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背后被人称为“小六子”,他和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第一任肃亲王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跟恭亲王这一代还差着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这几个朝代。以后世代罔替,还有不少肃亲王。清朝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肃亲王是善耆,他是清朝最后一位肃亲王,是皇太极的第十代嫡孙,应当是恭亲王的侄孙辈,都属皇族但无直接关系。他的女儿就是著名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
固山贝子是清代宗室的爵位。清朝规定凡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直系子孙,都称为“宗室”,腰间系一根黄带子,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祖父觉昌安的子孙,叫做“觉罗”,系红带子。宗室要封爵位,最高的是亲王,全称和硕亲王,其次是多罗郡王,再次是多罗贝勒,然后是固山贝子;再往下是公,辅国公、镇国公,不入八分公,最后直到三等奉恩将军。袭爵位一般是递降,而且理论上是嫡子袭爵,再要看皇上恩典;也有例外,就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可以以原爵位代代承袭,清初是八家: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庄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雍正年间增加了怡亲王,清末增加了恭亲王和醇亲王。当然还有蒙古亲王,比如科尔沁亲王,也是世袭的,人家都是有自己一大片领地的,总不能爵位越来越低吧。
但到底我为什么以此为名呢,现在真说不清了,反正是出于对清史的爱好,就像我有一同事笔名叫做“开府仪同三司”,那是他向往宋朝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我还是谈谈清代的这些王爷们。清初,当然是以军功定爵位,凡是亲王郡王,个个都曾经出生入死的打江山,直到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蒙古、准噶尔的叛乱,都是亲王领兵出征。后世承平年代,锦衣玉食,总以纨绔居多,越往后总体素质越低,直到宣统年间,国事成了家事,一帮半大小子执掌着军政大权,国家不亡才怪。
其他的王爷之中呢,可以分分类,有早殇的,比如顺治端敬皇后董鄂妃的儿子,还没有命名就夭折,但子以母贵,封为荣亲王;有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雍正朝、同治朝最明显,雍正的八弟允SI,九弟允禟,被改名阿其那、塞斯黑,不得善终;同治年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中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赐自尽,被砍头的肃顺也是宗室(端华的弟弟)。有在政坛颇有作为的人物,典型就是恭亲王,洋务运动的代表。有的人因为有钱有闲,在文化上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像康熙十六子庄亲王允禄精通音律,三子诚亲王允ZHI主编了《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的儿子成亲王永瑆是书法家,礼亲王昭梿写过《啸亭杂录》,民国年间的著名京剧票友红豆馆主溥侗,也是宣宗道光皇帝的子孙。一些人呢,名声很好,像怡亲王允祥,雍正说他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古今从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雍正年间的简亲王德沛,听这名字就知道是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儒王”。还有一些人名声很坏,比如光绪年间颟顸糊涂的代表,疯狂迷信义和团的端郡王载漪。
他们的名字比较怪,生僻字比较多,为什么呢?皇帝的儿子多了,就得按辈分排名,这是从雍正那辈开始的,都是第一个字是胤,第二个字带示补旁;乾隆那辈,第一个字是弘,第二个字带日字旁;嘉庆那辈,第一个字是永,第二个字带王字旁;道光那辈,第一个字是绵,第二个字带竖心旁;咸丰那辈,第一个字是奕,第二个字是言字旁;同治那辈,第一个字是载,第二个字带三点水;宣统那辈,第一个字是溥,第二个字单人旁;再往后是毓、恒、启。谁继位,他的名字就要避讳,改写别的字或者缺笔。从嘉庆开始的几位皇帝,为了避免别人避讳太麻烦,就把自己改名为生僻字。同辈人都是一个偏旁,人一多,就不好起名,为了防止避讳麻烦,还不能用特别常用的字,所以好多名字都不在GB字符中。当然,远支的宗室,就不一定按照这个辈分起名了。
判断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子孙是否兴旺,这样才能择贤而立,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同治无子,继位的光绪是咸丰的侄子,光绪仍然无子,继位的宣统又是光绪的侄子,宣统仍然无子,可见清朝不得不亡。也由此可见,咸丰之后的直系皇室子孙现在已经没有了,要说如今最近支的皇族应该是道光的子孙,道光共九子,前三子早亡,但长子有人过继,四子是咸丰,如今无后,八、九子之后也是过继,所以一、五、六、七、八、九子应该还有后代。七子是醇亲王奕HUAN,后代有光绪、宣统两帝,但都无后,所以不能算直接帝系,只能是醇亲王载沣的后代了。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确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这就叫做世袭罔替。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乾隆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 六位和硕亲王,即,和硕礼亲王 :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和硕豫亲王 :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和硕肃亲王 :豪格,皇太极长子和硕承泽亲王 (后改为 庄亲王 ):硕塞,皇太极五子 两位多罗郡王,即,多罗克勤郡王 :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多罗顺承郡王 :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全是和硕亲王):和硕怡亲王 :胤祥,康熙帝十三子和硕恭亲王 :奕欣,道光帝六子和硕醇亲王 :奕譞,道光帝七子和硕庆亲王 :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详细信息 礼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明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初三日寅时生,元妃佟佳氏出,为皇长子褚英同母弟。初称贝勒,三十五年四月,以击败乌拉功,赐号古英巴图鲁,明人或称为贵永介。天命元年四月,封和硕贝勒,参国、务国,人称为大贝勒。十一年八月,奉弟皇太极嗣父位。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硕兄礼亲王。顺治二年春,至京师。五年戊子十月十一日丑刻卒,年六十六。康熙十年六月,追谥曰烈。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见袭爵位之康亲王,复始封王号曰礼,世袭罔替。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睿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生,大妃乌拉纳喇氏出,与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五子多铎为同母生。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1]豫亲王始封祖为和硕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大妃乌拉纳喇氏出,与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为同母生。镶白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太宗皇太极时,屡有战功。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四月,封为和硕豫亲王。先后掌管过礼部和兵部。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关。十月,南下河南﹑西进陕西镇压李自成农民军。二年正月,攻入潼关、取西安。二月,移师攻南明,四月陷扬州,五月入南京,俘福王朱由崧,六月占浙江,十月还京师。进封和硕德豫亲王。三年五月,征伐北投喀尔喀蒙古苏尼特部的腾机思、腾机特等,败之。四年七月,册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六年三月十八日病痘死。九年三月,因多尔衮案株连,降为多罗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高宗为多尔衮平反的同时追复多铎豫亲王及封号。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肃亲王始封祖为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太宗皇太极长子。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三月十三日子时生,继妃乌拉纳喇氏出。初封贝勒,天聪六年七月,晋和硕贝勒。崇德元年四月,以军功晋肃亲王。六月,命掌户部事。八月,以事降贝勒。三年八月,副奉命大将军多尔衮攻明。明年四月,凯旋。八月,仍命管户部事。九月,复以功晋亲王。六年三月,以事降郡王。七年七月,以功仍晋亲王。顺治元年四月,以事削爵。十月,仍封亲王。三年正月,授靖远大将军,征四川。十二月,灭张献忠。五年二月,凯旋。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幽系。四月,自杀,年四十,以庶妃三人殉。七年正月,多尔衮与兄阿济格各纳其福晋一人。八年二月,昭雪,追复封爵。十三年九月,追谥武。乾隆四十三年正月,配享太庙。特诏改现袭爵位之显亲王,复始封王号曰肃,世袭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庄亲王(原承泽亲王)始封祖为和硕承泽裕亲王爱新觉罗·硕塞,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侧妃叶赫纳喇氏于一六二八年十二月二十所生。顺治元年(1644年)封多罗承泽郡王。当时李自成据潼关,硕塞跟随豫亲王多铎进攻陕州,击败李自成将张有增、刘方亮,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清军入关,斩马世尧。随后向南进兵,击破明福王朱由嵩,赐团龙纱衣一袭、金二千、银二万。后又跟从多铎征喀尔喀,随英亲王阿济格戍守大同。姜瓖反叛期间,硕塞移师代州,解围有功,晋升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又改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掌兵部、宗人府。卒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1655年1月),子博果铎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郑亲王始封祖为和硕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己亥年十月初二日丑时生,母福晋乌喇纳喇氏。初封贝勒,天聪五年七月,管理刑部事。崇德元年四月,以军功晋封和硕郑亲王。八年八月,辅理国政。顺治元年,加封信义辅政叔王。五年三月,缘事降为郡王。本年闰四月,复亲王爵。九月,授定远大将军。九年二月,加封叔和硕郑亲王。十二年乙未五月初八日寅时薨,年五十七岁。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克勤郡王始封祖为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他是礼烈亲王代善的长子。己亥年二月初二日寅时生,母嫡福晋李佳氏。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四年己卯正月初九日卯时薨于军,年四十一岁,追封为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顺承郡王始封祖为多罗顺承恭惠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珲。他是礼烈亲王代善之三子和硕颖毅亲王萨哈璘的第二子。天聪三年己巳五月初五日辰时生,母嫡福晋乌喇纳喇氏,布占泰贝勒之女,与第一子同母。崇德八年,因伊兄罪黜宗室。顺治元年十一月,复入宗室,封多罗贝勒。五年九月,以功进封多罗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壬辰三月二十七日戌时薨,年二十四岁。康熙十年,追谥。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珲。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璘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珲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怡亲王始封祖为和硕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清圣祖康熙帝十三子,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自幼跟随胤禛(即雍正帝),曾出任军职,掌管驻京禁军,为他其后的政绩打下好基础。雍正元年被封为怡亲王,因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胤祥死后,上谥号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雍正帝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恭亲王始封祖为和硕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清末洋务派、总理衙门首领,保守派对其鄙称“鬼子六”。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欣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欣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清宗室谥“忠”者唯奕欣与多尔衮二人)。 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醇亲王始封祖为和硕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清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母为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1822年-1866年)。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譞去世,追谥为“贤”,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庆亲王始封祖为和硕庆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奕劻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 奕劻是乾隆第17子永璘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 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 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守。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 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 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 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 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 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 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 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 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 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 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 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 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缜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 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 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忻。奕忻为道光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泞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 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 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 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 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 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 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