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全文就这两句。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释义: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创作背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01“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诗词是: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和袭烂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出自《增广贤文》之劝学篇。
02字面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等到真正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03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禅渗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唤漏是无益。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04启示:
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这样,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1、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2、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贺丛返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禅饥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郑空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一则谚语,出自于古代佳句集锦《增广贤文》中的勉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太少,没有亲自经历过事情就不知道做事有多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够积累经验,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1、逐字翻译:
书:知识。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时:时候。方:才。恨:悔恨,后悔。
2、谚语出处
《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谈了几句闲话,又盘问些诗文,李文元对答如流,赵海明甚喜。然后书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写了一幅对联,写完一看,上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联乃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则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知”是手段,“行”派余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与南宋陆游在版《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意。
这幅劝勉联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权然却韵味无穷。
3、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伏察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缺羡茄》,通称《增广贤文》。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