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嗜T淋巴细胞;
2、整合宿主细胞终身难以消除;
3、多变性,基因变异是艾滋病病毒致病能力增强的原因;
4、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唾液、尿液、脑脊液及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
5、对外界的抵抗力低;
6、感染者潜伏期长、病死率高;
7、基因组比已知的任何逆转录酶病毒基因都复杂。
艾滋病病毒感染一般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潜伏期,然后才逐步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是全身症状和机会性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如全身症状为:发热、盗汗、疲倦、慢性腹泻、消瘦,体重骤减超过原重量10%,还有皮肤病变和淋巴结肿大。机会性疾病包括:各种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和卡波济氏肉瘤。近年又进一步分为几个阶段:
(1)急性感染期
患者约在感染大量病毒后的2~6周,可以出现全身疲乏无力、低热、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盗汗和多汗少有皮疹、头痛、关节痛,极个别病人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症、脑膜炎或外周神经病变。有急性感染期症状者占总感染发病人数的15%~20%。这期往往1周后症状自愈,也有部分病人通过对症处理,症状消失。进入一般相当长的无症状期。有报道此期中个别人有因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者严重的继发感染而死亡,此期初时,血清中抗体阴性,待症状消退时,血清中抗-HIV抗体转阳。
(2)无症状持续带毒期
此期开始一段时间内,如同健康人一样,绝大多数艾滋病病毒携带状态者无任何症状,也不知道何时感染上艾滋病毒的。无症状期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可为数月至数年;一般说成人为1~8年(平均3到4年),婴幼儿半年~1.5年(平均1年)。此期的临床表现是部分病人偶有淋巴结肿大,多为对称性,其肿大的程度手可触及到,但不致大到肿块状,该淋巴结肿大时而出现,时而消退,反复长长退退,易被病人忽视。血清中能测出抗HIV抗体。这一期从发病机理上分析是一个逐渐的T4淋巴细胞耗损期,免疫功能逐渐损伤,有发生致使性重症的潜在的危险,同时,因为此期病人多无症状,也是最为主要的传染源。
(3)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mplex, Arc)相关综合征(ARc)
代表着一组或一群症状,如长期发热、体重明显减轻、持续性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持久性腹泻。口腔病变如口腔蕈样白斑、口腔鹅口疮及多种多样的病毒、隐球菌、传染性软疣、癣、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医学上将它闪统称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有些仅仅表现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但也有只经过很短时间就发展至艾滋病患者,大约半年~1年时间。
(4)艾滋病病变期
经过上述三期病征,最后是艾滋病病变期。此期发病机理是由于T4淋巴细胞的大量耗损消失,人类天然屏障的其它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均明显下降,致使造成严重的细胞性免疫缺陷,而导致艾滋病的形成。各种症状都逐渐发生表现出来,日趋严重,如渐渐消瘦、疲惫无力;同时或随之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还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人多于半年至1年后死亡,病死率最高是肺孢子虫
艾滋病辨识法
艾滋病初期表现与普通感冒、咽喉炎相似。一半病人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肝脾大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不是特异的。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为:
①过敏性皮肤反应迟缓;
②皮肤粘膜损害,如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真菌病;
③数目超过2个以上非腹股沟部位的淋巴结病,持续时间超过5~6个月;
④体重减轻大于10%;
⑤持续性腹泻;
⑥发热,体温超过38℃,持续3个月;
⑦疲乏无力;
⑧夜间盗汗。如有不洁性交、吸毒,或输血史者,有以上临床表现两项以上,就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及时去医院进行艾滋病相关检查。一般来说,有以上两种临床症状和两项艾滋病实验室检查异常,就可诊断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
其实艾滋病的临床表现是非常非常的复杂,就像刚才我们在说什么是艾滋病的时候已经谈到,其实艾滋病本身自己没有它自己的疾病的特点,它更主要的是由于这个病毒,造成了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人体的免疫力下降之后,我们不能够抵抗一些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我们的细菌,包括我们的病毒,包括真菌等等,不能抵抗,从而发生各种各样的机会性的感染,或者叫做机会性的肿瘤,为什么我们刚才说到了叫做机会性的感染和机会性的肿瘤,因为这些感染或肿瘤,在正常人身上发生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所以说其实它的表现没有什么特异性的。
我刚才在谈到我们说到表现里头,在强调一些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的时候,它是各个系统。也就是说感染HIV之后,免疫力低下,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从头到脚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机会性感染。我们比方说我们从五官上来说,病人可以由视力的下降,事物的模糊。比方说从口腔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病人口腔反复出现一些白斑,或者反复出现一些溃疡,其实说到白斑大家一定要记住,其实我们门诊经常看到,病人有些白色的黏液分泌物,老说我有白斑了,其实我们所说的口腔的白斑,往往是一些干瘘样的物质,一刮是能够刮下来的,而不像大家看到的像黏液样的东西,所以说也不要有了一些危险的行为,老怀疑自己感染了HIV,这是我们说到的口腔。如果再往下,比方说有淋巴结的肿大,一般的来说,淋巴结的肿大、疼痛,甚至继性的增长,都要考虑有没有结核、有没有肿瘤,有没有真菌感染。那如果再往下,那就是我们的肺部,在肺部里的,病人主要的表现,我们强调两个概念,第一个强调他的反复性,也可能说你半年之前发烧了一次,或者你半年之前出现了发烧咳嗽,然后,本来就得一个普通的细菌性肺炎,治好了,好了之后半年之内又复发了,这就我们所说的一个反复性。
第二个就是迁延不愈。比方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得一个普通的细菌性肺炎,正常人可能7到10天经过抗感染就好了,而对于一个免疫缺陷的人,可能迁延到一个月甚至时间更长,这时候我们也要想到有没有免疫缺陷的可能。再往下走,比方说我们的消化道,病人混着吃东西的时候,咽东西的时候咽不下去了,或者是说咽东西的时候疼了,这些可能食道里头已经发生了溃疡,或者是食道里头已经出现了一些真菌的感染。比方说还有一些腹泻,持续性的腹泻,如果说一个腹泻超过一个月,这时候一定要想到有没有免疫缺陷的发生。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10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多与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有关。通常感染HIV之初,可有一个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尔后发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出现而成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上将其分为四期,表现为渐进的和连贯的发展过程。
1.急性感染期感染HIV后,HIV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出汗、头痛、咽痛、恶心、厌食、全身不适、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同时可伴有红斑样皮疹、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或血小板减少。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系统症状和脑膜刺激症。
外周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淋巴细胞亚群检查CD4/CD8细胞比例可无明显变化。此期持续一两个星期。由于此期症状无特征性,且较轻微,常易误诊为感冒而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进入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感染期。
2.无症状感染期此期感染者除血清HIV抗体阳性外,可无任何症状,T细胞数量可进行性减少。但病毒在持续复制,且感染者已具有传染性。此期的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现在认为是2~10年,一般6~8年。这对早期发现患者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亦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ersistantgeneralizedlymphadenectasissyndrom,PGL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complex,ARC)”等。此期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1cm,持续3个月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均属此期。淋巴结肿大多对称发生,触之质地韧、可自由活动,无压痛,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伴有疲劳、发热、全身不适和体重减轻等。部分病例肿大的淋巴结年余后消散,亦可重新肿大。约30%患者可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有的患者出现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甚至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部分患者已有免疫缺陷的表现,除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反复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
近年来许多学者主张取消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将淋巴结肿大等归入无症状感染期,但全身一些表现归入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期。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期除具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的特征外,可有明显的发热,疲乏、盗汗,出现不易控制的体重减轻(>10%),持续性腹泻,持续性发热(>38℃)3个月以上等临床表现;并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的临床表现,如:细胞免疫反应迟缓,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且常有多种病原体(表1)引起感染和肿瘤并存。
主要受累系统或器官的临床表现如下。
(1)呼吸系统:主要是机会性感染引起的肺炎、卡波齐肉瘤以及肺结核等。
①卡氏肺孢菌肺炎(pneumocystosiscarinii):卡氏肺孢菌(肺囊菌)过去认为属原虫,称为卡氏肺孢子虫,现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证实属于真菌。该菌引致感染最为常见,约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肺部感染的80%,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主要的致死原因。本病是由肺孢菌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肺内弥漫性、间质性和肺泡性水肿,肺泡内充满泡沫状水肿液及大量肺孢菌。肺泡壁变性坏死,肺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增快、呼吸困难、发绀、通气功能障碍;X线检查呈间质性肺炎表现。症状进行性加重,可死于呼吸衰竭。在痰、胸腔积液、气管灌洗液或气管内膜活检中找到病原菌可诊断本病。
此外,巨细胞病毒、弓形虫、隐球菌、类圆线虫、军团菌等亦可引起肺炎。
②卡波齐肉瘤:在有广泛皮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临床上诊断的肺部卡波齐肉瘤约为20%,尸检的发现率为50%。但在不伴有皮肤黏膜损害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肺部卡波齐肉瘤较少见。大多数本病患者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但约40%的患者可无任何这类表现。大面积支气管内膜损害时可有喘息,喉部受累时可发生喘鸣。这些损害导致出血时,可有咯血。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内膜活检可诊断本病。胸部X线检查亦有助诊断。
③肺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生的结核最常见于肺部,除具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胸痛等常见症状外,还有普通结核病的症状,如发热、盗汗、厌食及体重减轻等。有时其临床表现与卡氏肺孢菌肺炎或其他机会性感染难以区别,须借助病原学检查及X线检查来鉴别诊断。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进行性痴呆、幻觉、癫痫、肢体瘫痪、痉挛性共济失调、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及脑神经炎等。除HIV引起的进行性亚急性脑炎外,最多见的是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可参见相关章节。其他还有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亚急性脑炎、弓形虫性脑炎、类圆线虫感染、鸟分枝杆菌感染、脑淋巴瘤及卡波齐肉瘤等。尤以播散性类圆线虫感染为严重,常危及生命。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检查,头部X线及CT检查。
(3)消化系统:约3/4以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可出现消化系统病变,波及胃肠道的各个部分。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属,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侵犯口咽部及食管,引起溃疡。临床表现为吞咽痛、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烧灼感,纤维食管镜检可确诊。胃受累相对较少,偶尔可有白念珠菌引起的蜂窝织炎性胃炎,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胃炎。卡波齐肉瘤亦可侵及胃,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及药物等可引起肉芽肿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等。卡波齐肉瘤及其他淋巴瘤亦可侵及肝脏。各种感染及肿瘤亦可侵犯胰腺,但诊断较难。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及卡波齐肉瘤等侵犯肠道,引起腹泻及吸收不良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腹泻、脓血便等。其中肠道隐孢子虫感染较为常见,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腹泻,水样便可达数月之久,易致患者死亡。诊断依靠粪检、X线、肠道纤维镜检或肠黏膜活检等。直肠肛门癌在男性同性恋者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较为常见,可能由慢性肛周疱疹发展而来,或在性接触时传染乳头状瘤病毒所致。
(4)泌尿系统:主要是肾损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约为20%~50%。机会性感染是引起肾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感染引起的体液及电解质异常、败血症、休克、肾毒性抗生素的使用及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肾损害。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可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病理变化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萎缩及局灶性间质性肾炎等。HIV本身亦可能引起肾损害,导致HIV相关肾病。病理改变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最多见,特征性变化有肾小球血管丛塌陷,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显著肿胀与肥大,间质水肿、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微囊泡形成。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小管网状包涵体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静脉药瘾者较多见,海洛因及其污染物作为抗原,可引起免疫反应性肾损害,导致海洛因相关肾病。其病理改变也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为多见,但肾小球血管丛塌陷、肾小管微囊泡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小管网状包涵体等不及HIV相关肾病明显。临床上可有蛋白尿、氮质血症,或表现为急性肾衰竭或尿毒症等。其中海洛因相关肾病可在半年至6年的时间内进展为尿毒症,而HIV相关肾病可于2~4个月内迅速发展至尿毒症。
(5)皮肤黏膜表现:多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有皮肤黏膜感染。常见黏膜感染有口腔黏膜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一般无症状。波及咽部及食管时,引起严重吞咽困难。皮肤感染有复发性单纯疱疹性口炎、慢性单纯疱疹性肛周溃疡、带状疱疹、水痘、皮肤真菌感染及甲癣等。同性恋者还可发生肛周尖锐湿疣和传染性软疣。脂溢性皮炎样病变常发生在患者的生殖器,头皮、面、耳及胸等处也可见到,表现为红斑样、角化过度的鳞屑斑。在面部常呈蝶形分布。病因不明。
(6)血液系统:血液系统异常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较常见。主要包括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贫血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7)其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眼部受累亦较常见,但易被忽视。常见有巨细胞病毒及弓形虫感染引起的视网膜炎,眼部卡波齐肉瘤等。HIV本身以及机会性感染或肿瘤亦可累及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等,但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或轻微,可能与发生率较低或不等这些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出现患者即已死亡有关。某些患者常有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并伴有体重下降、全身不适及乏力等。有些病例的骨髓、淋巴结或肝活检标本中证实有分枝杆菌属细胞内感染,其预后可能比单纯合并肺部分枝杆菌属感染更差。
凡出现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全身不适、腹泻、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红斑样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或出现常人不易患的感染,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查显示CD4T细胞减少,CD4/CD8细胞比例倒置时,应想到本病可能。如系高危人群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怀疑本病,及时做病原学检查。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对实验室检测HIV感染阳性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分类。
我国为防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需要,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借鉴WHO和美国CDC的有关HIV感染分类和AIDS诊断标准,于1996年制定了我国HIV感染和AIDS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分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及AIDS病等。
1.急性HIV感染
(1)流行病学史:①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②静脉吸毒史。③用过进口的因子Ⅷ等血液制品。④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⑤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⑥出国史。⑦抗HIV抗体阳性者所生的子女。⑧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
(2)临床表现:①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②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③颈、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④肝、脾大。
(3)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后下降,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②CD4/CD8比值>1。③抗HIV抗体由阴性转阳性者,一般经2~3个月才阳转,最长可达6个月,在感染窗口期抗体阴性。④少数患者初期血液P24抗原阳性。
2.无症状HIV感染
(1)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
(2)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检查:①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者。②CD4淋巴细胞总数正常或逐年下降,CD4/CD8>1。③血液P24抗原阴性。
3.AIDS
(1)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
(2)临床表现:①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②持续不规则低热>1个月。③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④慢性腹泻>4次/d,3个月内体重下降>10%。⑤合并有口腔假丝酵母菌(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孢菌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虫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黏膜的卡波齐肉瘤,淋巴瘤等。⑥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3)实验室检查:①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者。②p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③CD4淋巴细胞总数0.2×109/L或(0.2~0.5)×109/L。④CD4/CD8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