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共有地悲剧的原因

时间: 2023-04-19 14:38:50

共有地悲剧的原因

共有地悲剧简单来说是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共有地悲剧的原因用经济学分析为:

1、公共资源有竞争性无排他性,属于外部经济。自己可以从中获利,却不用为此支付代价或者代价远低于获利;

2、个人利益最大化驱使经济人都使用公地,结果是使用过度导致荒废。

求解释“公共地悲剧”

“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Common good)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Social trap)。这个字起源于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在1833年讨论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1968年时,加勒特·哈丁(Garret Hardin)在期刊《科学》将这个概念加以发表、延伸,称为〈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而这个理论本身就如亚里斯多德所言:“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
公共地悲剧
这样的比喻宣示著有限的资源注定因自由进用和不受限的要求而被过度剥削。这样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源自于每一个个体都企求扩大自身可使用的资源,然而资源耗损的代价却转嫁所有可使用资源的人们。(可使用资源的群体数目可能远大于夺取资源的数目)
哈丁的主要兴趣如同前人William Lloyd 和Thomas Malthus 一般皆专注在人口学,尤其是人口成长所造成的问题。他的论述聚焦于有限资源的使用,例如空气与海洋资源,并指出污染的负面共享性。(他并非处理私人资源的蓄意污染,负面共享性是指公有资源被剥夺或污染所造成的共有损失)
牧民与草地的故事
有一个关于牧民与草地的故事,说的是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有利润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增加一头牛可能使整个草地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可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这个故事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哈定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 非科技或非资源管理的方法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哈丁转向寻求非科技或非资源管理的方法。
正面:牧羊人可以从增加的羊只上获得所有的利益负面:牧场的承载力因为额外增加的羊只有所耗损 然而,牧场理论的关键性在于这两者的代价并非平等:牧羊人获得所有的利益,但是资源的亏损却是转嫁到所有牧羊人的身上。因此,就理性观点考量,每一位牧羊人势必会衡量如此的效用,进而增加一头头的羊只。但是当所有的牧羊人皆做出如此的结论,并且无限制的放牧时,牧场负载力的耗损将是必然的后果。于是每一个个体依照理性反应所做出的决定将会相同,毕竟获得的利益将永远大于利益的耗损。而无限制的放牧所导致的损失便是外部性的一个例子。
· 永无休止的悲剧
由于这样的个体行为是可预见的,并且将持续发生,因此Hardin称之为“悲剧”:“持续进行,永无休止的悲剧”。从哈丁的假设出发,可以发现追求自我利益的行动并不会促进公共利益。
在哈丁的理论中, 他举出一些公有资源的实例,如空气、海洋、河流、鱼群、国家公园、广告甚至是停车收费器。此外,他的主要论述更在于当地球资源成为所有人类的公地时,人口的成长会带来如何的影响。
· 潜在的管理解决方式
公地悲剧一文还指出针对公地问题举出潜在的管理解决方式,如:私有化、污染者付费、管制与规范等。从他原始的牧场理论出发,哈丁认为应该将公有地加以分类与规范。他反对以良心作为管理公地的规范,他认为以良心作为规范反而有利于自私的个体侵害他人的权益。
至于如何避免过度消耗公地,哈丁以恩格斯的论述做出结论,他认为“自由是需求的确认”,他表示若将自由狭义的解释为任意的自由,将使公地悲剧理论更加完整。但Hardin相信,若能在一开始就确认资源之为公地,并对其有所觉醒,了解公有资源是需要受到规范的,那么“人类将能保有并且培育出更珍贵的自由”。
除了资源使用的主要论述之外,此篇论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他明确的处理和道德相关的问题,并将其投稿于科学期刊《科学》。而期刊为这篇文章所下的标题为“人口成长所带来的问题并没有科学的解决方法,而需要一个基本的道德延展”。公地悲剧直到今日仍存有争议。有些争议起源于个体是否永远如Hardin所言的自私。
· 意见实践于真实情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争议来自于将Hardin的意见实践于真实情况中。有些专家甚至认为Hardin的作品提倡公地的私有化。进而导致了原本由当地机构管制的公地被圈管或私有化。表面上这样的措施看似保护了资源,实际上却忽略了预存的管理通常不公平的盗用资源,并且隔离了原本就存在于资源所在的(通常是贫穷的)人群。
当哈丁的论文聚焦于不受管理的资源而非公有管理的资源时,他的诉求却是不合时宜的。讽刺的是,对于Hardin想法的误解通常来自于他的牧场理论。大体而言,Hardin清楚的描述如何控管公有财产以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
但他对于公有资产的定义与管理方式常常被误解为提倡私有化的论述。而相对于公地悲的论则通常被视为“反公地悲剧”意指:理性的个体浪费资源。

什么是公用地悲剧,解决方案有哪些

公用地悲剧意思是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从而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后果。

解决方案如下:

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公共资源利用具体管理时,可以通过制定关注利益受损者的适当合理的补贴政策和常规有效的处罚政策,补贴与处罚相结合,两者互为依靠和补充,使各方的博弈趋于集体理性>由非理性竞争走向理性合作。

补贴与处罚政策结合使用,改变了以往以处罚为单一手段的禁止型管理,既处罚了违规者又考虑并保护了合理使用者的利益,提高和鼓励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的热情,使合理使用公共资源成为大家的自发行为。

从而,在合理有效的政策地规范和引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确保公共资源得合理使用,使“公用地悲剧”不再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公地悲剧的成因

说到哈丁的“公地悲剧”或曰“公有资源的灾难”,那是对个人在利用公共资源时存有私心的确证。哈丁将这一状态模型化: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由于在缺乏约束的条件,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这就是“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

“公地悲剧”展现的是一幅私人利用免费午餐时的狼狈景象——无休止地掠夺,“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此。

根据哈丁的讨论,结合我们对挣扎在生活磨难中的人们的理解,“公地悲剧”的发生机理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勤劳的人为个人的生机而算计,在一番忽视远期利益的计算后,开始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没有规则,没有产权制度,没有强制。

最后,导致公共财产——那个人们赖依生存的摇篮的崩溃,美国学者认为,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

“公地悲剧”的更准确的提法是:无节制的、开放式的、资源利用的灾难。就拿环境污染来说,由于治污需要成本,私人必定千方百计企图把企业成本外部化。

这就是赫尔曼·E.戴利所称的“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导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公地悲剧”源于公产的私人利用方式。其实,哈丁的本意也在于此。

事实上,针对如何防止公地的污染,哈丁提出的对策是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甚至政府强制,而不是私有化。但理论上最好的方式是界定产权,私有化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公地悲剧

东海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公共地悲剧”一说,即对于产权没有界定的公共资源,往往会由于众多的消费者自由进入及不受限制地开发利用,导致耗损殆尽。典型的例子是没有产权界定和公共监督的草地,会因牧人的过度放牧,最终变成一片荒漠。
“东海公地悲剧”:上世纪年代,舟山渔场的中心嵊泗列岛周围,整装待发的渔船曾桅立如林、壮观之极。但正是在那个时期,过强的捕捞能力使得东海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等渔汛逐一消失。至世纪末,东海渔业资源已过度开发,油尽灯枯。尤其这十多年来,众多渔船采用拖网、灯光围网、流刺网、电虾等方法进行“灭绝性”捕捞,更是给东海鱼类带来一场惨痛浩劫。
追其根据原因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罔顾未来发展。美国相关学者则认为公地悲剧的根源是“当个人按自己的方式处置公共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发生。”

随处而见的“公地悲剧”

(本文大概  2500  字  ,阅读约需  5 分钟)

    写在前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对现代化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制度作为一种准则规范,对现代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制度建设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志,国际竞争表面上是技术和力量的竞争,实质则是制度的竞争。而我们身边随处所见的“公地悲剧”,同样是一种制度的体现。

        加勒特·哈丁: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于1968年在《科学》期刊发表著名文章《公地悲剧》,呼吁关注由个人行为而造成对公共资源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

        何为“公地悲剧”?为何会发生“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公地作为一项公共的资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无限制的使用,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都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资源却是有限的,在无偿获取资源的情况下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过度使用会造成资源枯竭,但每个人抱着侥幸心理,从而加剧悲剧的发生。
     其中,公地悲剧的最典型例子就是牧民与草地的故事。 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羊,因为多养一头羊会增加一只羊的利润。尽管会导致平均草量下降,使整个草地的羊的单位收益下降。但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羊是有利的。单个牧羊人获得利益,但是资源的亏损却是转嫁到所有牧羊人的身上。因此,理性的牧羊人必然能看到这一点,进而增加羊的数量。当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羊,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羊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羊都饿死。这个故事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

     就好像在免费通行的情况下,公路作为一种资源势必被无数车辆的巨大需求所吞噬,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堵在路上。

        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最大的公地悲剧。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显示,我们的社会必须在消耗能源,旅行和建设方面采取“前所未有”的变革以满足全球气候变暖的目标(温度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否则可能会增加热浪,引发洪水的风暴,某些地区的干旱以及物种灭绝的风险。

       全球变暖是指在一段时间中陆地,海洋和大气因温室效应而造成的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体现在我们生活中就是工厂二氧化碳的排放,汽车尾气,空调,一次性筷子等的使用。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冻土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候变化具有典型的公共资源的特点,因为大多数温室气体会随时间的推移而累积并在全球混合。如果只顾自身利益,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减缓。因此需要各国合作响应,通过国际合作来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应对其他气候变化事宜。
        无疑技术的发展是无法解决公地悲剧的,哈丁认为,解决公地问题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采取由政府管理的方法,即由一个政府通过法规、税收、产权等方式来强制性地阻止人们对公共利益的破坏,所谓国有化;另一种则是采取由企业管理的方法,即由那些在自由市场运作的私人拥有者,来拯救公共利益。
        可以联想到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土地是集体的,无论做多做少,得到的都是一样的,而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负盈亏多劳多得,每个人都是为了各自利益而劳动,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每个人都会出于私利来保护自己私有物不受损害,所以土地、山林通过承包使用的方式得到保护。在这之前,不管付出多少每个人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必然会导制类似“公地悲剧”的发生。

        而今天,为何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不能成立? 近期,共享单车纷纷倒闭,其中斥责国人素质差的说法铺天盖地。但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单车悲剧似乎也是一种“公地悲剧”。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想私藏共享单车,你可能也想私藏一辆以防明天出门没得骑。如果每个人都对共享单车丝毫不加爱惜,那么你也可能不会太爱惜它们。其结果就是私占单车和损害破坏的情况随处可见。对于共享单车而言,每个人都有使用权,却没有权利阻止他人使用,即使单车的产权很清晰,但人们不必为破坏承担责任,这就造成了类似的公地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私有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当然公共资源的享用不仅会带来“公地悲剧”,同时也存在“公地喜剧”。 例如互联网的应用,知识的共享,这些公共资源的共享无疑都带给我们很多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了共享经济时代,包括我们了解的滴滴,微信,支付宝……共享已经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完全的结合了,并不断的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同样,知识的共享,可以使大家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一起,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重复劳动的时间,使资源得到了最优化的利用。

   新闻分享:    为什么全球变暖 0.5 度是个大问题?

        自 19 世纪以来,地球已经变暖了 1 摄氏度。现在,一份重要的联合国新报告审视了变暖 1.5 或 2 摄氏度的后果。

        0.5 摄氏度听上去可能不多。但正如该报告所详细介绍的那样,即使只有 0.5 摄氏度,也可能会让世界上数千万人受到由热浪、水资源短缺和沿海洪水导致的生命威胁。仅仅 0.5 度之差,就可能意味着一个地球有珊瑚礁和北极夏季海冰,而另一个没有。

        该报告还警告说,像许多非洲国家和小岛国一样的弱势地区,可能难以应对多重影响的挑战;作物歉收,热浪来袭和携带疟疾的蚊子肆虐,这三大问题同时出现的话还会雪上加霜。

        这些危险不再遥不可及或仍是假设。按照目前的升温速度,地球很有可能在 2030 至 2052 年间超过 1.5 摄氏度的临界值,而这个时间段恰好是现在大多数成年人和儿童的“有生之年”。

       而且 1.5 度已经是最佳设想。如果不采取一个极为迅速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全球行动来清零化石燃料的排放和清除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本世纪内地球会升温 2 摄氏度甚至是更高。

        卫斯理大学的环境经济学家加里·约厄表示:“我的观点是,想把升温幅度控制在 2 度之内,这已经称得上雄心勃勃了,如果想控制在 1.5 度之内,那可就是令人吃惊的伟大宏愿了。它们是可以去争取的好目标, 但我们需要面对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它们的事实, 并开始更认真地思考升温 2.5 度或 3 度的世界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文章启发源自伍老师读书会)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