教育观的角度来评析老师的行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评价老师的行为,二是要结合材料来分析。

二、“以人为本”的幼儿观

(一)原理

历史上的儿童观:蒙台梭利儿童观;杜威进步主义的儿童观;多元智能理论的儿童观;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儿童观;陈鹤琴的儿童观。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儿童是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儿童期有其自身的价值。“以人为本”儿童观在教学中的体现: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二)考察形式

1、单项选择题

在单项选择题中多给出一段小的情境,来根据“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相关知识,来评价情境中老师的行为是否符合“以人为本”儿童观。

2、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中会给出一段教学案例,从“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角度来评析老师的行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评价老师的行为,二是要结合材料来分析。

素质教育的三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在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考察的主要是素质教育内涵的内容,在备考中需要以单选和案例分析题来进行备考,那么其中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又包含哪些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概念在考试中建议大家以单选题来进行备考即可,相对考察的比较简单。
素质教育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三)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上五条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我们在学习和备考中可以用一个口诀快速的学习和掌握,即“个性提速创两全”。
二、学生观
通过学习学生观,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存在的特点,以及成为人民教师后应如何更好的、准确的去对学生进行施教。学生观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体包含三方面,分别是学生是有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学生。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分别是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需要大家掌握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对待他们,而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其中共包括三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是能够进行思考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三、教师观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二)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