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介绍秦淮河文化(为什么秦淮河在历史上有名)

时间: 2023-04-13 01:11:50

介绍秦淮河文化

1、唐朝诗人刘禹锡游金陵,看着以前非常显赫而后来又成为废墟的王谢宅第,曾作《乌衣巷》诗一首,慨叹这种历史变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住这一地区。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据说是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相传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 来到渡口迎接,并作《桃叶歌》相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渡以王献之的风流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又以其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

3、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两句貌似批评“商女”,实则指责寻欢作乐的客人。

为什么秦淮河在历史上有名

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纯缺困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扮陆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郭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南京主城,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
历史上,其航运、做念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名称的由来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芹蔽,汉代起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_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


扩展资料

秦淮河,源于上游句容、溧水二河,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自西向东,流经南亩缓京城区,汇合于长江。

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嫌耐州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

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两岸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6米~8米,圩区后面是丘陵山区,地面高程300米以下。此河又是一条“山水头、潮水尾”型河道,受长江水位和秦淮河流域降雨的影响,洪涝和断流干涸现象经常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从三国吴嘉禾三年(234)至民国37年(1948)共发生水灾229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至1959年,冬春期间,秦淮河几乎年年断流干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发生断流干涸。1960年,建成武定门翻水站后,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米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曾规定秦淮河东山防汛警戒水位为8.5米。1950年设东山水位站,观测秦淮河水位。至1999年,共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达29次,其中超10米的较大洪水5次,最高达10.74米(1991年7月11日)。秦淮新河最大分洪流量每秒962立方米,老秦淮河最大分洪量每秒509立方米。

-秦淮河

秦淮河的故事

秦淮河是南京的文化摇篮,是江宁的母亲河。

相传在7000万年以前,秦淮河自然淋漓的雏形就已形成。

秦淮河本名龙藏浦,汉时称淮水又称小江,唐代以后称秦淮河。

秦淮河由南向北纵贯江宁区,主河道一百多公里,是我区境内最大最主要的水系。

沿河两岸圩田地区历来是鱼米之乡,丘陵地区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不但促进了江宁古城镇的发育,而且养育着世世代代的江宁人民。

屈桥局慧曲秦淮济万家,这里敏答流淌着历代无数篇章。

吴大帝孙权筑淮立埭,凿通云阴中道。

明朝初期天生桥工程开建后,秦淮河与溧水河又成为通往皖南、浙北的水运航道。

特别是进入金陵城内的那一段号称十里秦淮,更是红楼鳞次栉比,画舫游船首并尾接,成为文人骚客游憩的必至场所,使得秦淮河流域的历史故事更加多姿多彩。

秦淮河历史故事以腊弯人为主线,山水结合,天人合一。

穿越时空隧道从远古走来,既神奇夸张,又涉及江宁人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 《小秦王鞭山开河》、《秦始皇赶山塞海》、《葛仙翁秦淮河显灵》、《秦淮河与湖熟板鸭》、《林(灵)顺兴建湖熟桥》和《河定桥的来历》等一系列历史故事。

2008年秦淮河的历史故事被区 *** 列入第一批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龙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