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教育心理学的价值:1、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2、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每个学生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教育必须围绕“保护天性、 张扬个性、完美人生”来展开。因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忽视了个性的培养。用同一标准培养学生,用统一目标规范学生,用统一进度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用统一的试卷操练学生。这是一种不公平,也不公正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失去了独特的个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即个体差异。例如在认知方面、能力方面、情感体验上等的差异。实施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必须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学校应是一方沃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佳的环境,使每棵禾苗都能茁壮成长。
1、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个性化
传统教学是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往往只重视教学结果,很少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尽量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个性化。因为有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有正确的发展方向。要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确定出“最近发展区”,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要求学生达到某一层次的目标后,还要向高层次的目标冲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使目标起到分层激励的作用,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对于一个优秀生要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是要设立新的目标;对于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定一个更为实际可行的目标。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学习。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
2、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其意而扬长
老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组成“特长小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例如,擅长体育的,可组成班级运动队,负责早操、课间操,并鼓励、推荐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运动会;擅长演唱的,可组成演唱组,负责班级的文艺活动、课本剧的演出;擅长写作的,可组成班级文学社,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并推荐出优秀的作品,向报刊投稿;擅长口头表达的,可组成班级演讲组,定期举行演讲示范,并鼓励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演讲比赛;擅长上网的,可组成“小灵通信息组”,定期向同学们发布国内外新闻。而对于那些某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可参与相关反向的“特长小组”,反其道而避短,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中发展能力。如平时不善于言谈者、胆小的学生,可让他们参加演讲组,不求立即登台亮相,先让他们在善谈者的示范下,潜移默化,逐步锻炼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关注生命,尊重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尊严,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他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拥有。我们心中不应该总是偏爱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与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把那些学困生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充当“看客”、“陪坐”,而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关爱他们,尊重他们。
1、尊重学生学习的习惯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要由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转到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上来。学习的要求要因人而异。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不要强求一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大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读书。有的学生喜欢先分析题目,然后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课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坚持这样读书,完善这种方法;有的同学喜欢从开始就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老师同样要给以表扬鼓励,让学生把这种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下去,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渐变为个性化的行为。
2、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发表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因此,教师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质疑,敢于挑战课本,挑战老师。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关注过程,分层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评价用单一的量化、标准化测试来评定每一个学生,这种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灵活的、具体的,力求做到: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评价上,可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例如,对作文的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自评、互评、师生一起评等方式。教师写评语,不应只停留在对主题、结构、方法、字词句的评价上,也应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性格、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给不同的评语:对性格较内向的、感情较脆弱的、能力较低的学生,要及时捕捉他们在文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肯定,让他们树立起信心,看到今天比昨天好,相信明天比今天一定会更好;对进取心较强的,但又较容易满足于现状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他们以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去探索,一定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确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为师范类本科生,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程,是教育中的心理科学。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理论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筋骨,没有或不完整的理论体系,都无法建造完善的学科体系,本科生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好理论学识,为未来的教学活动提供知识储备。这篇文章我将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来谈谈我对《教育心理学》这一本书的自我感受。
在讨论学科体系前,我想谈谈对教育心理学学科的认知。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型学科,其最鲜明的学科特征是交叉性,所以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中我可以清晰的、鲜明的感受到教育心理学科研究是具有两重性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的规范和要求,又应考虑教育科学的规范和要求;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景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又要更关注与教育、教学情景的有关直接关系的问题,以便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提供具体原则和方法。
这是非常基本的问题,其交叉性特点既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存在价值又反映了教学心理学的复杂性,所以对这一学科进行系统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每一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的体系,从系统来看,学科理论体系也是一个系统,是由不同的维度或者不同层面、层次的若干子系统构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归纳为:基础理论、学科理论和相关理论。接下来我将分别就这三点进行阐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从本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促进人性发展的科学,但其与哲学伦理等又有很大的区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其最本质的特征是主体性和交互性。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前提是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如前面所说,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中的心理科学,研究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中的心理学科,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教育的中介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全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我们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关于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依据。
在作为教育主体中“学生”角色而存在的时候,我总是关注浅表的,并没意识到“教育心理学”这个学科存在的实质性意义,也没有考虑过教育中心理学发挥的科学作用,只是非常表面的将“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全部构成,毫无章法,而对于教学也是非常粗鄙的定义为性格使然,可以说,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我基础理论的构建是“夯实地基”般的存在。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回答本学科一些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包括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学科价值、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等基本认识和观点。“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教育心理学家都在探讨学科科学问题。”所以对科学学科问题的理解、学习、探讨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多次提到历史发展以及诸多教育心理学家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领域,其存在这一领域的理论,这也就是我学习教育心理学时构建体系的主干,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影响教与学成效的相关理论是这个主干的根基,而诸多的具体问题就是小分支,比如:学习动力、知识学习、知识记忆等,都是领域、科学下的小问题。
所以说,我在学习、复习这一学科的时候都是先在领域内进行整理和学习,诸多具体问题的提出对我自身的大学学习生活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等,都是学生个人学习的科学理论依据。学习这本书后,我相信我不仅仅只是学会了科学理论,还收获了对自己个人学习生活的指导方法。
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在学习具体理论前,本书主要讲述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这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具有“勾画蓝图”的作用,在当代普罗大众中,心理学只是小知识的堆砌,初入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我们注定是迷茫,而学习“心理学”的梗概知识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总结来说,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对于我脑中的教育心理学体系的构建是非常系统性的。所以,在逐渐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科科学知识,更多的是指导自我更好“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有了科学依据的,好的方式方法便是锦上添花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