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 2023-04-18 03:19:57

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原因:1、金朝灭辽和北宋,版图不断扩大,大批女真的猛安,谋克进入中原,“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首都一直在上京会宁府,位置偏远,经济上“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十分不便;

2、加强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由于海陵王得位不正,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力图消灭南宋统一中国,而上京作为都城就太远了,不论政治上,军事上,战略上,后勤上都发挥不了作用。

影响:1、迁都发展了燕京城,海陵王迁都后大肆修建宫殿,燕京逐步发展为华北的重要军事,经济,文化重镇,使得后世都以燕京为都城;

2、由于迁都燕京,海陵王加速了女真人的南迁,使得女真人和汉人的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也使得女真人由畜牧业向农业发展;

3、制度改革,为了摆脱女真贵族的压力,海陵王迁都后重用汉人,渤海人,契丹人,把金国的政治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积极发展农业和科举制度,为金世宗的大定盛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

(1)农商并重(2分),主要是由于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决定的。(2分)
(2)依据:商人经营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4分)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思想: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产生。(2分)
(4)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观念: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倡导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

试题分析:(1)“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大意是“经商不被重视而导致无法使农业从中得到扶持发展,那么农业就会有弊端,而不重视农业导致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持商业,则商业就不能发展,所以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就像天平一般,不能偏倚” ,因此反映了农商并重的思想,这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信息“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可以得出依据。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原因。
(3)结合明清时代的特点,分析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产生。
(4)“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应是指1910——1919年,可联系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表现:政治上的辛亥革命,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
点评: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
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2)组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例如:2007高考文综(一)第40题(历史)第 (2)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这一问中共有两个小问即“原因”和“影响”。考生在审完问题后,要根据分数迅速对“原因” 和“影响”各写几个答案要点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迅速判断“原因”和“影响”的答案要点各在三个左右。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例如:2006高考文综(一)第37题(历史)第(2)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答案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条理化: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如:2007高考文综(一)第40题(历史)第(2)问“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中的顺序条理就是先“原因”后“影响”。二是次序条理。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因此,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包装精美,易得高分。

朱棣迁都燕京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燕京是朱棣的家乡,古人会有蜗居在自己地盘的想法。燕京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加强对黄河流域、蒙古等地区的统治,退可打击元朝残余势力,进而巩固朱棣自己的统治地位。迁都对于民族融合有重大促进作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北京是历代王朝的都城,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可加强中华文化对北方地区的广泛传播。

高二政治题目

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有统治者是否实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这是07年的全国卷一啊,文宗的答案
我一字不差的抄录过来的,自己仔细参考吧

2007高考浙江试卷和答案,不要链接!有20分

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评析
政治部分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 祝国强
嘉兴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李兆田
命题方向和风格基本稳定,题型、题量、比分保持不变,选择题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非选择题难度略有提高。
1.试题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首先,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如25、26、29、34题以及39题的第⑶小题、40题的第⑸小题等。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如28、31、32、33题以及40题的第⑹小题等。
2.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的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如29、30、31、32、33、39题。
3.能力考核的目标要求层次和水平的总体提高是今年政治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首先,在四个考核目标中后两个目标“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所涉及的题目数量较多,几乎包括了所有非选择题;其次,对每一考核目标的要求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如24、30以及39题第⑵、⑶问,尤其是40题的第⑹问达到了“论证和探讨问题”目标的最高层次要求。
历史部分
杭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朱世光
省教育厅教研室高级教师 周百鸣
突出考查学科能力,考查内容以政治史为重点,试题设计更加灵活。
1.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要求把历史事件、事物等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很多问题不能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而要通过内化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如第13、19、22题、第38题第(1)到第(4)小题、第40题第(2)小题等。
2.试题突出了“政治文明史观”和“整体世界史观”。如第14—17题关于“17世纪以来,中国的军队在组织、性质等方面几经转变”的专题史考查;第40题第(2)小题关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突出考查了“民族融合、社会文明发展”等;第38题以美国在二战中的一些史实为切口,考查了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等内容。
3.注重考查多层次的能力。如:第20题、第38题第(4)小题、第40题第(1)小题等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历史图文转换能力;第15、18、23题、第38题、第40题第(1)、(2)小题等突出考查了考生的甄别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38题突出考查了多种材料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等。
4.历史材料丰富多样,阅读量增加。如第15、19、21、23、38、40题中运用了许多文献材料和历史地图、照片、表格数据等,考查考生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
地理部分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 李小冬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 汤国荣
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突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1.题量略有增加,但分值不变。学科内综合题由1题增加到2题。
2.整体难度与2006年基本相当。选择题中除第6~8题难度较大外,其余都相对比较容易;综合题总体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难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如第36题的第(2)问和第40题的第(4)问等。
3.试题情境创设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大部分地理图表相对比较传统,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时有所见,但部分试题的图像注重创新,如第5题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统计图”、第6~8题的“经纬网简图”、第40题的“燕京城历史地图”等。
4.试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内容相比,人文地理略多,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
5.突出考查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其中地理信息的有效处理能力及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成为考核的重要目标。试题加大了题面信息量,注重题面信息与设问之间的联系,注重考生的思维过程与质量。如选择题第6~8题、综合题第37题等,其答案的选择与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有效地处理图表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题的第36题与第40题的第(4)问等,注重对考生分析评价能力的考核,科学、合理的表述成为影响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评析
物理部分
富阳中学特级教师 何文明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 周彩莺
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物理试题,在注重主干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学科能力考核。考试内容与要求不超纲,没有偏题和怪题。考核的重点、试题的形式基本保持稳定。物理试题的题量、题型、分值与去年一致,试题的整体表述准确、科学、简洁,部分试题的呈现方式、问题设置有创新,如第18、19、21、23、26题等。总体难度比2006年有所提高。
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核,体现了学科的特点。“力和运动”部分仍是今年考核的重点,120分中占62分。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碰撞中用动量和能量守恒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振动和波、万有引力等知识内容的考核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核的知识点也基本稳定。、理综试卷中物理共12题,120分。考核的知识内容涉及了《2007年考纲》17个知识单元中的15个,未考核的单元只有2个:恒定电流和交变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波。
今年的物理试题在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实验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实验能力的考核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载体,进行拓展和变式。第一小题考核示波器的正确使用,若学生不理解示波器的原理、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很难顺利完成试题所要求的调节。第二小题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以学生实验为基础,验证新的物理量。本题要求考生对原有实验过程以及测量的物理量的理解,是实验命题的一种创新和尝试。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第24题需要用二元二次方程求解,第25题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要求学生在应用物理规律作出图示的基础上,寻找几何关系进行求解。用图象表示物理过程或物理量的变化,考核学生读图、作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试题数明显增加。如15、18、21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图象理解,第17、19、20、21、25题则主要考核学生应用作图解答试题的方法
物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是有多个选项,但8道选择题中只有2题的答案有多个选项。第24、25题是占40分的两道大题,这两题的设问都只有一问,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较高,要完成完整的求解过程比较困难。
化学部分
杭州学军中学特级教师任学宝
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任雪明
化学部分试题继续保持了近年的题型呈现方式,但主观题和客观题难度均较去年略有增大。总体感觉既似曾相识,又推陈出新。试题的主要特点有:
强调基础。除I卷中着重考查化学基本理论外,Ⅱ卷中第26、28、29题对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本实验原理和技能、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以及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反应的考查,都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
突出推理。I卷第12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给出的模糊信息(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和确定信息(氧的质量分数为50%),依据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特点进行合理的推算,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Ⅱ卷第29题则考查了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要求考生结合框图和官能团的性质推断有关物质并回答相关问题;Ⅱ卷第27题要求考生结合所掌握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试题提供的信息碎片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和推理,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整卷中,与推理有关的化学试题分值达到了化学部分总分的1/2。
关注经典。I卷第7题、Ⅱ卷第28题分别改编自全国高考化学试卷1997年第18题、1991年第32题,既较好地兼顾了命题的连续性和试题难度的稳定性,也赋予试题新的内涵,体现了学科经典试题的价值。另外,I卷第9题、第11题、第13题以及Ⅱ卷第26题、28题等也可在往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找到原型。
与此同时,试题保持了对化学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化学基本技能较高的考查要求,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电离和化学平衡理论以及限定条件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试题也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化学视角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试题中出现了NaHSO4溶液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键线式、双水解等内容,可能会对考生正确答题产生一定的障碍。
生物部分
杭州第二中学特级教师金永生
省教育厅教研室高级教师施忆
今年理综生物卷,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对生物学科能力的考查。从题形上看,生物试题延续了以往几年的特点,即有五道选择题,二道非选择题,两类试题的分值分别为30分和42分,合计为72分,占理综试卷的24%左右。从内容上看,坚持对生物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新陈代谢、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遗传的基本规律、光合作用、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等。其中,高中必修内容约占60%,选修内容约占40%。总体上看,今年的生物卷依然体现出“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特点,尤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现代生命科学内容。“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是《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要求之一。今年生物卷考查内容中有不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例如,选择题的第2题、第4题、第5题分别是人体免疫、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的内容。
2.凸现生物学科能力测试。这些年,注意对生物学科能力测试是生物卷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在今年的试题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选择题第5题要求考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从试题的图像中,获取蕴藏着的生物学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又如,非选择题第30题要求考生对某同学已设计的实验进行改进,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这不仅需要考生具备实验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考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再如,非选择题第31题要求考生基于遗传学规律,对遗传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这道题目,需要考生具有综合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思维逻辑性和严密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生物卷中,对考生的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也是能力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第30题、第31题的解答都需要考生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