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雁飞高。出自《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作者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的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于天宝末年考中进士,但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大历年间被权贵举荐,先后出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检校户部郎中等职。卢诗擅长写景,语言简练,气势不凡,尤以《塞下曲》最为有名。
作品原文: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卢纶(唐代)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有《塞下曲》4首,其中第三首诗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依旧有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读后令人振奋。
能诗擅文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却认为该诗对事物的描述违背了北国的自然规律,甚至犯了常识性错误,为此曾仿《塞下曲》写了一首五言诗质疑卢纶诗。诗曰:“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飞。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华罗庚的诗亦庄亦谐,疑得有理,问得也自然。
大诗人郭沫若读了华罗庚的质疑诗后,也仿《塞下曲》以诗作答。诗云:“深秋雁南飞,懒雁慢未随。忽闻寒流至,奋翅连连追。”郭老这首微妙的释答诗谐谑间作,极具巧思。高明之处是既默认了数学大师质疑诗的观点,又不排斥卢纶诗只是一个特例以及其精彩的艺术特色,亦可谓兼容并包,两全其妙。
卢纶并非臆造
(2002年12月12日)
号称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有一首《塞下曲》很有名:“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数学家华罗庚生前曾对这首诗提出了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报刊曾刊登文章讨论,大都认为华罗庚说得对,把归雁和大雪扯在了一起,是卢纶搞错了时序;同时,既然是“月黑”,就不可能看见飞雁,是臆造。有的说只有“把‘月黑雁飞高’看作‘单于夜遁逃’的比喻”,才好解释,否则是说不通的。有的更认为“第一句是败笔,牵动全诗,要是没有这句该多好。”
我却不这么认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说的是常理。这个“北方”,也许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吧,雁的南归在秋天,雪的飘落在冬天,是不在同一时段内的。但在唐代的塞上边地,就不是这样的情形了。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说明那里中秋就下起雪了。其实,在西北地区海拔高的地方,气候寒冷,天气多变,与四季分明的中原是大不一样的。所谓“怀抱火炉吃西瓜”,说得的确不假。前年八月,实际上只是农历七月,算起来才是初秋,我们取道张掖,过扁都口,翻大坂山,去西宁。一路上,忽而朗日高悬,忽而风雪迷漫,我们也没有太大惊异,以为本来如此。如果这时有大雁南飞,非但不惊奇,也许还会感到有点早。祁连山一带尚且如此,而唐朝的将士还要远征“天山路”,那就更是可想而知了。我想,如果华罗庚在读卢纶的《塞下曲》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些感性的体验,就不至于产生上述的疑问,也不会一概而论了。因为这种现象虽然是特殊的,但它却是真实的。而卢纶,贞元时曾在河中节度使军幕中任过元帅府判官,有边地征战的阅历,他那样写无疑是十分自然的,用不着造作。李颀《古从军行》中“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诗句,所描述的不也是这种情景吗?
至于“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的确是见不到的。其实诗人也端的未着一“见”字。见不到,未必听不到,想不到,不存在。这似乎更不成问题了。据说大雁的迁徙是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表现出惊人的勇毅。它们从来不会迷路,因为据科学家研究,它们有一种特异功能,能灵敏地沿着地球的磁力线,准确无误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每当深秋,月黑风高的夜晚,总会从云间传来大雁的鸣叫,便想到它们正在飞过我们头顶的上空,不禁发出伤时感世的慨叹。当然,古代对它们具有的特异功能大约是尚未认识的。
由此我也就想到,数学家和诗人的思维方式的确是不太一样的。数学家的判断,总是用已知的定理和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合乎常理的结论。而诗人却是在表达此景此境下此时此刻的情感。二者大概是“按理说”与“这一个”的区别。“这一个”则往往是特殊的、非正常的,甚至不一定是“正确”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用数学的观点看是不能成立的,用诗的观点看不但可以成立,而且很好。何况《塞下曲》只是写实,而并没有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因此我常说,在更多的情况下,诗不在正误而在优劣。
总之我认为,卢纶的《塞下曲》并非臆造,因为它真实地写出了特定地域天气的恶劣,自然条件的严酷,从而烘托出征战的悲壮,诗气尤其慷慨苍凉。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