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夏木啭黄鹂。赏析: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全文: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译文: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全文赏析: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1.赞美鸟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湖上》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宋·王令《送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书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唐·白居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元·马致远《秋思》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粗悔住?——唐·刘长卿《送上人》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2.关于赞美柳树的诗句咏柳⑴ 【唐】 贺知章 碧玉⑵妆⑶成一树⑷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 二月⑺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岩竖正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3.赞美白鹭的诗句有哪些赞美白鹭的诗句有
1.《登金陵凤凰台》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积雨辋川庄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3.《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年代: 唐 作者: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
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
年代: 宋 作者: 黄纤此庭坚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对我们来说,诗歌有两种:古诗和现代诗。但是古诗其实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对唐朝人来说,近体诗就是他们的现代诗,古体伍竖诗是他们的古诗。两者的区别在于,近体诗讲究格律,平仄分明;古体诗在形式上则只要押韵即可。
近体诗始于南朝沈约等人,《诗品》称“王元长(王融)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到了唐初,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对格律的完善贡献不少。
所谓五言、七言,指的是一句诗中有五个字、七个字的意思。中国文学始于诗歌,每句诗歌的字数则没有定准。最早的诗歌有以下一些: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孝子的故拦皮事。上古时候没有棺椁,直接埋葬入土,尸体会被一些动物刨出来当作食物。有一个孝子不忍看亲人受此遭遇,拿竹子做了个弹弓,日夜守护在埋葬亲人的地方。断竹续竹,指的是做弹弓的过程。飞土逐肉,指的是用弹弓驱赶野兽的过程。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三首诗,每句从二字、四字到七字都有。但断竹续竹可以连读,即是四言。后两首则以四言为主。到了《诗经》,形势越发清楚,四言诗已占据主导。后来地位虽然被五言诗取代,直到南朝还有余音遗韵。“昔我云别,仓庚载鸣。今也遇之,霰雪飘零”,陶潜之《答庞参军》也;“霜露荏苒,日月如捐。相望式遄,言归言旋”,谢灵运之《答中书诗》也。
古称五言始于《苏武李陵赠答诗》,然而后来很多学者考证它们是后人伪托所作。连同汉成帝时期班婕妤的《怨歌行》,一并被考证为东汉作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五言诗始于东汉。《古诗十九首》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而到了建安时期,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横空出世,五言诗渐入盛况。“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仅《杂诗七首》就足餍目观。其间其后,人物繁盛,钟嵘在《诗品》如此评说:“陈思(曹植)为建安之杰,公干(刘祯)仲宣(王粲)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潘岳)景阳(张协)为辅;谢客(谢灵运)为元嘉之雄,颜延年(颜延之)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可见当时善写五言诗的诗人至少有这些。当然,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咏仙诗,都各具特色。还有被李白誉为“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谢朓,被杜甫盛赞“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庾信、鲍照,被姜夔自拟的“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的何逊等等。大小谢尤其不假虚誉,“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等等,都堪称不朽名句。当然,还有大家熟知的陶渊明,《饮酒其五》一篇足以名世。我个人还喜欢范云,一看至今不忘。看这个时期的诗歌,推荐《古诗源》这本书。
进入唐朝,诗歌的鼎盛年代,诗人众多,不复赘述。五言诗尤其被推崇的则有王维、韦应物(被《岁寒堂诗话》推为“五言之宗匠”),还有刘长卿(《新唐书》简橘差有“五言长城”的说法)。王维“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韦应物“欲持一瓢酒,远寄风雨夕”、刘长卿“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李白“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嘉祐“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常建“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姚合“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杜荀鹤“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张祜“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陈尧佐“雨网蛛丝断,风枝鸟梦摇”、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等,都是五言代表句。杜甫五七言俱佳,五言名篇有《旅夜书怀》、《春夜喜雨》、《江汉》、《春望》、《登岳阳楼》等,不可胜记。
有说法称,七言诗始于汉武帝时《柏梁诗》。然而《柏梁诗》的真实性学者们也是多所争论,伪的可能性更大。撇开这个且不说,确凿无疑的观点是,七言诗要到唐初才成熟起来。至于代表诗人与诗作,唐代已是全盛。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建“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韩愈“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皇甫冉“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贾岛“无端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张南史“已被秋风教忆鲙,更闻寒雨劝飞觞”、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曹松“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刘威“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处通”、李涉“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薛能“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催人故故生”、温庭筠“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赵嘏“残星几点雁横塞,横笛一声人倚楼”、来鹄“难归故国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罗隐“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谭用之“数茎白发生浮世,一盏寒灯共故人”等,皆可诵。李商隐于七言造诣尤深,佳句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临风不满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至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语已为井水处皆知。咱们的诗圣杜甫,《曲江二首》、《阁夜》、《登楼》、《蜀相》、《南邻》、《登高》、《江村》等等,都值得读到熟透为止。
许多古诗人劝人学诗,多自两点着眼:1、要以杜甫为范本;2、要以盛唐及以前诗为基础,因为中晚唐诗风格逐渐卑弱。到了宋诗又以理为胜,此后诗歌颓废,清诗才稍微挽回一些余波。但我们现在读诗,似不需要如此拘谨,以能感染兴趣便好。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尧臣“霜降熊升树,林空鹿饮溪”、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黄庭坚“天于万物定贫我,智效一官全为亲”、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魏野“妻喜栽花活,童夸斗草赢”、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虽然感动兴发的地方不同,嚼来各有回甘处,似不减唐诗太多。
宋诗已非我之所逮,至于清诗全然是我空白处,非复所知矣。容我搁下不讲吧。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不讲究格律的绝句称古绝,讲究格律的自然是律绝。律诗八句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中间两联要对仗。律诗也有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句数理论上无限制。
这个其实很是涉及到初学者写诗的实际问题了。
韵分古韵、今韵,两者区别较大。比如盐、咸对我们来说是可以押韵的,在古代就不算。冬、东也在不同的韵部。如果要知古韵,也简单,有韵书可查。写近体诗查《平水韵》,填词则有《词韵简编》。写古体诗的话,用韵很宽,可以把几个相邻的韵部合起来用,直接参阅《词韵简编》也未尝不可。但对初学者来说,不需要在押韵方面先立这么多规矩,古今韵都可以,怎么方便怎么来。入门了再给自己加要求。
平仄也一样。我们的现代汉语,发音分一二三四声对吧?大体来讲,一二声算平声字,三四声算仄声字,刚开始按这个要求来即可。
如果自我严格点,或入门后想更深了解,那么古代四声其实是分为平、上、去、入。平、上属平声字,去、入属仄声字。平、上基本归入到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去了,去基本是三四声。但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没有入声,所以古代的入声字分布在一二三四声都有。比如一、笛、雪、悦,都是古代的入声字。也就是说,一、笛都属于仄声字,这个需要注意。
怎么区别哪些是入声字呢?1、如果你的母语是吴语、闽南语、粤语这些,拿来放到方言里一读,就知道了。因为这些方言是古音的遗留,比如吴语是唐音的遗留,它们仍然存在入声。2、查韵书。入声韵一共17个韵部,没多少字。3、或者也可以多看些押入声韵的词 ,比看韵书要不死板无聊些。比如暗香、满江红、菩萨蛮等词牌,一般都是押入声韵的。
容我再讲一遍,律诗八句共四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句和句之间、联和联之间,都是讲平仄关系的。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的平仄关系叫对,前一联和后一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叫做黏。以一首五律为例,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按之前所讲,我们知道“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是首联,“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颔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颈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尾联。比如首联中,“细草微风岸”是出句,“危樯独夜舟”是对句。
回到我们要讲的平仄关系。五律的平仄关系主要看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七言则看第二、第四、第六)。所以首联当中,草、风是仄、平对吧?所谓“对”就是下一句要反过来。所以樯、夜就是平、仄。所谓“黏”就是下一联的出句要和上一联的对句平仄一样,所以随、野仍然是平、仄。照此来推,涌、江就得是仄、平。岂、章也是仄、平,应、病反过来是平、仄。飘、所相应的又是平、仄,地、沙则是仄、平。
暂时顿笔在这里。拗救、赋比兴、对仗之类知识请待下章《30分钟了解古诗(续)》( 已发布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评论留言或私信我。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