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高中学习心态

时间: 2023-04-17 12:01:08

高中学习心态

要想保证有一良好的学习心态,首先就必须有个放松的心情,这样我们才能很快的去融入到群体,和别人愉快的交流是我们是非常有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的。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太高的位置上和别人比较,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好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

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千万不要压抑自己,定目标计划的时候也要根据我们实际情况来,那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有一个愉快的环境,心情得到了放松,我们心态自然就是好的。

高三考生需要怎么样了解自己的心态和学习呢?

即将高考,考生需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提高冲刺阶段的学习效率。

一、心理状态

随着高考的接近,学生间的竞争逐渐显出残酷的一面,潜意识里有一种对别人的排斥感: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对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总是拒绝回答;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故意表现出散漫,而晚上一个人的时候则非常用功;有些学生总是跟人吹嘘自己昨天又玩什么了;甚至有的学生故意把同学的资料等藏起来,给同学的学习设置障碍……

这些表现都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考生有信心、有能力、有目标、有方法,带着适当的压力迎接高考的到来。心理紧张的考生普遍存在“想赢怕输”的心态,常常担心“万一我发挥不好怎么办?”很容易出现紧张的心态。心理焦虑的考生常常害怕考试,在考试过程中,心跳加快,手颤抖,头脑空白,思维中断。心理有障碍的考生对有些题目会做但还是不停地担心,甚至出现强迫行为,看书的时候总是在看同一页;看上去在学习,其实没有看进去。长时间反复看一道题目,就怕出错。甚至在考场上昏厥。因担心考试,重度失眠等。身体健康容易出现问题,很容易感冒发烧。

对于高三的考生,我们给予陪伴与激励就是最好的行动,进行心理减压,通过认知调整,行为训练,改善情绪,提高应考的能力。树立自信,合理期望,消除顾虑,发挥出正常水平。

二、给自己合理定位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水平状态,每个学生必须把握自己的状态,考出自己的水平,达成自己的目标,获得自己的成功。

成绩优秀的学生,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以防万一,一定要稳中求胜。高分段的竞争非常激烈,考生应注意发挥稳定。保持稳定的心态,稳扎稳打地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就是成功。

成绩普通的学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查漏补弱,将不该失去的分找回来,扎实有效地提高考试成绩。要重视每一次模拟考试,认真分析错题的原因,总结经验。失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好事,所以,面对模拟考,不要紧张分数的变化,扎实才能带来飞跃。

成绩困难的学生,一定要以信心面对,不放弃,不抛弃,以顽强的勇气坚持到最后。不管何种情况,不到最后都不要放弃。无论如何都要有信心,千万不能放弃。当你放弃,奇迹是不会发生的,机会不会留给已经放弃的人。

备考的当下,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理,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高中学习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5.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6.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 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 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 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这话虽不是真理,却也十分有道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他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他的学业成绩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心理学家麦独孤和史密斯早在1919年就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效率有促进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所谓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还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特点。它一般由对待学习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因素构成。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价值判断,即为什么学;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情绪反映;从行为角度来看,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外显行为。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态度属于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态度虽然还不是行为,但它是前提条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态度决定行为,它潜在地决定学生用什么方式对学习采取行动,因此,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态度不同,表现行为不同,学习效果自然不同。学习态度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类型。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为:虚心求教、勤奋进取、全面学习、循序渐进、坚韧不拔、学以致用。做到有雄心、决心、信心、恒心、爱心、责任心。消极的学习态度表现为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厌学的情绪,学习行为消极被动,缺乏热情、信心、恒心。一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是说他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能够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各种其他分心的事情时能够积极克服,坚持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或目标。而一个具有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的学生却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态度,而不去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学习会给他带来什么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学生个性与人格形成与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外面世界丰富多彩,充满诱惑力。只有拥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才不至于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中的障碍与挫折时,兴趣锐减,学习失去自信心,思想上出现畏难情绪。这一阶段的学习态度很重要。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很适用。所以,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那怎样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呢?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改变学生的态度的错误认识
认识是态度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源于对学习的正确认识。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学习的种种错误认识。
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不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有的学生怕吃苦,毕竟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还有学生错误地认为:“没文化也能发财,我老爸是小学毕业不也发财了吗?”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纠正目光短浅的低水平动机,另一方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向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信息或实证材料来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以改变其消极的学习态度 。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也是一样,部分学生之所以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它的根源在学生缺乏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向学生点明学习它是“马拉松“式的比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一个积少成多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艰巨而又辛苦;同时还要指出学生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这种看法本身就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会给自己造成压力,影响健康,是不可取的。
二、肯定成绩,鼓励欣赏,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詹姆斯说:“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学生在学习中每取得一些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一句亲切地鼓励能催人奋进;一次真诚地欣赏能使人信心满怀,勇往直前。当学生受到挫折时,我们要用温暖的话语去鼓励、去激励;当学生做得好时,我们要不吝赞美之词表达自己的赏识,这样必能激发学生主动前进的兴趣。
有些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多次遇到失败和挫折,是多次消极情绪体验积累的结果,这些学生,由于他们学习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于是考试屡战屡败,长期缺乏信心,形成严重的挫折心理。而当他们受挫折时,往往又得不到必要的鼓励、指点,相反,得到的是教师的批评、谴责、奚落的白眼,有的还受到父母的打骂。这样日复一日,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产生了“学习即痛苦”的消极情绪反应。即使他们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但还是不爱学、不愿学,甚至逃避学习。
教师在他们学习受挫,考试成绩不佳时,切记谴责和奚落,以防止其消极情绪体验的产生。应该与他们一起寻找学习失败的原因,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其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多从优点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就越多。这就有助于逐渐消除他们因遭遇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改变其消极的学习态度。
三、培养积极的心态,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
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必定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增强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让他们在挫折和困难面对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这也将有利于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四、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集体规范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态度虽然与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目标等紧密相关,是决定学习态度、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学习氛围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所以,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也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因素之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形成奋发向上,你追我赶,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风气,使学生在大熔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其次,要形成使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的集体规范,制定有利于学习、进步的班纪班规,防止或减少干扰因素的存在。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影响,要求每一个学生按集体规范做。利用集体规范的影响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比逐一转变更有效。第三,要形成和谐的人际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相互勉励,互相促进,也便于沟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对所学科目的认同,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当然,学习氛围还有来自家庭、社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之,一个奋发进取的团队、集体,对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大有裨益的。另外,优秀生是班集体学习的引路人,他们会影响、激励着中等生,中等生的进步则又会带动着那些学困生。大家你追我赶,互相激励,必将使班内学习蔚然成风,师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生生促进,共同发展。
学习态度是习得的,只要学生充分认识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持续的训练和自觉培养,就一定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高中生怎么调整好心态

一、保证良好的睡眠,不要熬夜,定时就寝。坚持午睡。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三、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