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齐霸业达于顶峰。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
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
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1、在历史上有六个齐国。
2、周朝诸侯国: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疆域大致在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海,西南和莒国(莒国为楚国所灭,但是莒国的全境后来为齐国占领)、杞国、鲁国等国接界。北和燕国接界,西和赵国、卫国接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
3、西汉封国:齐国,西汉时期一重要封国。始置于汉高祖四年(前203年)二月,之后或置或废,或削,最终于前110年齐怀王去世后不再复置。
4、唐末黄巢建立的政权:齐国(881年—884年),唐末农民政权。由盐商出身的黄巢所建立。定都长安国号大齐,为区别于其它的齐政权,史称黄齐。
5、南北朝时期北齐: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割据王朝。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公元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于公元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
6、南北朝时期南齐:齐朝(479年—502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仅有二十三年,为萧道成所建。定国号为大齐,改元建元,源于谶纬之说,史称萧齐或南齐。《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
7、宋金时期伪齐政权:齐国(1130年——1137年),国号“大齐”,简称“齐”,为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刘豫在金国扶植下所建立的汉奸傀儡政权。
兴旺年代前11世纪—前280年衰亡年代前280年—前221,大概八百年。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尚。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亦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周代东方主要诸侯国。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 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时代七雄之一,前221年,最后为秦国所灭。
公元前547年,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
齐国的军队都被打得大败。
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
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
希望君王能试试他。
”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
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行。
”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
孙武长到8岁,被送进“庠序”( *** 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
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
“五教”是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即礼、乐、射、御、书、数。
少年孙武天资聪明,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
往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早已记熟,跑到外面玩去了。
有一次,老师以为他贪玩,把他叫回去准备责罚一顿。
责罚是要有理由的,老师就把刚刚学过的一段课文向他提问,孙武对答如流。
老师找不出责罚的理由,只好作罢。
久而久之,老师感觉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
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
“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
在齐国,每年的九月,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是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绝佳良机。
接下来,老师还重点讲解了齐国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风。
约在夏商之际,或更早一些,齐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闻名遐迩。
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着“弓”组成的象形字。
神话传说中,东夷的英雄是羿。
他用弓箭驯服了十个太阳,同时射瞎了黄河(河伯)的眼睛。
他还射死封豕长蛇,并在青丘(古钜淀湖一带)把猛禽“大风”射死,为民除害。
人们尊称他为“后羿”。
殷商时期,齐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纣(《史记·秦本记》),一生非战即斗,最后战死在海边上(蜚廉冢在今广饶县城东)。
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尚武风俗得以承袭,并发扬光大。
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赋予的征伐特权,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讨其他国家,齐国推崇尚武习俗便成为必然。
据史记载,齐国曾多次对莱、杞、奄、阳、谭等小国用兵。
二是齐地有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马的优越地理环境,养马业在诸侯国中捷足先登,这就为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自桓公时起,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最多的国家。
桓公时,一次赠予卫国良马就达300匹。
孙武家所处的青丘地区,就是齐国的养马基地。
由于受尚武思想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为荣。
“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武技,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
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要想出仕入相,为国家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中,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
孙武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孙武没有满足,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此时,孙武心中蒙蒙眬眬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象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齐国历史上共有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位皇帝。
文宣帝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费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终年三十四岁。
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后主天统初年(565年),改谥景烈皇帝,庙号威宗。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谥。
北齐废帝高殷(545年―561年):汉族人,字正道,小字道人。他是北齐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北齐文宣帝高洋嫡长子,生母是北齐昭信皇后李祖娥。
自幼聪敏好学,其父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时本有废太子之意,认为他“得汉家性质,不似我”但终于还没废太子,天保十年(559年)十月癸卯即位,时年十六岁,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一同辅政。
扩展资料:
北齐王朝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残暴的皇帝以及著名的《北齐律》。高洋一向喜怒无常,荒淫残暴,对于法律似乎兴趣很大,在他执政期间制定了著名的《北齐律》。
高洋的大哥高澄在东魏掌权时,曾经主持东魏法典《麟趾格》的修撰。高洋称帝后,认为《麟趾格》为“未精”,命令群臣讨论制定齐律。
在编写齐律过程中,高洋重用了冀州封氏家族著名律学家封述以及崔暹、李洋、魏收等数人,让他们全面总结了汉魏以来历代王朝的立法经验。
简化法典结构、提炼篇名,锐意创新,最后制定了《北齐律》12篇,949条。北齐律篇目依次为:名例、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等篇。
《北齐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实现了多个创新:首先是将法典结构科学化,将《刑名》和《法例》合并为《名例》,放在律典第一篇作为总则。
其次是确立了“重罪十条”,成为后世“十恶”的起源;再次规范了刑罚,确定了死、流、徒、杖、鞭等五刑体系,细化了其中的执行标准。
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法典,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著称;它吸收了前代的立法成就,是隋唐律典的蓝本。
这部由高洋主导制定的法典,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律,对后世中华法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北齐
-高洋
-废帝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