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狂妄自大。他以太阳自比,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人民恨透了他,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2、天占有支配着太阳,就好象我(夏桀)统治着人民百姓。被天占有支配的太阳会灭亡吗?如果会的话,我(夏桀)统治的人民就也会灭亡,那么我(夏桀)的统治就会灭亡。显而易见,夏桀肯定是把自己比作了天。既然如此,“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中的“日”该作何解呢?不是指夏桀,更不会是指夏民。笔者认为,它指的不是具体的人,应该是夏民被夏桀残酷统治、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含义是:我们夏民被夏桀残酷统治、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什么时候结束啊,如果只有一死才能解脱的话,我们宁愿和这种命运同归于尽。
···每个皇帝都被当时的人称为天子。每个君主被当时的人都称为世界的主人。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就他们当时来说没有错。如果不是像太阳那样高高在上,怎么会被万民朝拜呢,不是天上佑护,怎么能做天下之主呢?所有占据统治地位的人,就像所有举办奥运会的国家一样,都觉得自己所做的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吸收了前人失败的经验,开创的都是太平盛世。可是真正被人记住的,是在之后,而不是当时人们怎么说,怎么想。我想一定有人在他们的当朝认为夏桀不是太阳,有民歌说即使你是太阳,你也会有下山的一天。有人认为即使商纣有上天的庇佑,那么我也有上天的庇佑来推翻你。不过在当时这些都是当权者所认为反动和不和谐的。自认为自己是长久不会被推翻的统治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都带着一点傻。但是在当时,不可能被看出来。因为这些统治者都自己为是的认为只有他们认为美的才叫美,只有他们认为对的才叫对。被统治者只能被动的听从,他们认为所有被统治者都是愚昧的,低俗的,不能和他们在同一个餐桌上吃饭。用历史的眼睛来看,他们所想的一切都是那么离谱。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漫漫长河如同夜空中的星星,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秦始皇那把大火,也许我们能知道的更多。
秦以前的事迹我们知之甚少,却依旧能从司马迁的笔下按图索骥,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夏,也从历史的尘雾中款款走来,裹挟着三皇五帝神话故事的一个本应梦幻的王朝,却因为一个末代君王桀的暴戾而将夏朝的形象摔在泥地里。
在人们的心里,似乎桀就代表着夏朝,而这个悠悠存在了五百年的夏朝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出场就是一场死刑。
1、被遗忘真实姓名的夏桀
夏桀其实不是这位末代君王的名字,因为“桀”字本身就有凶残的意思,不论这个君王再怎么无脑,也不会给自己起那么一个名字的,那时候的皇帝都自称为“后”,死后被成为“帝”,因此有皇天后土一说。
当然夏也不是他的姓,他跟他的老祖宗一样姓姒,名癸或履癸,至于当时的百姓官员是怎么称呼夏桀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但是讽刺的是,“桀”字就是他的死对头商汤给他取的外号,没想到这个外号还被叫开了,后来又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于是这位末代君王彻底没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了暴君一代。
当然,这位君王并没有辜负商汤给他取的这个外号,也许是从小锦衣玉食的生活过的习惯了,夏桀根本就没有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夏朝几百年的历史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14代17个王了,还在酒池肉林的夏桀也许根本没想到自己就是夏家的这第17个王!
夏朝是世袭制,可为什么传了14代却有17个君王呢?当然除了后羿和寒浞两个外姓人之外,有几代并没有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兄弟,因此到夏桀的时候传到第14代却已经是第17位君王了。
大概是这个朝代存活得足够久,君王世家的生活足够优渥,夏桀从出生开始就没有体验过什么痛苦,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我想到夏桀的第17代了,也已经很厉害了。
2、覆灭的命运早已注定
夏桀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高兴了就随意打骂下人,高兴了也打骂下人,其实那时候在他的父亲姒发通知国家的时候,夏朝就已经弊病百出了,但是无奈能力不行,挽救一个走上末路的大国哪是那么容易的呢?
当这个国家的烂摊子交到夏桀手里的时候,也就预示着它翻开了自己的“完结篇”。
夏桀完全不具备一个当君主的能力,一点也没有,他看不到人民的疾苦,看不到这个国家即将崩塌,他只是醉心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每天想着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加开心。
虽然夏桀本身多才多艺,唱歌跳舞俱佳,但是他也非常的自大,他天生大力,又是君王,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命令。
夏桀曾经说过一句口头禅:“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竟然将自己和太阳相比较,觉得自己的江山是永恒的,要想让他垮台,除非太阳死了。于是百姓们也回了他一句:“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相当于来自民间最狠毒的诅咒了!
曾经有个叫伊尹的贤人来向夏桀谏言,希望他能体谅人民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但是被夏桀赶跑了,也许是自己吓跑的,因为如果不跑,可能在马上就要变脸的夏桀面前就没有命了,这个人后来却成为商汤的得力助手,后来的事儿,你们也都知道了!
一切可以挽救这个国家的机会都被夏桀一一放走了,被气走的也不止伊尹一个人,夏桀连自己的太史令终古先生也气走了,这本来上天是安排夏桀和商汤势均力敌的打一场,结果仗还没开打,夏桀阵营的将领们就都倒戈了,你说这谁还能帮夏朝逆转颓败之势么?
3、夏的开端:在云端的神话世界
大概是因为夏桀的太过于离谱,加上商汤的极尽宣传,才让人们对夏桀的覆灭如此印象深刻,哦,对了,还有始皇帝的那一把火,也许夏朝还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足以与夏桀覆灭匹敌的事情,但是都被烧了不是?于是乎,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夏桀在非自愿的情况下,成为了夏朝历史上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其实夏朝开端是很厉害的,继承了尧舜禹的辉煌,由大禹开辟夏朝,但大禹这位开国君主的身上又参杂了太多被神话的东西,他离三皇五帝,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实在太近了,就连司马迁这样严谨的人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这些史前时期的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于是,当历史与神话混杂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轻飘飘的浮在了半空中,无法着地的历史,人们都无法完全的相信它的真实性。
朝代更迭都需要经历一场阵痛,像舜传位给禹这样一片祥和的改朝换代在后来渐渐少了,世袭制之后,争夺天下就变成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毕竟这关系着自己家族的脸面和往后的荣华富贵。
因此,夏桀与商汤的争斗,比禹的平静继承,实在值得历史为他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虽然夏桀在商汤的面前几乎毫无战斗力,但还是勉强把它看作一场战争吧,免得夏桀脸上无光!
写在最后:
夏朝的特殊之处在于开启了世袭制,不过说来这也算是一个巧合,毕竟夏朝的开创者大禹当初并不是想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大禹是个坚定的“禅让制”的拥护者,晚年提倡让圣臣皋陶接任自己的位子,但没想到皋陶却死在了大禹之前,后来才有了启的继位。
于是世袭制的夏朝算是就此定下了基调,直到夏桀因为自己的酒池肉林吃喝享受彻底葬送了夏朝,让夏朝不复存在,也将自己(永久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小麦色的莫力)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回头看看大雁和驯鹿问:“贤能的君主也喜欢这个吧?”
孟子回答到:”贤能的君主并不把这种娱乐当成首要的追求,不贤明的君主即使有这些也没有办法欣赏。《诗经》里面说到:打算建设灵台,筹划安排这件事,百姓动起手来,没有规定做好的日期,本来是不打算很快做好的,民众像子女一样来帮忙。文王到灵囿,母鹿静静伏着,母鹿体型肥壮,白鸟浩浩洁白。文王来到灵台,满池鱼儿跳。”
周文王用民众的力量修建灵台、挖掘灵沼,但老百姓觉得很幸福,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塘叫做灵沼。他们高兴这里有麋鹿和鱼鳖。古代圣君与民同乐,所以才能真正的欣赏享受园、池。
《汤誓》上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和你就什么时候灭亡(夏桀曾将自己比作太阳),民众想和夏桀一起灭亡,即使有高台神驰和飞禽走兽,他难道能独自享用吗?”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
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着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太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太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胳膊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人物信息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