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有《武家坡》是讲薛平贵寒窑认妻的故事:薛平贵当了西凉王后,一天在上殿时看见一只鸿雁口吐人言,将其射下发现口中有王宝钏写的血书,急忙回转寒窑,见到了王宝钏要看一下她是否坚贞,于是变装作军营中人送去万金家书,调戏王宝钏,最后寒窑相认,将王宝钏封为娘娘。
西皮和二黄都是京剧的腔调。
西皮流水,散板,快三眼等等都是西皮中的板式,就相当于是主干和枝节的关系。此外,西皮的板式还包括西皮导板,西皮二六,西皮原板,西皮摇板,西皮慢板等等。
二黄的板式有二黄导板、二黄慢板(慢三眼)、二黄快三眼、二黄原板、二黄垛板、二黄散板、二黄摇板、回龙等板式。
西皮多用于欢乐跳跃、坚定、愤懑的情绪。
而二黄则多用于抒情,凝重,悲伤的情绪。
西皮是京剧的主要声腔之一。西皮的曲调活泼、欢快,唱腔刚劲有力、节奏紧凑,非常适合表现欢乐跳跃、坚定、愤懑的情绪。 西皮的板式有:原版、快板、慢板、流水、导板、散板、滚板、摇板、二六、回龙、快三眼、娃娃调、反西皮等等。
西皮流水板的特征是:1/4节拍的形式、有板无眼。中快速节奏。唱腔的第一句从板上起唱。下边的其余唱句,在板上开唱和过板开唱都可以,但其它唱句过板开唱的较多。因流水板是有板无眼的形式,所谓“过板开唱”,就是从后半拍起唱。每句唱腔的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板上。
二黄是戏曲腔调。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徽班中演变而成。过去大多认为起源于湖北的黄冈、黄坡。故名;也有人提出二黄即宜黄腔;均无确据。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二黄又称“南路”,同西皮称为“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二黄包括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西皮相比,二黄一般较为沉着稳重、凝练严肃。另有反二黄腔调,又叫二黄反调,也包括导板、慢板、原板、散板等板式,旋律升降起伏较二黄为大。
西皮戏曲腔调。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