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2、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第3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的东部,是“大运河”的一条干线,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仅仅是“大运河”之中的一条支线,但却留下了诸多历史。“京汉大运河”最初创建于春秋时期。
春秋?看到这个词,便想到了许多著名人物,著名事件,他是一个富有文化的一个时期。京汉大运河,它最初的建设的目地仅仅是统治者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但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之后,他又做出了进一步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他这一决定为“京汉大运河”的地位得到了巨大转变,因为他的动机不仅仅是为了军事而服务,它有转向经济方面的动机。
修建大运河,利于南北方的物资的传递,进一步拉动南北方的经济发展,为隋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然,修建大运河也不仅仅是经济动机,它也有政治动机。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地位权利巨大,众多氏族把握财政,到了隋朝统一这样的情况依然在持续,门阀士族能力依然巨大,他们企图与中央政权所抗衡。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因此修建大运河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至此之后,隋以后的历朝历代,到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的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他们都很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因此京杭大运河的地位也在逐渐一步步上升。
总而言之,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单纯的目地,他有许多动机,这些种种原因,促使着京杭大运河从古至今的超然地位,它助力着南北方的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建设 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扩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
这条运河在当时被认为是在滥用民力,是隋炀帝贪图安乐享受的象征,多有人认为此运河的开凿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