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普希金是否拿过诺贝尔文学奖

时间: 2023-04-19 00:42:31

普希金是否拿过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他是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 ,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在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7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并且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9世纪末俄罗斯文学有哪些成就?

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70年代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也了较快的发展,但农奴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社会矛盾相当尖锐。1874—1875年间曾出现民粹运动高涨的局面。这一运动遭镇压以后,由部分激进分子组成的“民意党”人曾组织暗杀活动。8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处于低潮,“小事情理论”开始流行。90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继续繁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上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进行创作,新的优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坛。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萨尔蒂柯夫—谢德林主持的杂志《祖国纪事》。
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和其作品主要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他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早年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844年到1859年少代表作品是中篇小说《穷人》(1845)。后期从1859年到1881年,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罪与罚》。不过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因其构思精巧,规模宏大,算得上是宏篇巨著而备受重视,有人称它也是作家后期的代表作。
萨尔蒂柯夫—谢德林(1826—1889)其主要作品有《庞巴杜尔先生和庞巴杜尔太太》(1863~1874)、《塔什干的老爷们》(1869~1872)、《金玉良言》(1872一1876)、《现代牧歌》(1877~1883)以及他的两部代表作——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一个城市的历史》(1869~1870)和《戈洛夫廖夫老爷们》(1875一1380)。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于1889年5月10日在彼得堡逝世。契诃夫对谢德林及其作品评价很高。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务员之死》(1883)、《苦恼》(1886)、(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带阁楼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而《在峡谷里》则揭露富农穷凶极恶的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渗透农村的情况,说明作者把表现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列入其创作主题,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旧制度一定灭亡,新“生活早晚会来!”
契诃夫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象征意义。
柯罗连科(1853-192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在乌克兰,父亲是个县法官。柯罗连科一生所著多是短篇小说和特写。代表作有《玛加尔的梦》、《盲音乐家》、《巴甫洛夫村札记》、《嬉闹的河》和自传体小说《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高尔基曾尊他为自己的"老师之一"。
蒲宁(1870—1953)俄国著名诗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次普希金文学奖得主,193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者。主要作品有:《米佳的爱情》、《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和《幽暗的林间小路》等。
库普林(1870--1938)俄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年轻时曾经当过搬运工,渔民,马戏演员,记者等,这些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著有《儿童花园》《画家的毁灭》《阿列霞》。

普希金.泰戈尔.闻一多等诗人的诗歌鉴赏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金色花》篇幅虽短小,但意蕴丰富。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间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第一段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本段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我”沐浴着母爱。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样一种亲昵,那样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啧怪孩子。
[编辑本段]教学设计
(一)识字与写字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二)《金色花》
1.朗读。
2.谈整体感受。
3.内容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向妈妈保密?
(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4)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背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选自《辞海》,1999年修订版)
二、《金色花》的两重解读(刘真福)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各种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母亲的依恋: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
品读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该诗的丰富、有趣的诗味。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的地方还向前、向深处更进一步,进入妙悟的境地,进入“入神”的境界。“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沧浪诗话》)。如果我们对《金色花》往更深更远处探究,我们会有更惊奇的发现。
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原来又是一幅神灵显形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神灵,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
这后一幅画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视。一般人只能实实在在地写儿童对母亲的嬉闹和亲热;只有泰戈尔才能写出人格化的神灵的行迹与心理,而且写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地轻灵、巧妙、自然。他写出了东方诗、东方文化的神秘与蕴藉。在这点上,他的诗也与西方诗大不一样。西方诗坛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响,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思想感情已经逐渐淡化、疏远了,还没有见到哪位著名诗人像泰戈尔这种痴迷地信神,并以颂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的。因为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诗中经常出现神灵的“一鳞半爪”,虽然不点明神灵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词通常明示或暗示着被敬颂的神灵。因此可以说,颂神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也是《金色花》的深层主题。
我们当然可以仅从凡间、凡俗的主题来解读这首诗,但那样毕竟流于浅俗,而且与泰戈尔诗作原有的意义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们借助对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体认来解读(尽管我们不是借此宣传宗教),作品的意义将变得深宏,庶几能把捉诗人的情感与理念。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专注的神情,正是表达对妈妈的爱。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这三段连用两个“当你”表现了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他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孩子调皮又懂事的形象就表现了出来。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变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表现出妈妈惊喜的神情。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表现出孩子撒娇、调皮的神情。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爱是交流的,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金色花》无疑又是一首充满大胆新奇想象之作,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
通常人们写到孩子的童真和顽皮时,大概只能想到写他怎样的可爱,如何的淘气,怎样的在妈妈面前撒娇作痴,或故意做违拗之语,以引起妈妈更多的注意和关爱。
而泰戈尔的想象却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他选取了“金色花”这一喻象来处理这一普通题材。伟大的作家大多都具备这种才能,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奇妙之处。
小孩子要跟妈妈来一次调皮。他不采用别的方式,而单单要变作树枝上的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跳着,摇摆着,俯视着他妈妈的一切工作,又让他妈妈找不见他。
变成金色花的孩子是一刻也不肯得闲的,千方百计地给他的妈妈捣着乱、逗着趣。他要让妈妈闻见花香,却不知这香气是从她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他要将自己金色花的影子正投到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欢舞跳跃着伴着妈妈的视点游移,却又不让妈妈猜出这便是她自己孩子的影子。黄昏的时候,玩够了闹够了的孩子这才从树上下来,落到妈妈的面前,缠着要讲故事听。而当妈妈责怪他跑到哪里去了时,孩子却神秘而又自豪地答了一句:
“我不告诉你,妈妈。”
他是在极力将调皮成功的喜悦掩饰着哩!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世界更可爱了。没有什么人对童心的体察比泰戈尔更洞幽烛微的了。这便是一个伟大诗人的高明之处。

《从热烈到温煦》读书笔记

阅读大家读大家系列作品张炜的《从热烈到温煦》,作家在第一辑列举了很多域外作家,多我们都比较熟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也有一部分比较陌生,但也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博尔赫斯是依靠读书、修养和知识获得成功的一个范例。乔伊斯的意识流动,潜意识的连缀,与东方人运用感觉含混而传神的抓住本质的方式,有巨大区别,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很讲理性和科学的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被视为现代派的鼻祖,他真挚、纯洁、深邃,充满了矛盾、犹疑和晦涩。卡夫卡被视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他是一个不灭的特别的灵魂,这个灵魂永远训诫和启示着人类。多少人反复诵读聂鲁达而,热泪盈眶,他激动了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人。洁净纯粹的气和服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优雅的风度,永远保持和流露最良好的教养。海明威把马克吐温誉为美国文学之父,后市称他为美国文学的起源。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超人的气魄,瑰丽斑驳的想象,芜杂而和谐的艺术,像一个独行大侠一样,风卷残云般的从大地上掠过,让一代代人视为神奇并诠释不尽。其中引起我关注的是自杀的一些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具有传奇色彩的硬汉海明威,1961年7月2日开枪自杀;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普希金,死于决斗;苏联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930年4月14日自杀;雅俗共赏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都成就卓著,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自杀;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他的诗作《当代英雄》等,光彩四射,永远照耀着世人,被誉为是普希金的继承者,1841年7月27日在决斗中被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敏感而细腻参悟把玩命运,直逼人性深处,尽情的遨游在日本文化的海洋中,1972年自杀;英国女作家乌尔夫探索着这个世界,也入迷的探索着自己头脑中的秘密,他擅长用意识流手法创作,1941年3月28日自杀;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的作品是关于弱者的说明和强者的炫示,是傲立于世的宣言,1916年11月22日自杀。我们除了透过他的文字去窥探作家的内心世界之外,还应该去知人论世,了解他的生平,去思考和分析一个个强者,更多是精神强大的人,何以过早的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推荐一些不为人知的外国作家

巴尔扎克,法国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等。课文收有的《守财奴》节选自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奠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300 篇短篇和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等,课文收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流传剧本37 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154 首,代表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
契诃夫,19 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苦恼》、《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凡诺夫》、《海鸥》、《樱桃园》等。
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著有《高尔基全集》69 卷。其中著名的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母亲》是他的代表作。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晚年著有《败坏了赫德莱保的人》。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著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
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新闻记者、作家,著有《亲爱的国家里》、《绞刑架下的报告》。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诗学》是他的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拜伦,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他的创作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雪莱,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狄更斯,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杂文和戏剧等。《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重要作品还有《艰难时世》、《双城记》等,狄更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了19 世纪中叶英国社会风貌。
笛福,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等,笛福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作家,《简爱》是她的代表作。1847 年初次出版,轰动了英国文坛。
肖伯纳,爱尔兰卓越的喜剧大师。一生共写剧本50 多部,小说5 部和其他著作多种。1925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著名剧本有《华伦夫人的职业》、《魔鬼的门徒》。 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牛虻》是她的代表作。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他一生共创作了37 部喜剧,是世界剧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伪君子》、《唐·璜》、《悭吝人》是世界喜剧中最出色的作品。
雨果,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都德,19 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小东西》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作品有剧本《丹东》、《爱与死的搏斗》等,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还有《向过去告别》、《约翰·克利斯朵夫》。
欧仁·鲍狄埃,伟大的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坚强战士,主要作品有《国际歌》。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法国著名作家,他是多产作家,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是19 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一部杰作。
小仲马,法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茶花女》、《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19 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富有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其作品有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等,叙事诗《茨冈》、《青钢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果戈里,19 世纪上半叶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3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剧作,是俄国现实主义喜剧史上一座里程碑,长篇小说《死魂灵》标志着他的创作最高峰。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文学杰作,著名的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列夫·托尔斯泰,19 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艺术大师。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卷。
法捷耶夫,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并翻译了《阿Q 正传》。
马雅可夫斯基,前苏联诗人,代表作长诗是《列宁》。
肖洛霍夫,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是《解冻》,长篇小说《暴风雨》,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共6 部。
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作者之一,代表作是《浮士德》、历史名剧《葛兹冯·伯利欣根》,诗歌《普罗米修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德国杰出的剧作家与诗人,代表作是剧本《阴谋与爱情》,他和歌德是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海涅,德国诗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他的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他的著名政治诗。
惠特曼,19 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草叶集》是他的代表作。
杰克·伦敦,美国作家,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马丁·伊登》,还有短篇《墨西哥人》、《在甲板天篷下面》等。
德莱塞,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嘉丽妹妹》、《珍妮姑娘》等,1925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被美国进步文学界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海明威,美国20 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195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代表作《神曲》。
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后来写了长篇小说《菲洛哥罗》,长诗《菲拉斯特洛》,史诗《泰萨依德》等,代表作《十日谈》。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它是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易卜生,挪威剧作家,著名作品有《社会问题》、《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裴多菲,匈牙利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写了800 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白聂鲁达,智利诗人,1971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诗作有长诗《伐木者醒来吧》,另有诗集《葡萄园和风》等。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暮歌》、《晨歌》,著名的《故事诗》在印度广为流传。《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一千零一夜》,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旧译《天方夜谭》,全书充满着奇妙瑰丽的幻想,又洋溢着现实主义的生活气息,它以题材多样和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反映了古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
《圣经》,基督教各派共同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是基督教从犹太教那里继承来的,原用希伯来文写成。《新约》是基督教的经典,内容记载耶酥及其信徒的传说,基督教义等。
夏目漱石,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主要小说《我的猫》、《三四郎》、《其后》、《门》、《哥儿》及自传体《路边草》等。
小林多喜二,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蟹工船》,中篇小说《地下党员》、《组织者》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