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结构的薄弱层是指哪些部位

时间: 2023-04-12 15:46:13

结构的薄弱层是指哪些部位

薄弱层,是指在强烈地地震作用下,结构首先发生屈服并产生较大弹塑性变形的部位。

薄弱层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百分之八十;位置在下列情况确定,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房屋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房屋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部位)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至3处;单层厂房,可取上层。

与薄弱层相近的概念还有:

1、软弱层:该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百分之七十,或小于其上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百分之八十;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五。

2、转换层:该楼层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将上一层的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本层向下传递。

3、框支层:如果结构同一位置转换层以上为剪力墙,转换层以下为框架,那么转换层以下的楼层为框支层。

多高层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多高层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三水准抗震设防,两阶段抗震设计”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抗震设计思想。与“大震不倒”的第三水准设防目标相对应,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第二阶段的抗震设计,即需要对一些规范所规定的建筑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阶段变形验算。
1 结构弹塑性分析的规范要求
目前主要有三本现行规范设计到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阶段设计: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8)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这几本规范中对于弹塑性阶段设计均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例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8)第3.4.3条、第3.6.2条、第5.1.2条、第5.5.2条、第5.5.3条、第5.5.4条、第5.5.5条中均涉及到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阶段变形验算。
“抗震规范”第3.6.2条规定:“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层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抗震规范”第5.5.2条规定了何种结构“应”或“宜”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1
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8度Ⅲ、Ⅳ类场地和9度时,高大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横向排架;
(2)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参见SATWE计算结果文件SAT-K.OUT
(3)高度大于150米的钢结构;
(4)甲类建筑和9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5)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2
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规范中)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且属于表3.4.2-2所列竖向不规则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
(2)7度Ⅲ、Ⅳ类场地和8度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3)板柱—抗震墙结构和底部框架砖房;
(4)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钢结构
对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方法,抗震规范5.5.3条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简化分析方法;除此之外的其他建筑结构,均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或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方法。
可见对于大量的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建筑结构,尤其是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弹塑性阶段抗震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2 弹塑性分析软件EPDA&EPSA简介
目前,设计人员可用于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的计算工具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一般只能选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来进行结构的弹塑性计算。通用有限元软件有其自身的优势,如计算功能强大、计算性能相对稳定,用于特别重要结构的分析还是可以考虑的,但对于大多数建筑结构的设计、校核而言还是显得过于复杂,而且对于一些建筑结构所特有的复杂性而言,通用有限元软件未必能够做到简单、适用、可靠。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在原有的线弹性分析程序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软件进行了探索研究,适应规范要求推出了建筑结构弹塑性动力、静力分析软件EPDA&EPSA。目前的EPDA&EPSA软件提供了两种空间模型弹塑性分析方法,一种是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EPDA(Elastic and Plastic Time-history Dynamic Analysis);另一种是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EPSA(Elastic and Plastic Static Analysis),即通常所说的静力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
EPDA&EPSA程序具备如下特点:
(1)完全空间化的计算模型,EPDA&EPSA程序是完全基于空间模型而设计的,尽量做到计算模型能够真实地模拟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计算模型所带来的计算误差。
(2)前、后处理功能强,自动读取PMCAD的几何信息、荷载信息,SATWE、TAT、PMSAP软件模块的设计分析结果,对钢筋砼构件,自动读取计算配筋,用户可以交互修改生成实配钢筋;充分利用了PKPM系列软件的CFG图形操作功能。
(3)EPDA&EPSA程序不但提供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功能,而且提供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功能。一些渐趋成熟的罕遇地震分析方法和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的罕遇地震分析方法均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4)EPDA&EPSA程序所提供的材料本构关系力求做到准确和符合中国规范。钢材的本构关系采用双折线的弹塑性本构关系,用户可以自由控制塑性阶段的杨氏模量折减。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给出了双折线和三折线两种形式,可以考虑材料的受拉开裂、裂缝闭合、压碎退出工作等混凝土材料所特有的复杂特性;其中的三折线滞回本构关系是按照我国现行混凝土规范采用等能量方法得到的,有着较高的拟合精度。
(5)EPDA&EPSA程序采用了目前阶段可以使用的较为先进的梁单元模型。梁、柱、支撑等一维构件采用纤维束模型模拟,纤维束模型的适用性好,不受截面形式和材料限制,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杆系有限单元模型。EPDA&EPSA程序中通过综合提高程序计算效率,较好的避免了该模型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同时,程序中给出了直观的杆系单元端部塑性铰判断方法。
(6)剪力墙的弹塑性性质模拟是混凝土结构弹塑性分析的难题。EPDA&EPSA程序将SATWE、TAT、PMSAP程序中使用的弹性墙单元进行了推广,考虑其弹塑性性质,使用弹塑性墙单元来模拟剪力墙的弹塑性性质。这种单元计算效率高,精度好,可以较真实地分析和显示剪力墙的弹塑性状态,相对于一些简化的墙单元弹塑性性质考虑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7)为了提高程序的计算效率,EPDA&EPSA程序的线性方程组解法在给出了通常的LDLT解法的同时,还给出了波前法和两种较为高效的有预处理功能的共轭斜量法(PCG)解法,用于结构的静、动力弹塑性分析,使得程序的求解效率明显提高。
(8)弹塑性时程分析时的动力微分方程组解法给出了Newmark-β法和Wilson-θ 法两种直接积分方法;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采用增量法与Newton-Raphson或modified Newton-Raphson方法相结合。
(9)静力弹塑性分析程序EPSA可以很好的解决病态方程的求解问题,程序可以计算到荷载—位移曲线的下降段。
(10)EPDA&EPSA程序可以考虑P-Δ效应影响。
3如何有效地使用弹塑性分析软件EPDA&EPSA
考虑到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弹塑性分析概念的了解程度,在EPDA&EPSA程序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在做到计算模型合理、计算方法可靠的同时,尽量减少用户的干预工作量,使得用户可以较为顺利的完成弹塑性分析工作,在使用EPDA&EPSA计算完成后,用户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程序的计算结果是十分重要的。这里进行一些必要的强调。
弹塑性分析的目的是了解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得到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倒塌能力。
我国现行规范中规定的弹塑性阶段主要是指弹塑性阶段的变形验算,也就是说需要将计算(如利用EPDA或EPSA程序)得到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与规范所规定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比较,满足限值要求则通过弹塑性阶段的变形验算。
EPDA程序得到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方法如下:
(1)选择多条天然地震波或人工地震波。
通过计算得到每条地震波作用下各个结构楼层的平均和最大层间位移角,进而得到多条地震波的平均层间位移角均值
确定结构的薄弱楼层,得到多条地震波作用下的楼层平均层间位移角均值。
将薄弱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均值与规范限值进行比较,确定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抗震规范”中对于弹塑性分析时的地震波选择原则并没有明确规定,我们建议用户参考“抗震规范”5.1.2条的规定选取弹塑性分析时的地震波:“采用时程分析法,应按建筑场地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两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响应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对于一些结构的弹塑性反应明显较小的地震波,用户应该剔除。
(2)给定侧推荷载形式,进行静力推覆分析。
使用EPSA程序提供的抗倒塌验算功能得到结构的需求层间位移角。
将需求层间位移角规范限值进行比较,确定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除了进行规范所规定的弹塑性阶段的变形验算以外,用户还可以利用EPDA&EPSA程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结构的弹塑性性能:
(1)确定结构的薄弱层。
薄弱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结构并不是只有一个薄弱层,有时有多个或连续几个薄弱层。利用EPDA&EPSA程序可以采用如下的一些原则来确定薄弱层部位:
♦ 最大层间位移、最大有害层间位移所在的楼层;
♦ 层间位移、有害层间位移超过规范限值的楼层;
♦ 结构构件塑性铰、剪力墙破坏点比较集中的部位;
♦ 结构局部变形较大的部位;
♦ 结构弹塑性反应力突变的部位。
(2)确定薄弱构件
EPDA程序和EPSA程序均提供了杆件的塑性铰显示和剪力墙的弹塑性状态显示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用户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结构构件在地震波作用过程中或静力推覆分析过程中结构的弹塑性发展情况,指导用户有选择的加强原结构设计,如增大构件尺寸或增大实配钢筋。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EPDA&EPSA的计算时间问题。前面提到为了尽量符合实际的受力情况,EPDA&EPSA程序采用了空间计算模型,对于实际的高层建筑结构而言,这将使得结构模型达到几万计算自由度。虽然我们从程序的角度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计算效率,但计算一条地震波的时间通常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时间。为了提高EPDA&EPSA程序的使用效率,我们对用户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去掉不必要的附属结构、构件。如去掉可以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地下室,去掉对整体结构抵抗地震作用没有太多贡献的挡土墙、次梁、裙房等附属结构,尽量只保留主要的结构抗侧力构件。
(2)应该首先使用EPDA&EPSA程序对结构进行试算,如选择某条地震波中的1~2秒时间段进行EPDA计算或选择几个加载步进行EPSA计算,在确定计算没有问题后再进行实际计算。通过试算,用户还可以对程序的计算耗时有所了解。
(3)计算前应该详细检查输入参数是否正确,以免计算完成后有反复。
(4)EPDA程序一次计算尽量不要选太多的地震波,一般应小于3条地震波,最好是一次只计算一条波,以免耗费较多的计算时间后没有得到任何计算结果。需要强调的是,EPDA一次计算完成后,如果用户需要选择其他的地震波继续计算,需要新建工程目录进行计算,以免原来的计算结果被程序删除。如果硬盘空间较小,可以选择只输出文本文件。
(5)规范中对于所选择地震波的持时是有一定要求的:但是某些地震波,尤其是一些人造地震波在几十秒的持时中,地震波远离峰值的前后段加速度很小。一些试算表明,将地震波中远离峰值且加速度很小的部分去掉,对于正确得到最大层间位移角没有多大影响。建议将地震波的计算步数保持在1000步左右为宜。
(6)EPSA程序在结构接近承载力极限状态时耗时是较多的,如果用户只是希望得到需求位移,可以通过参数选择,使得结构的能力曲线穿越需求谱即可。
(7)使用EPDA&EPSA程序计算时,尽量选择较快的计算机在整块的空闲时间(如晚上)进行;在计算过程中尽量不要在该计算机上进行其他操作;并且应“屏幕保护程序”选取“无”且在“电源管理”中的“选择电源使用方案”框内的“关闭监视器”和“关闭硬盘”项选取“从不”,以便观察程序进程。

刚度比建筑工程介绍?

刚度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3.5.2、3.5.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3.5.8予以加强。刚度比?以下中达咨询带来关于刚度比的规定,相关内容供以参考。
F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F新高规的3.5.3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F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F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
FE.0.1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
FE.0.2底部为2~5层大空间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转换层下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与相同或相近高度的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层刚度比的计算方法:
F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剪切刚度
Ki = Gi Ai / hi
F高规附录E.0.2建议的方法——剪弯刚度
Ki = Fi / Δi
F抗震规范的3.4.2和3.4.3条文说明中建议的计算方法:
Ki = Vi / Δui
层刚度比的控制方法:
新规范要求结构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并根据刚度比对地震力进行放大,所以刚度比的合理计算很重要。
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所以层刚度计算的准确性就比较重要。程序提供了三种计算方法:
Ø1。楼层剪切刚度
Ø2。单层加单位力的楼层剪弯刚度
Ø3。楼层平均剪力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的层刚度
三种计算方法有差异是正常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Ø只要计算地震作用,一般应选择第 3 种层刚度算法
Ø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多层结构可以选择剪切层刚度算法,高层结构可以选择剪弯层刚度
Ø不计算地震作用,对于有斜支撑的钢结构可以选择剪弯层刚度算法
转换层结构按照“高规”要求计算转换层上下几层的层刚度比,一般取转换层上下等高的层数计算。
层刚度作为该层是否为薄弱层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构的薄弱层,规范要求其地震剪力放大高规3.5.8 乘以1.25的增大系数。高规3.5.8 条纹说明 增大系数由02规程的1.15调整为1.25,适当提高安全度要求。,这里程序将由用户自行控制。
当采用第3种层刚度的计算方式时,如果结构平面中的洞口较多,这样会造成楼层平均位移的计算误差增加,此时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来计算层刚度。选择剪切、剪弯层刚度时,程序默认楼层为刚性楼板。
层刚度比即结构必须要有层的概念,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结构,如坡屋顶层、体育馆、看台、工业建筑等,这些结构或者柱、墙不在同一标高,或者本层根本没有楼板,所以在设计时,可以不考虑这类结构所计算的层刚度特性。
对于大底盘多塔结构,或上联多塔结构,在多塔和单塔交接层之间的层刚度比是没有意义的。如大底盘处因为离塔较远的构件,对该塔的层刚度没有贡献,所以遇到多塔结构时,层刚度的计算应该把底盘切开,只能保留与该塔2到3跨的底盘结构。
对于错层结构或带有夹层的结构,层刚度比有时得不到合理的计算,这是因为层的概念被广义化了。此时,需要采用模型简化才能计算出层刚度比。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抗震设防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二阶段设计方法实现上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
第—阶段设计是(小震不坏)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具体的说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以众值烈度(小震)下的地震作用值作为设防指标,假定结构和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验算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这样既满足了在第—水准下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小震不坏),同时又满足了第二水准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另外,对于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较柔的结构,还要验算众值烈度下的弹性间层位移,以控制其侧向变形在小震作用下不致过大。对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是(中震可修)弹塑性变形验算,对特殊要求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按大震作用时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首先是要根据实际设计截面寻找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层间位移较大的楼层或首先屈服的部位),然后计算和控制其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并采取提高结构变形能力的构造措施,达到大震不倒的目的。
(其中,上面提到的小震、基本烈度、大震之间的大致关系为:小震比基本烈度低1.55度;大震比基本烈度高1度左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