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指操守;品德。明:明确。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问题一:明志是什么意思明志:表明心志。
相似词:淡泊明志 淡泊以明志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聪明反被聪明误 明明是 明日复明日 笃志 职志
问题二:咏物明志是什么意思就字面意义解释:咏就是歌咏、咏唱、吟咏,引申为描述、描写某一种事物,
明:就是表明、昭告的意思,志,就是志向的意思
咏物明志――就是咏唱一种事物,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答题不容易,如果合适和正确,请接纳!
问题三:蓄须明志是什么意思表明自己的决心,本意是说绝不刮胡子直到事情有个结果,表明态度坚决。
引申为做事做到底,不会半途而废
问题四:明志致远是什么意思有明确的理想与志向,才可能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问题五:慎思明志是什么意思笃行: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1.[sincerely carry out]∶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明 李贤 《答耿中丞书》:“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中华民国 二十有三年秋,[先生]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 2.[sincere behaviour]∶行为淳厚,纯正踏实。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 战国 之策士也。”《南史・文学传・岑之敬》:“母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 清 戴名世 《刘退庵先生稿序》:“ 淮 上 刘退庵 先生,今之笃行君子也。” 章炳麟 《<革命军>序》:“乃如 罗 、 彭 、 邵 、 刘 之伦,皆笃行有道士也。” 。 中国五之法: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 原文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英文解释: to work perseveringly behavior in honest 明志: míng zhì 表明心志。 清 姚鼐 《<礼笺>序》:“夫其所服膺者,真见其善而后信也;其所疑者,必核之以尽其真也,岂非通人之用心、烈士之明志也哉!” 姜妙香 《追怀往事》:“抗 日 战争时期, 兰芳 先后隐居 香港 和 上海 ,息歌息舞,蓄髭明志。” 合起来就是:明白了自己的志向后,就要切实地去实行!!
问题六:明志养德是什么意思明志:
解释: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志养德:
不追求名利,心境清明, 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修养德性(以达老子道德经所说,“上善若水”的圣人人格。)
问题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问题八:以身明志是什么意思以死来表明他的志向或清白,一般是向对方证明他对他有多衷心之类的
问题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问题十:明志这个名字代表什么明确 志气
比较大气的名字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是:志向明确。
拼音:míng zhì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释义: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扩展资料:
近义词:淡泊明志
淡泊明志,dàn bó míng zhì,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释义: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也是在每个地方都流露出来了啊。
该句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
原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当以不受外界影响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对名利如果不采取淡薄的态度就无从使志向清白。
扩展资料: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