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全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人间四月芳菲尽”的下一句是“山寺桃花始盛开”。
【原文】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句诗的意思是灿烂的樱花开得如此烂漫,还有多少时间呢?柳树青绿,桃花嫣红,可是双方的心意彼此却还不知道。
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扩展资料
其他描写樱花的诗句
1、《入村》
唐 方岳
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
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
作者暮春时节来到一个小山村,看到满山樱花,有感而作。这里用了两个对比来突出樱花的特点。一是时间。樱花喜光、耐寒,早春便可开花。即便在山中其他花种都没有开放的时候,山樱花就开花了。这里突出了樱花不畏寒的品质。二是桃李。
桃李比较随意,雨来就随雨,花虽然漂亮,但容易败落。如果能够撑过春雨,那么在晴天一定能够像樱花一样漂亮。在作者的眼中,樱花犹如桃李般绚丽,犹如腊梅般耐寒,可谓花中豪杰。
2、《初见山花》
宋 范成大
三日晴泥尚没几,几将风雨过年华。
湘东二月春才到,恰有山樱一树花。
范成大的诗,一如既往地充满田园逸兴。这首诗语言浅显,风格清新。前两句说的是新年过后到二月春来这段时间,“天无三日晴”,新年在几经风雨中度过。刚刚进入二月,山樱已经开花,报告春天的到来。
一个“恰”字,表达了作者在风雨之后,惆怅之余的惊喜。这首诗,在平平淡淡、不动声色之中,突出了山樱不畏严寒风雨的特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