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今也则亡中哪个字是通假字(万事难平文言文答案)

时间: 2023-04-17 15:52:18

今也则亡中哪个字是通假字

亡:通”无“,没有。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原句: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享年39岁。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万事难平文言文答案

1. 万事开头易阅读答案 ①那一年我14岁,忽然想当作家,怎么个当法呢?给文学刊物投稿呗!我把少先队过队日时发生的一桩事写出来,投给了《少年文艺》杂志。小说虽然被退稿,却使我尝到了“开头”的乐趣。把自己的心愿付诸实践,实在并不如想象的那么艰难。

②那一年我17岁,忽然想当话剧导演,怎么个当法呢?去投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呗!我大摇大摆地去了,居然闯进了复试。尽管到头来还是被刷了下来,至今并不后悔,毕竟我想做就去做,勇于“开头”。

③那一年我19岁,被分配到北京13中那样一所颇有名气的中学去任教,而且一去就教初二,只比学生大四五岁,大家都为我捏把汗,怎么压得住阵脚啊!可是我抬脚一迈,也就迈进了教室的门槛,第一堂课居然平平安安地支撑到下课铃响,“开头”还是并不难。

④这就是我的人生经验:万事开头易。至少是,万事开头并不一定都像人们告诫你的那么艰难。我遇见过不少的人,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向往,也具备实现那个心愿的至少是部分的条件,机遇就在他们眼前,障碍也很有限,可是他们总觉得万事开头难,犹犹豫豫、优柔寡断、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其最好的结果,也无非是述而不作。他们徒白了少年头,一生总是任由外在的波流挟载而行,甚至到了老年,离退休了,一些积淀多年的欲望上扬起来,比如想弹钢琴、欲粉墨登场、想写小说、欲割双眼皮美容……实现这些欲望的钱也有了,闲也有了,可是,还是开不了头。“这么大年纪学弹琴,不让人笑话吗?”“小说是那么好写的吗?也没经过正规训练!”“满头白发跨进美容院?纵有那个心,哪来那个胆!”……所剩不多的时日在分分秒秒地消逝,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可就是“开不了那个头”——其实, 。

⑤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应确立万事开头易的信念。要知道,“万事开头难”的“老人言”,多半只适用于对已然有所发端的事情的回忆,是一种“后怕”式的自我肯定与“给历史定位”的欣喜之言。

⑥并不是想否认凡做事都有难为的一面,开头当然有开头那特定的难为之处。不过,经的事多了,对比之下,就觉得同开过头之后的持续发展中的难处相比较,伸脚迈出第一步,还是容易一些。

⑦其实,很多打头阵的人,那时就是凭着一股正义之勇,并没想得那么四角周全,便实践上了。后来遇到种种复杂情况,要坚持下去,实在是更为艰难。

⑧现在回想起来,那“开头一脚”甚至是在不知深浅的情形下踢出去的。最难的是什么?是往下健康发展,并直到如今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实力。这就是说,即使开头确实也难,但从战略上把开头想得容易一些,建立一种“开头容易持续艰难”的心理定势,对年轻人来说,有利于心性的成熟;对于成年人来说,有利于在环境的变化中加强自我调适的能力。

俗话说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古语不错,但也是前人给予后人的忠告.你可以听来当作战斗前的心理准备,又怎可因此而胆怯呢?人生因富有冒险精神而精彩,是好是坏还是由自己决定.再者,人在这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自喜好尚且各异,各自志向更是不同,无须较真儿!

2. 文言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阅读答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几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 简注: 平:通“评”,评判,断定。

拊:拍。 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1.用“/”给文中化线没有标点的句子断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是( ) 已( ) 3.文中哪句话表现出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

4.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 答案: 1.……计/……也/……盟/……败/……跌/……帝/……是/ 2.①此,这样。

②停止。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4.忠于刘氏父子,决心兴复汉室,有智有勇。

3. 答客难文言文答案 答客难 【西汉】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东方先生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其身处尊位,泽及后世。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

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今世之处士,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

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文字有删减)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不肖:不贤 B.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 抗:抵御 C.子又何怪之邪 怪:认为……奇怪 D.至则靡耳,何功之有 靡:倒下,这里指失败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 句读之不知 D.今以下愚而非处士 作师说以贻之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假设有客诘难东方朔,讥讽他官微位卑,东方朔进行答辩。

B.东方朔说,武帝时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权重,在朝士人想对朝廷尽忠效力,但不知进退得宜,处境和战国时不一样。C.东方朔认为,应该加强士子的修养,哪怕有小的过错,外界也应该对他要求、责备,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D.全篇用了整饬又不拘对偶的语言,议论酣畅,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1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4分) (2)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3分)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 【答案】8.B(抗:抬、举。)

(3分)9.A(A.则,都是表转折,却;B.乃:才/却、竟然;C.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介词,凭借/连词,来。)(3分)10.C(东方朔认为,作为士子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外人不应该求全责备,应该赦免小的过错,这才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3分)11.(1)天地之大,竭尽全力去游说的士人,多得数不尽,他们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士民之竭精驰说者”翻译应体现定语后置句特点,“困于衣食”作被动句处理1分;“失门户”1分;语意连贯1分。)

(4分) (2)这就是士人(读书人)之所以日夜勤勉,努力修身不敢懈怠的原因呀。(所以……、孳孳、敏行,各1分。)

(3分)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一句1分。)

(2分)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苏秦、张仪一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

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行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这些人,都无处容身,这是什么缘故呢?” 东方朔仰面回应到:“这本就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

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得到士子的,国力就强盛,错失士子的,国家就衰亡,所以他们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如今却不是这样: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有什。

4. 语贵平淡文言文阅读答案的忌 这个忌,意思是禁忌。

语出葛常之《韵语阳秋》:《蔡宽夫诗话》云:诗语大忌用功太过①,盖练句胜②则意③必不足,此自然之理也."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可谓④精切,却不若"暂止飞鸟将数之,频来语燕定新巢"天然自在.梅圣俞曾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到天然.则甚善矣。译文是:《蔡宽夫诗话》写道:太刻意追求句子的完美是写诗的大禁忌,一般文字绝妙的诗句意境肯定不好,这是必然的。比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算得上及其工整了,但还不如“暂止飞鸟将数之,频来语燕定新巢”自然天成。梅圣俞曾写过“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的诗句。李白也有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字句平淡,达到天然的效果,这样才称得上是最好的。

5. 课外文言文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 一牛且数万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参考资料:?si=7。

6. 文言文《要做则做》阅读练习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临: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对着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傍着(低处),在… …之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即将,快要的时候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朝看水东流:朝 早起

B、不做则安能会耶?:安 怎么

C、乃丹书帛曰:丹 红色,(此处作状语:用红色)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 恼怒,(此处为使动用法:使… …恼怒;激怒… …)

3、“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与《为学》中“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观点相似。

4、作者批评的两种观点:“吾不会做”。”和“且待明日 ”;希望我们要… …珍惜时间,把握今天。

7. 万事别放心上,文言文怎么说 万事大吉就是文言文。

意思: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

【出自】:宋·周密《癸辛杂志》:“盐官教谕黄谦之题桃符板,句云:‘宜人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

万事大吉 ( wàn shì dà jí )

结构:主谓式。

用 法 :用作贬义,常带讽刺意味.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

辨析:“万事大吉“和“”高枕地忧””,都指可以放心,不会出什么问题,但“万事大吉”偏重于事情顺利已成定

局,不会再出问题;“高枕无忧”偏重于思想上麻痹大意,放松警惕。

语出:晋.颜幼明注《灵棋经.上.佳丽卦》:“百事皆泰,行人即还,婚姻最善,万事皆吉,人都向慕。”

近义词: 万事亨通、大功告成

反义词 :艰难曲折、节外生枝

英 文 :everything is just fine

8. 难得淡定 阅读答案 难得淡定 (1)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

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2)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

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

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

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

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3)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

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

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4)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

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

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

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5)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

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

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6)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

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7)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8.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答: 19.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2分)答: 20.文章第(4)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答: 21.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分)答: 【答案】18.人生要有淡定的情怀(或做人处事,要有淡定的 情怀)19.①引出论点 ②为论点作道理论据 ③增添文学趣味20.论述了淡定是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举例论证或例证法。

21.示例:人生难免起伏,在困难危险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容镇定地面对,失败和不如意时,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面对,从容安详地思考与处理,不过分看重身外之物,不为身外之物所困,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怀。

今也则亡的则是什么意思

“今”现在,“也”语气助词,“则”就,“亡”通“无”没有。
此句出自《论语》(当然了,其它的古文中也可见到,最好说明出处,然后结合全文分析)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古代汉语郭锡良对通假字的定义

郭锡良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通假字: 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 意义。
补充说明。
“通假字”注释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注释中指出的通假字多达201例,另外通论中有17例,有:
(1)归——馈,《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2)逝——誓,(3)女——汝,《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汝”。
(4)惠——慧,《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5)辩——辨,《庄子·秋水》“两汜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6)直——特,《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剥——,《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葡”。
(8)亡——无,《论语·雍也》“今也则亡”。
(9)信——伸,《易经》“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10)无——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11)者——诸,(17)筦——闗《墨子·号令》“门有吏,主者里门,筦闭,必须太守之节”。
(12)内——纳,《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13)邪——耶,《庄子·天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也”。
(14)亡——忘,《韩非子·说林下》“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15)增——层,《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16)台——怡,《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郭本《古代汉语》对通假的介绍在下册,“认为本来是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有时由于读音与另一个字(词)相同或很相近而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这就叫做‘同音通假”。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句中“归”借用作另一个音近的“馈”字,是赠送的意思,且此处的“归”读kui。
由上文可知,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本有其字,而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鸿门宴》中“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主要是指这种本有其字的通假。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在第1076页说:
假借就是古人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汝”中“誓”与“逝”读音相同,借“逝”为“誓”。又其中的“女"非妇女而是指代第二人称你,后来写作“汝”,“女”与“汝”古音十分相近,所以叫做“古音通假”。假借有六书上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之分,此处的假借应是用字上的假借,也即借用。
由此,也可以得出通假字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本无其字的通假,古代汉字少而概念含义多,语言发展变化快,使得有些词有音无字,书写中就借用了某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一部分通假就形成了通假字中的泛化现象,多为表现为古汉语虚词的通假。
由第一部分可知,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字量少而一个汉字表示本义的同时还要表示其他的一些意义,后人为了区别,在本字的基础上造了新字,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字。古今字主要是通行时间上的先后或古今的不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以某字代替某字,就难免不包括一部分古今字。由于不同人对这些存在争议的字的理解和划分不同,造成了我们对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混淆,二者为什么容易混淆呢?原因有三:
1.是字音方面,古字与今字,通假字与古字之间都是以音同或音近相联系纽带,所有的古今字都是同音字,而所有的通假字也都是音同或音近的。
2.是字形方面。一般古今字中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是有联系的,但少数情况没有必然联系,如亦——腋。一般的通假字形体上没有联系,但也有相近而通假的情况,如“拒——距"。
3.是字义方面,有些古今字字义上并没有联系,这与音同即可通假的通假字也不容易区分。
另外,古字与今字有共存的并用时期,由于以上诸多原因造成了古今字与通假字不易区分的现象,那么到的如何区分呢?方法如下:
1.古今字的共时仅是历时中的共时,是短时期的,而通假的共时是长期的。
2.可以音形义相结合去分辨,从音同、形似、意关联逐个去排除,也可以区分出仅靠音同即可为通假的通假字。
3.是否造出新字是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根本区别,古今字中的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选出来的代替古字某一出来某些意义且与古字读音完全相同,一旦今字造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古字将不再表示今字所表示的意义。通假仅是依音同而借用某一字来表示本字的意思,通假字与本字是长期同时存在的。
当然,我们说古今字与通假字二者可以区分,并不是敌我分明,非此即彼,我们应当明白,通假字与古今字之间是有共存的现象的。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