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的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2、确定学习目标;
3、设计教学策略;
4、选择教学媒体和资源;
5、学习效果评价。
数学教学设计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体现一定理念的教学,包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分析和调整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 具体包括以下过程:确立目标,分析内容,了解学生,设计活动,评价结果。
(1)确立目标包括远期目标,近期目标,过程性目标。
(2)分析内容的目的在于明确学习主题属于哪一类目标,它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方法有哪些;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前提是什么;学习素材与教学目标的联系是什么;评价项目可以考查哪些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等。
(3)对学生的了解应关注他们是否具备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征、对数学的价值取向、学生之间在数学活动方面的群体差异等,这些都是设计合理数学教学的基本前提。
(4)设计活动。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 “观察、试验、探索、猜想、推理与交流”的活动。(5)结果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也包含总结性评价——目的是检查教学是否达到了设计的目标。
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如何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就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一般地,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s/15gHbV1_jMQSY8-Wj4k4rMQ
?pwd=2yjs 提取码: 2yjs
这么重要的教学设计,学好下面几个步骤,就能轻松应对!
一、课前部分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不同年级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有三个操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
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
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
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6.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部分——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2.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3.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5.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部分——教学反思与评价
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
(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
(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1
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
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3
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4
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5
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6
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或许您的同学或朋友也需要这些资料,请分享推荐给他们,您的一个分享就可能成就他人梦想!积善缘得好运 !谢谢!
注
看完之后记得分享哦!很多教师朋友们都不知道呢。
教师课前的各种教学准备工作,通常称为备课,又称为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构思和安排教学环节与教学细节,对教材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理论素养和教学艺术的结晶。搞好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实现教学良性循环的关键。所以教学设计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而且又是一项精益求精,没有止境的工作,即使同一教材反复教学多次,仍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学生情况在变化,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所以教学设计不能一劳永逸。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课型的确定;目标的设计;教材的加工和处理;主要教学行为,方法,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教案的形成等。
一、确定课型
小学数学课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课型,比较常用的课型有:准备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等。新授课是以教学数学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型;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以形成熟练的技巧,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型;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再现,整理,巩固已学知识,使之系统化。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总是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对达到一定的目标进行预设,就要设计一个好的教学。必须认真学习和弄清学科课程在标准中相应阶段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弄清学习内容的性质,框架,落实课标中相应的建议和评价,现在的教学提倡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二次开发,取舍,根据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以及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制定课时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自主的权利。课时目标是描述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学会一种技能的行为变化。专家指出“制定的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恰如其分”。例如在许多教学目标设计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式“让学生——”“使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目标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老师想学生怎么样学生就得怎么样,又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的目标,我认为不很具体,因为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一节课能培养出来的,这样的目标适合用在学期目标或单元目标中使用,标准中提出过程性目标,如“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经历先摆5根小棒,再摆3根小棒,一共是8根小棒的过程”。经历过程给了学生探索体验,创新尝试的机会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给学生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所以制定好恰当,明确的课时目标有助于教学组织,也有助于学习评价。
三、教材的加工和处理
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划分课时,把教学内容适当分解、组合,分配好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好单元、学期复习课,尽可能使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中心的任务。一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并考虑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当堂巩固消化的需要,恰当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目标相结合,崔琦先生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所以把新教学的内容展开转化为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当然这种处理需要和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结合起来考虑。
四、教学流程设计
课堂教学必须在规定的40分钟一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精心的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流程,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构紧凑,方法灵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般数学课堂的流程是:复习准备——导入新课——探究新知——课堂小结。
1、复习准备
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看。新课前要用哪些旧知识和做好哪些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复习。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回忆,为了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复习一般不要面面俱到,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和目标,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连接和转化,选择适当的复习内容和方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教学,能收到帮助学生比较顺利获取新知识的作用。
2、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能让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就比较兴奋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要我们设计一个好的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究欲望,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尽量采用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学生比较关心的事实导入,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有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是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组织学生交流,怎样启发学生理解分析,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我们都要预设好,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针对新知识教学,一定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课堂小结
为了保证一节课的独立与完整,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人说“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那么耐人寻味的小结则是‘课虽终,思不尽’的境界”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学生的大脑已经疲劳,更要求老师精心设计课堂小结,使结尾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四、练习设计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设计练习时,内容应有针对性,安排要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性,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对学困生,我们可以按不同的要求设计,灵活处理。对学生练习不能机械重复,盲目多练,有关研究表明,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多的集中练习效果要好。所以每天进行三、五分钟的练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数学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知识经验出发,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有利于进行学生数学情感、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
教案流程如下:
1、章节名称:写明教案对应的教科书上的哪一章哪一节及章节的标题。
2、计划学时:根据实际的教学计划安排出使用的学时。
3、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难点: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
5、教学过程: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6、作业处理:按照教学目标编制的一组练习题,用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或本知识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7、板书设计: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白板)上所写的文字、公式符号和所画的图表等内容。它是整个教学思路和内容的浓缩,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8、教具: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相关介绍: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