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尽人事而知天命出自哪里

时间: 2023-04-19 00:16:49

尽人事而知天命出自哪里

语出清代的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尽人事以听天命。今仙姑既不能忍,又人事未尽,以致如此,何能言得天命。”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孔子 的尽人事 听天命 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尽人事,知天命 ? 知人事,尽天命 ?

另有一句是:尽人事,以听天命.意思大概是说对于某件事情,首先应该事在人为,即“尽人事”,至于事情的成败还在于天命,即“听天命”。一件事情的成败的决定因素有二:人事与天命。
不尽人事,焉知天命。我想意思大概是说,对于某件事情,如果人们自己都不尽力了,怎么知道上天怎么安排呢?只有尽人事了,才知道天命所定是否该成败。
不过,这是唯心的说法是根本错误的。能否成功在人不在天。

尽人事而知天命

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农民种田,勤劳者丰收,懒惰者歉收,这就是性。这是人所能知的,应当尽性,即努力依靠勤劳去获得丰收。但是,若遇到长久的干旱,则无论勤与懒,都会歉收,这就是命。
真正尽性知命的人,往往内心强大,尽人事而听天命,只管耕耘,莫问收获。就如圣贤荀子在《荣辱篇》中所写: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曾国藩就是悟透了“尽性知命”的道理,于是他说: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即:人在做天在看,努力和好运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关系,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好运气也是来自于不懈努力。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尽性、努力的人,才能真正悟透天地之道。比如说,人性弱点中有傲慢、懒惰、贪婪、愤怒、虚伪、嫉妒等等,我们就努力克己修身,力求自身谦虚、勤奋、慷慨、耐心、真诚、宽容,这便是“尽性”!

当我们努力到感动他人、感动世界,甚至是感动自己的时候,便可谓是真正“尽性”了;至于最终结果如何,我们也就只能泰然处之,听天由命了。
就如曾国藩家书中所写: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所以说,真正内心强大的人,都懂得“尽人事而听天命”。当我们真正悟透了“性命”二字,也就可以领悟了人生真谛——成大事者,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随笔/恒之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